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斌 圖/孫 潔
難忘春秋戰國
文/張 斌 圖/孫 潔

戰國鏤空雙龍鳳形玉佩 長 21cm 寬 11cm白質玉料,有褐色沁及氧化白斑。主體部分呈璜形。兩端雕對稱的龍首形,雙龍之中雕雙鳳戲璧。此器設計奇巧,運用雕、鏤、刻等多種工藝,給人有鬼斧神工之感。收藏價值極高。

戰國雙鳳出廓璧有褐色沁,雙面琢谷紋,下側左右各琢一鳳鳥。

春秋三孔玉璜

春秋卷云紋璜

戰國雙龍首鳳紋璜

←戰國十六節龍鳳玉掛飾整塊玉雕琢,活鏈部件皆鏤雕而成,蓬勃大氣,工藝極精美,戰國玉器中之精品。
難忘春秋,是因為春秋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認為玉有十一德: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因為,春秋玉器已經融入了社會品德,所以當時社會盛行佩玉、崇玉和愛玉,《禮記》中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說的就是只要活著,玉不離身。這也是提醒世人,牢記玉的品德,以此來匡正自己的言行。這些說法和做法,拿現在的眼光來看似乎有點可笑,但當時確實是這么做。所以春秋時期玉器是我國玉器發展史上的活躍時期,而難忘戰國,是因為戰國時期有戰國七雄,連年征戰,反倒使玉器業出現畸形發展,形成了玉器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高峰。
我認為,即使真品難到手,那么,研究研究春秋戰國玉器也是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我認為要看個人的興趣愛好,就我而言,春秋玉器我喜歡璜,因為璜是出土數量最多,流行時間最長,是古人類最常用的佩飾品種,也是今人最喜歡收藏的古玉品種。春秋玉璜繼承西周式樣,但春秋玉璜向寬體發展,而且出現了“出脊”的形態。玉璜的紋飾以浮雕卷云紋為主,工藝比前朝精湛漂亮,而且玉璜的藝術風格呈現變異,向多元化發展,出現了便于佩戴的一璜單孔和多孔的靈活性。春秋玉璜的千變萬化,品種之多,璜體紛繁瑰麗,紋飾之美是歷來收藏家追捧的對象。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在古代也是帝王以及男性陽剛的象征。龍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吉祥物,而戰國時期出現的龍鳳佩又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龍飛鳳舞,龍鳳吉祥,早已成為世人吉祥、幸福、和諧的美好傳說。戰國龍鳳紋飾千變萬化,形態各異,它的制作風格單一、單體演變成裝飾其他器,如在玉璧、玉環上都刻有龍鳳紋圖案。而龍身上的紋飾有谷紋、云紋、勾連云紋、“S”形紋、絞絲紋等,玉器四面通體皆靈,充滿了強烈的動感和勃勃生機。所以戰國玉工的刀法下刀如削,刀工剛猛犀利,使世人嘖嘖贊嘆。這里必須還要提一筆的是戰國最著名的做工是將一整塊玉料通過鏤雕和精細切割,將其琢成以活連環結的若干段,再在其上琢刻紋飾,這種“活環連接”的極富匠心的技藝,被譽為戰國玉雕之最,這種精美的絕版戰國玉器只能是后人飽飽眼福了。
春秋戰國玉器受到世人的崇拜和青睞,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春秋戰國玉器可望而不可即,這也是事實。有次和朋友到徐州博物館去參觀,我們欣賞著櫥窗里陳列的春秋戰國玉器,朋友感嘆道:“這里面的東西,我只要有一塊就夠了。一輩子也心死了。”眾所周知,春秋戰國玉器既然那么吸引人眼球,你在研究它的時候,仿制者也在精心研究,所以現在市面上看到的春秋戰國玉器仿得跟真的一樣,稍不留神就會“吃藥”。
好多年前,在一個古玩市場碰到一個玉器販子,他老見我拿著放大鏡在看高古玉,于是悄悄對我說,他有出土的玉器,要不要看看,一面說,一面摸出個紙條,紙條上是這樣寫的:老板大人,我們這里霸王山出土的東西是很好的,要不是兒子買房子,我們是不會賣的,我勸你把買的東西收藏起來,不要轉手賣。我看紙下面寫的單子都是春秋戰國,還有漢唐的玉器器形。現在回想起那時的情景,要怪就怪我那時求玉心切,鬼迷心竅,想做發財夢,稀里糊涂地跟他去了小旅館。又聽他講了許多神乎其神的故事,輕而易舉地被他騙進。回到上海,請人鑒定,都是些仿制高手炮制的贗品。在這里也不好意思“亮相”了。
玩高古玉的教訓常常有,揭穿它的面目無非有三種:一是搬照書上的實物或拓片制造,尺寸、紋飾同真器無大差別,差別主要在用玉、沁色和做工方面。沁色以灰白為多,做工差,玉質也差。而春秋戰國的玉一般都是和田玉料。二是老玉新工,這里就要注重看玉的紋飾和刀工。三是人工染色和化學染色。這些仿制品多見的器型有玉佩飾、玉璜、玉璧、玉龍,呆滯的紋飾有云紋、谷紋、勾云紋、“人”形紋、“S”形紋等。這些高仿的玉器,只要稍微作些對比和研究,就能找出它的破綻。贗品雖然害死人,但喘過氣來又想去嘗試,玩玉的人啊,心態就是這般地奇怪(尤其是指本人)。
當然,陽光明媚、開心的日子還是有的。多年前,我曾經拜過一個師傅,師傅為人很低調,家里的高古玉寶貝從來不亮相。他見我老是買高古玉上當受騙,動了惻隱之心,收我為徒。他首先“訓導”我碰到高古玉千萬不要“激動”,再就是出去逛市場不要帶錢(我往往把皮夾子讓他保管),最后是兜上來的生意不要去做,要自己用眼光去尋找。師傅是半路下海做電機生意的,他跟全國各地的人交朋友,只要有人提供玉器線索,他就自己單槍匹馬出征。師傅眼光也好,要是買到贗品,統統敲碎;要是買到真品,就是幾天幾夜不吃飯,也要把這塊玉研究透徹。他把真品的殘件掛在身上,隨時比對,我真服了他那種玩玉“寧死不屈”的精神。有次他到陜西漢中山里去修電機(人家買他的電機,壞了他保修三年),問我去不去,我硬著頭皮去了(玩玉還得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那才叫苦啊,山里沒水沒電,吃不好睡不香。半路上師傅才告訴我,山里有“東西”。果然那次收獲頗多,我買了兩件到代的春秋玉器(師傅買了三件戰國的玉器)。看來只能在這里獻丑了(見左圖)。
春秋戰國玉器使我終生難忘,有喜有憂也有愁,玩玉的人永遠不會滿足自己的藏品。朋友們,大膽地藏玉吧,看準的東西就下手,但一定要有節有制喲。
難忘春秋戰國,不能隨心自我;腰佩古玉養身心,有仁有德暖心窩。■
(本文涉及照片及藏品均由福樂閣提供)

戰國螭紋玉劍具

戰國玉璜白玉質,紋飾呈“寬一面坡線”,網格狀陰線清晰可見,局部帶醬黃色,造型華美,工藝精細。

春秋三孔刀

三孔刀細部

玉戈細部

春秋鳥紋玉戈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