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秋臻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
中、老年養生的區別
文/張秋臻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醫師

談及養生,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那是老年人的事,至少也應該是退休后的事。不過據有關資料統計,近年來,40歲左右的中年人死亡率大幅度上升,男大于女,常見的死亡原因有:心肌梗死、腦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此外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也趨于年輕化。為什么中年人就患上了老年病?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年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無規律、飲食不合理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延緩這些疾病的發生,必須做到預防為主。中年人的過度消耗與透支,可使組織器官提前衰老,過早地發生老年病。如果等到六七十歲才開始養生,已經太晚了,各臟器的衰老已不可逆轉。因此,養生要從中年開始。
誠然,中年人、老年人都需要養生,養生助你度天年。那么,中年人與老年人的養生有啥不同呢?
中年人透支健康,老年人忽視心理健康。中年人健康的第一殺手已經不再是傳染因子,而是不良行為和不良生活習慣。筆者日前從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獲悉,該院開展的一項調查發現,透支中年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吸煙、飲酒過量、睡眠困難和運動過少。
專家們調查了湖北省12個縣、市、區年齡35~45歲的2811人,這些被調查的對象均為在當地居住5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他們發現,調查對象的平均吸煙率為28.5%,而男性吸煙率為51.6%,女性為4.8%,隨著年齡的增加吸煙率呈下降趨勢。調查居民飲酒率為30.8%,飲酒人群中平均每天至少飲酒一次的占51.8%,男性飲酒率為51.9%,女性飲酒率為7.5%。調查發現,經常在12點以后睡覺者為40.1%,其中有57.9%的人經常出現睡眠困難,而且女性高于男性。調查還發現,人群體育鍛煉經常參加者為6.4% 。
時下,老年人養生主要是藥物、健身,很少有人考慮心理健康問題。抽樣調查顯示,離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劇變化和大腦功能的退化,使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7%的人有明顯的焦慮、憂郁等心理障礙,0.34%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癥狀,0.75%的人有老年性癡呆。
據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專家介紹,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因為生長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由此出現心理健康知識斷代的現象。臨床上心理醫生接觸過無數老年人,在面對子女離家、喪偶、退休等生活狀態改變時,缺少必要的心理調節知識,從而引發各種心理疾患。
專家指出,老年人不能依賴子女或社會改變自己的現狀,懂得心理調整的方法、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及時自我調節,才是心理養生最有效的方法。
中年人疾病高發,老年人患病“表里不一”。一般來說,46~55歲是人生的黃金年齡段。處在這個時期的人大都年富力強,事業有成,各方面都比較成熟。然而值得關注的是,這個階段也是生命的高危期,許多疾病在這時暴發或顯現。
有關專家研究認為,人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1~35歲,為人生的最活躍期,身體的組織器官從開始發育至完善,其各方面功能總的趨勢是積極上升的,所以稱健康期。36~45歲,人的生理功能從健康頂峰開始下滑,部分器官開始衰退,比如動脈硬化開始形成,糖尿病癥狀開始顯現等,所以有人稱這一時期為疾病形成期。46~55歲為生命的高危期,大多數疾病在此階段暴發,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癌癥等多在此期高發。一般英年早逝的悲劇,大多發生在46~55歲這個年齡段,故有專家稱之為人生旅途的“沼澤地”。
老年人患病與中年人不同,常由于多種原因導致某些疾病與癥狀不一致,即“表里不一”,易導致疾病的誤診或延遲診斷,帶來不良后果。因此,老年人切不可忽視偶爾出現的身體不適,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同時老年人不可“跟著感覺走”,自以為健康而盲目樂觀,應定期做體格檢查。
中年人學會減壓,老年人需要適度緊張。當今社會生活節快,競爭激烈,中年人的壓力日漸增加。中年人的壓力可以來自任何方面,如人際關系緊張、學習就業困難、子女教育問題、婚姻家庭問題、軀體健康狀況不佳、工作超負荷等。這些壓力源可以引起心理情緒的緊張及生理反應,長期處在壓力狀態下將會影響身心健康。
身體癥狀、情緒或某種行為可以是壓力的征象。如頸和肩僵硬,心跳加快,腹部不適,胸痛、頭痛,高血壓;情緒沮喪,易怒、健忘,思維消極,性欲減退;多食、吸煙增加,睡眠習慣改變,魯莽駕馭,飲酒增加等。
你不能控制事情的發生,但你可以控制對事情的反應。當面對壓力時,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技巧緩解壓力:與親友交流,尋求支持幫助;學會放松;合理支配時間;做各種溫和運動等。
應激狀態是生物機體面臨外界威脅的緊急情況下,生理及心理發生急劇變化,以應付可能出現嚴重后果的一種本能反應。它會導致脈搏、呼吸加快,血糖、血壓升高,破壞生物體的正常生理節奏。如果這種狀態持久而頻繁地出現,生物體就容易因分泌失調而罹病。因此,人們認為這種狀態是有損于健康的,特別是對壓力過大的中年人。此外,一個習慣于緊張生活、工作的老人,一旦退休養老,反而會百無聊賴、度日如年,各種疾病也接踵而至。
人的生理節奏,總是張弛交替的,相應的情緒也是如此。輕松和緊張對健康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大凡生活、工作、學習的節奏比較緊湊的老年人,相伴的是一種充實而愉快的心境;而無所事事,只能是空虛。由此可見,老年人經常保持學習、工作、生活方面適度緊張,不僅無損于健康,反而有益健康,有利養生。
綜上所述,養生要搞“系統工程”,這就是說,養生不是只注意一兩個方面就能解決的,而是綜合因素的結果。新的“養生木桶論”告訴我們,木桶由幾塊木板箍成,盛水量由這幾塊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很短,這塊短板就成了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只有加長這塊短板,才能增加木桶的盛水量。養生如同木桶一樣,如果只采取一兩項措施,而忽略其他方面,就難以收到預期效果。因此,中、老年人要想達到養生的預期目的,就必須找到危害你健康長壽的那塊“短板”。■
編輯:黃靈 yeshzhw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