胡悅琳



2011年5月29日,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舉辦的第十屆百家電視臺優秀電視文藝節目頒獎典禮上,由中國MV第一人王國平執導的音樂電視《紅旗頌》和《詩韻松江》雙雙奪得一等獎,另一部城市形象片《上海世博旅游片》和旅游MV《無錫是個好地方》也同時獲三等獎,王國平因此成為本屆中國電視“百家獎”評選中鳳毛麟角的佼佼者。從25年前成為電視人,處女作即一鳴驚人獲全國金獎,到去年被人民日報《環球人物》雜志評為“60年新生活第一人”,王國平始終堅持不懈、與時俱進,沖鋒在中國MV、形象片、旅游片等陣地的最前沿,并在形象傳播領域獨樹一幟,因而被媒體譽為“影像創意和藝術電視的領軍人物”。
將“宣傳電視”藝術化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有“創意天王”美譽的先鋒導演王國平幾乎與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和張藝謀“探索電影”同步就開始探索電視了,當時電視只強調“喉舌”功能,既排斥藝術性,又抵制娛樂性,只強調宣傳性,但王國平卻特立獨行,大膽創新地賦予宣傳題材或主旋律內容的電視片以藝術內涵和審美格調,從而使電視擁有非凡的可看性和生命力,而非應景之作或快餐文化。
王國平堅持“首創、獨創、原創”的創意理念,追求“唯美、優美、完美”的美學境界,將說教式的傳統宣傳模式進行根本性的改革和提升,獨創了一套全新的具有中國特色和市場意識的包裝新概念,從而使主旋律、宣傳性題材的電視片更具親和力、感染力和號召力。
在電視節目中,MV因其傳播流行歌曲和包裝歌星的特性,自然屬于娛樂節目的范疇,但是,王國平卻從拍攝第一部MV起,就賦予MV以藝術特性,從而徹底顛覆了MV的娛樂屬性,將MV升華到藝術的境界。王國平執導的MV均與眾不同,它既是美輪美奐的小電影,也是意味雋永的中國畫,或是新穎奇特的抽象畫。比如他在張海迪MV《輪椅上的夢》中運用象征手法,把坐在輪椅上的海迪和芭蕾少女與巨大夸張的時鐘巧妙組合,其寓意的正是海迪與時間、生命抗爭,追求美好理想的不屈精神,因此成為中國MV的經典之作;在拍攝由李雙江演唱的紅色經典歌曲《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MV中,王導用三千米紅布包裹山頭這一大地藝術創意而轟動大陸,被媒體稱作“中國最牛MV”,其奪人眼球的視覺沖擊力和宏大壯觀的雄偉氣勢將中國特色MV推向巔峰;在MV《又見茉莉花》中將嫵媚動人的戲班少女與曲徑通幽的水鄉小鎮渾然天成,恰似一幅朦朦朧朧的水墨畫。這三部片子蟬聯第一、第二、第三屆中國MV大賽金獎。
二十五年來王國平共拍攝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MV作品達三百多部,曾擔任上海世博會、全國八運會、世界五百強會議、全國第三屆農運會、上海國際藝術節等MV總導演,是中國目前作品數量最多、獲獎最多、影響最大的MV導演。2009年,為向建國60周年和建黨90周年獻禮,王國平執導的中國第一部管弦樂序曲MV《紅旗頌》被列入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項目,由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特別資助拍攝。該片用英雄主義的贊歌、浪漫主義的情懷、象征主義的造型、形式主義的音畫,構成了一部中國革命90年歷程的偉大史詩,它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革命性和浪漫性的有機統一,史料性和創意性的高度融合。
王國平根據他二十多年MV的創作經驗,提出了MV的美學特征可用“三突出”和“假大空”來戲說。在《紅旗頌》中,他更是將“三突出”與“假大空”發揮到淋漓盡致,并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三突出”是指,MV必須突出靈感、突出情感以及突出美感。
“假”指的是,MV中的場景、人物是非現實的,甚至是超現實的,導演通常著力于去創造一種夢幻的、理想中的意境,即象征主義的手法。拍攝《紅旗頌》時,王國平帶著攝制組在上海本地選取了一些不為人注意的地方,來“冒充”戰爭場地,如紅軍戰爭場景是在上海本地海邊一處灘涂拍攝,而并非四川的松潘草原;地震場景是在上海市區的一處拆房廢墟拍攝,而并非在四川汶川;新四軍狙擊戰是在上海本地某垃圾山拍攝,而并非在皖南。在片中,他還以象征手法,用一個班的人來代表“千軍萬馬”。
“大”是指,MV需要以小見大,用小故事、小細節、小道具來表現宏大的主題或博大的情感。如在片中,王導專門精心設計新四軍和小號、女紅軍和小提琴、小英雄與紅旗、農民工與紅旗等四個小故事,由此使《紅旗頌》除了具備一般MV所擁有的視覺沖擊力外,還平添了能撥人心弦的情感震撼力。用原創故事來表現英雄主義精神,這在MV創作中,堪稱匠心獨運,在片中,原創故事與歷史資料互為補充、虛實結合,從而使紅旗精神熠熠生輝。其中,用小提琴和小號來貫穿始終,可謂剛柔相濟,小號代表奮斗、前進,表現的是革命現實主義的豪情壯志;小提琴代表詩意、美麗,表現的是革命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
“空”是指,MV提倡形式大于內容,推崇形式主義,講究造型美。片中多次出現紅旗無論在戰場還是廢墟上都屹立不倒的畫面,象征著英雄的精神不倒,對黨的信仰不倒,對戰勝困難的信心不倒。如奄奄一息的女紅軍仍然頑強地撐起紅旗并演奏小提琴;地震后的小學生依然充滿希望地升旗敬禮;農民工在城市的高空揮舞著紅旗迎接旭日東升……末尾處表現的萬噸巨輪朝著太陽駛去,寓意改革開放的偉大航船一往無前,上面承載著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標志性景觀,如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世博會中國館、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等,由此代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
MV《紅旗頌》是王導繼《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又一部中國主旋律MV的里程碑,它又一次鮮明地體現了王國平開創的中國特色MV是宣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民族性和文化性的唯美結合,流行性和經典性的優美結合。
獨創“藝術電視”新樣式
王國平導演除了將宣傳電視藝術化并開創了中國特色MV之外,還早就獨創了“藝術電視”這一新樣式。
藝術電視即用藝術的語言、藝術的符號來拍攝具有藝術境界的各種體裁的電視片。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高舉藝術大旗的王國平更是將藝術電視的探索走向極致,首創電視哲學劇《現代人》,嘗試用具象視覺符號表現抽象哲學命題,用有限電視演播廳空間表現無限想象和夢幻時空,堪稱一絕,因其樣式創新而受邀赴捷克金色布拉格電視節展映,引起轟動;獨創環保風光音樂劇《青春夢旅》,用八位旅游者的情感經歷和生活心態演繹對照出地球的環境保護和自然生態,堪稱巧妙,此片獲上海電視臺當周收視率第一名,并被國務院總理攜至巴西召開的世界環保大會上播放而大受贊譽;原創MTV劇《風情石庫門》更是用音樂和視覺語言生動展現海派文化,全劇50分鐘無一句對白和旁白,堪稱奇特,此片除囊括中國MV大會串金獎、導演獎、攝像獎等外,還受瑞士金玫瑰電視節特邀參加為其破例召開的專題研討會,名揚國際電視界。
21世紀,有相當一部分電視的發展則走向另一極端,從電視宣傳時代演變為電視娛樂時代,泛娛樂化盛行,庸俗、低俗、媚俗節目充斥熒屏,選秀節目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登臺;惡搞的游戲節目丑態百出,赤膊上陣齊搞怪;粗糙的電視劇生編硬造,情殺仇殺血肉飛;不雅的畫面層出不窮,你秀大腿我秀點……于是毒舌評委搶鏡,搞怪選手奪冠,潛規則之角曝光,癡迷粉絲自殘,無聊大片橫行……最后則是“艷照門”將泛娛樂化的歪風邪氣推到巔峰。有的為了成名可以不擇手段,有的為了賺錢可以不顧廉恥,有的為了收視率可以不講原則,有的為了吸引眼球可以道德淪喪……
王國平在泛娛樂化電視泛濫的情況下,從不隨波逐流,而是唯藝術至上,他始終堅持藝術電視的美學風格,不斷推出電視美學、電視樣式、電視結構、電視語言等創新的一系列形象片和藝術片。其中,《花園松江》獲第九屆全球國際花園城市大賽金獎第一名;首創新神話風光片《八仙南通尋根記》再獲全國大獎;而原創旅游詩歌MV《詩韻松江》更是轟動電視界和旅游界,將藝術電視的發展推至一個新境界。
此次獲一等獎的《詩韻松江》堪稱一部用電視手段包裝傳統文化元素和推廣旅游景點的創新之作,更是一部創意與畫面完美結合、視覺與聽覺交相輝映的電視藝術片。這部45分鐘的電視片共有24首短小精悍、風格迥異的詩歌組成,一景一詩,可分可合,共同組成了一幅傳統與時尚相輔相成的松江旅游畫卷,它綜合了MV、電影、廣告、小品、舞蹈、情景再現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手法,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電視樣式——原創詩歌MV,它還將電視、詩歌、朗誦、音樂、繪畫、書法、篆刻、裝幀等現代與傳統藝術溶為一爐,開創了一種藝術電視的全新模式。
在創作這部二十四首旅游詩歌MV時,王國平潛心研究每首詩歌的意境,實地考察每個景點的特性,并由此作為創意的基礎,既天馬行空,又有的放矢,從而使每首詩歌MV呈現出風格迥異、各有千秋的視覺影像,或似油畫濃墨重彩,氣勢非凡,或似國畫寫意雋永,淺吟低唱……在全片中,王國平運用了“詩情畫意”、“營造氣氛”、“穿越時空”、“浪漫時尚”、“無中生有”、“情景再現”、“以假亂真”等電視藝術手法來表現詩歌的意境和景點的魅力。
二十多年來,王國平獨辟蹊徑,將“宣傳電視”藝術化,將“娛樂電視”審美化,不斷開發和挖掘電視藝術的潛在表現力和新功能,探索開辟了一條與傳統電視迥然有別的“藝術電視”新道路,并獨創極具個人風格的“藝術電視”新美學,王國平已成為走在中國電視大軍最前列的“藝術電視”旗手。
呼喚上海導演群重新崛起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新現實主義電影曾創造了中國電影的輝煌,一大批電影佳作已永載史冊,如《一江春水向東流》《馬路天使》《十字街頭》等不勝枚舉,由此也誕生了風起云涌、才華橫溢的上海導演群,從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直至第五代,可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上海導演群之整體實力及作品均在中國電影界獨領風騷、登峰造極。從鄭正秋、鄭君里到沈浮、陳鯉庭、吳永剛、白沉、湯曉丹到謝晉、吳貽弓、趙煥章、于本正、楊延晉等數不勝數。值得一提的是,由黃蜀芹、史蜀君、盧萍、石曉華、鮑芝芳、武珍年等組成的上影女導演群曾巾幗不讓須眉,風光一時。而同樣輝煌的則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上海電視臺李莉、張戈、郭信玲、富敏、薛英俊等組成的電視劇導演群曾拍攝了一大批膾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優秀電視劇《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十六歲花季》《濟公》《楊乃武小白菜》等。
縱觀今日上海影視界,上海已失去全國影視劇的半壁江山,上海的影視導演群力量薄弱。談及上海導演群的式微,王國平導演頗感無奈,他分析說,造成上海優秀導演青黃不接的原因大致有三種:一是近十幾年來,上海國家主流影視機構分分合合,由此便無法形成一個長效的培養機制;二是上海民營影視公司不強大、不活躍,上海更缺乏一批有魄力、有實力的企業家投資影視劇;三是上海個別影視單位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寧愿舍近求遠,崇“大”求“外”,崇“大”就是一味崇尚大牌導演,求“外”就是盲目追逐外地當紅導演,由此也就出現了對《長恨歌》《上海,上海》等一批上海題材影視劇缺乏上海味道的詬病。
王國平介紹說,其實上海年輕導演中不乏有才華者,如李欣兄妹、梁山、還有鄭大圣等。面對上海導演群的暫時休克,王國平并不灰心,他稱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我們有理由期待,作為大上海都市文化養育的王國平導演,既秉承著海納百川創新進取的城市精神,又憑借著對城市文化的獨特感悟,其創意的上海影像和營造的城市美學令人目不暇接和心馳神往,并已成為城市文化的最新符號和時尚潮流;希望如他所愿,擔當起再創上海影視劇輝煌的領軍人物。目前很多成功活躍的電影導演其實也都是從拍MV起家,如第六代導演張元和張一白、第47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鐘孟宏等等。王國平說,只要有領導的支持,資金的支持,市場的支持,和我們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上海影視的輝煌明天一定會很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