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碧
網絡謠言誘發騷亂
文/阿碧

沿街的一些建筑被騷亂參與者點燃
2011年8月4日,29歲的黑人青年馬克·達根乘出租車在英國倫敦街頭遭警方攔截,雙方發生槍戰,達根身中兩彈,當街死亡。警方表示,反槍支犯罪警隊懷疑馬克非法持有槍械,于是布控攔截。事實證明,馬克確實持有一支未注冊手槍。攔截發生后他朝警方射擊,一發子彈打中警察對講機,警察受傷。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起事件在網絡上多次傳播后走樣,最終形成了警方濫用職權濫殺公民的謠言,導致了倫敦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暴力騷亂。
8月6日白天,約300人聚集在倫敦托特納姆路警察局附近抗議。到了晚上,抗議演變為暴力事件,100多名年輕人在夜色中焚燒警車、公共汽車和沿街建筑,切斷交通,占領高速路,劫掠數十家店鋪。到了8月7日,倫敦越來越多的地區發生騷亂,參與的人越來越多。8月6日以后,騷亂向倫敦以外的地區擴散。8月9日,騷亂已擴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茲、布里斯托等英格蘭地區的大城市。在此過程中,有關騷亂的網絡謠言令不少青少年不斷參與到騷亂中。
警方的調查表明,這次暴力騷亂的參與者以十多歲的青少年為主,年齡最小的可能還不到10歲。令人震驚的是,暴力騷亂參與者大多沒有犯罪前科,他們參與暴力騷亂也沒有明確的目的,大多數是因為“好玩”,還有不少人渾水摸魚,趁機在暴力騷亂中掠奪財物。甚至一些家境條件不錯的女孩子,把自己趁騷亂搶來的衣服和首飾拍照后傳到微博上,公開炫耀自己的“收獲”。不少非問題少年為何參與了犯罪?犯罪學家納威爾表示,英國多地的暴力騷亂犯罪事件表明,謠言會在現實環境中誘發出短暫的不良環境,并誘發群體性犯罪事件的發生;在混亂的環境中,不少青少年難以壓抑心中的“惡魔”,放縱自己參與到了群體犯罪的“狂歡”之中。
隨著電腦和網絡的普及,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喜歡在網絡上獲得實時新聞,而微博和論壇則推動了實時新聞的傳播。然而,網絡不能像傳統媒體那樣對新聞進行驗證,發布準確真實的新聞。在網絡時代,人人都可以是新聞發布者,這導致真相混雜在謠言之中,許許多多的謠言則加速了現實社會不良環境的形成。所謂謠言,就是一些未經證實卻又受到廣泛傳播的信息。在網絡時代,謠言“廣泛傳播”的特征更加突出,它可以進行跨市甚至跨國進行傳播;有的謠言生命力很強,傳播時間可能長達數年。
英國首相卡梅倫在8月11日議會下院緊急全體會議上說,騷亂者利用社交網站在全國范圍串聯,“所有看到這些可怕行為的人將會為他們如何利用社交網絡組織而吃驚”。“信息自由流通可以用來做好事,但同樣可以用來干壞事,”他告訴議員,“如果有人利用社交網絡制造暴力,我們需要阻止他們。”英國警方已逮捕多名在騷亂中利用社交網站、微博和“黑莓信使”煽動暴力的嫌疑人。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一些謠言制造者的目的就是引發社會混亂。倫敦暴力騷亂之后,一條網絡謠言稱200名極端“民族主義者”在倫敦南部劉易舍姆街搶劫店鋪;一些虛假謠言稱,金融區倫敦城金絲雀碼頭處于“黃色警戒”,樸茨茅斯市購物區岡沃夫碼頭許多商鋪遭點燃。在英格蘭南部漢普郡,警方逮捕一名27歲男子和一名25歲女子,他們涉嫌用微博煽動暴力;另有一名27歲男子內森·辛登因涉嫌用“黑莓信使”煽動騷亂,辛登所發信息包括:“讓我們在黑斯廷斯發動一場騷亂。有誰加入?”“今天就去搶劫。有誰一起去購物?”網絡上這些具有煽動性的言論很容易讓那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人加入其中,短暫的無序社會環境因網絡的催化而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在中國,也有人利用網絡加速了現實中短暫不良環境的出現,“增城事件”就是一個例證。2011年6月10日晚,一名孕婦和她的丈夫在廣東增城市新塘鎮大敦村一超市門口占道經營擺攤檔,阻塞通道。大敦村治保會工作人員見狀后對其違章行為進行勸離,后雙方發生肢體沖突,孕婦倒在地上。一些圍觀者輕信謠言,向政府工作人員、警察、車輛和公共設施投擲礦泉水瓶和磚塊。網民陳夢凌于6月11日凌晨至當天下午,在滋事現場用手機拍攝了多張公用設施被毀損、車輛被推翻等場景照片,編寫并發布“孕婦老公被活活打死!”等內容不實的謠言和“堵截國道!為民申冤!”等具有煽動性的帖子上傳到微博上。這些網絡謠言發出后,一些網民和不法分子果真在6月11日晚被煽動到國道,并對過往車輛用石頭、磚塊打砸或截停后推翻,造成多輛汽車損壞,現場秩序嚴重混亂。經過法院審判,陳夢凌的行為已構成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
許多國家像英國一樣,允許公眾通過游行示威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和看法,這本來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好事情,可能讓社會秩序更加良好,社會更加穩定。然而,如果控制不當,游行示威則可能在謠言的誘導下變得無序和混亂,群體性犯罪由此發生。對待因謠言而引發的騷亂,首要的是要采用果斷的手段制止騷亂的蔓延和升級。許多民眾呼吁政府讓警察使用更強力的制止暴力騷亂的方法,比如使用水槍、橡膠子彈、催淚瓦斯等。前倫敦市長肯·利文斯通說:“使用水槍不但可以驅散暴徒,對于那些縱火行為也會非常管用?!?月10日,英國首相卡梅倫表示,倫敦的局勢已經基本得到控制,政府正在采取更強有力的行動打擊暴力騷亂。隨著英國政府全力以赴加以應對,到10日晚,英國各大城市已沒有明顯騷亂跡象。目前,英國警方已逮捕1200多人。

警方抓捕騷亂制造者

騷亂制造者在炫耀自己的暴行
其實,不只是游行示威可能引發短暫的無序環境而引發群體性犯罪,任何群體性聚會都可能出現類似的結果,比如包括足球比賽在內的體育比賽,就很容易引發騷亂。像騷亂這樣的無序環境的形成是短暫的,一般來說政府是有能力改變這樣的社會環境,令其快則在數小時內就變成一個文明有序的環境,慢的在幾天內也能完成這樣的轉化。然而,如果政府不力,短暫的無序環境在謠言的誘導下則可能演變成長期的不良社會環境,群體性社會犯罪則將長期大面積地發生,近年來發生在伊拉克和非洲一些國家的事件則是很好的例證。
在群體性騷亂事件中,人們參與到騷亂之中往往是認為政府有錯,有人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如同英國的騷亂事件起因是警方射殺了一名年輕人馬克,而且他是黑人,這導致警方濫用職權的謠言在現實和網絡中散布,最終誘發了暴力騷亂的發生。
突發事件發生后,謠言的可怕之處不在于其內容的傳播,而在于它所體現的是民眾對媒體的不信任,以及對部分當地官員的質疑。這類謠言一旦聚集、肆虐,就會對社會產生巨大沖擊。阻斷謠言傳播,需要有關方面盡快發布真實信息,從而減弱甚至消除無序社會環境的形成條件。在倫敦暴力騷亂發生之后,警方和一些民眾也開始用真相來反擊謠言。倫敦警方通過傳統媒體和網絡解釋馬克之死的真實原因。這個原因的解釋減弱了謠言的進一步傳播,有效打消了部分網民參與騷亂的意愿。漢普郡警方稱,自8月8日晚微博上出現數以百計關于當地局勢的虛假謠言后,警方24小時連軸轉,忙于驅散“謠言和虛構故事”。與此同時,一些微博用戶在網站上發起“阻止謠言”話題,戳穿與騷亂相關的虛假信息。
在一些突發事件中,恢復百姓情緒的最佳方法是對決策和處置的情況隨時公開,讓百姓知道事情的進展。如果可能,讓百姓參與其中。在“6·11增城事件”中,6月11日上午,廣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就對案件的真相進行披露。此時,陳夢凌的謠言微博已經廣泛流傳。廣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對網友的質疑兩次作出回復,明確告知,“正當民警會同新塘鎮相關部門領導將王某夫婦送醫院治療時,現場有一些滋事人員不斷起哄,堅決阻撓孕婦上車,”“該名孕婦及其丈夫經送醫院檢查,醫院診斷兩人均沒有受傷?!碑斕煜挛?,廣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再次就謠傳發布微博進行辟謠。警方還強調:凡是在網上散布虛假信息造謠惑眾觸犯法律規定的,將受到嚴肅懲處。正是有了廣州公安局對案情真相進行公開和詳細披露,才阻止了事件的進一步惡化。
“網絡帶來的難題是信息可以傳播得很快。”英國社會心理學家亞歷克斯·克羅托斯基說,“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時代,編輯和記者可以擔任信息把關人。然而,雖然有網管和網絡編輯,但是網絡上的謠言比真相更容易傳播,傳播速度太快,使這些網絡信息把關人難以發揮作用。要粉碎一條謠言帖子,可能需要幾條甚至幾十條相關的真相的帖子?!痹谟尿}亂過程中,微博多次被用作辟謠工具,彌補了傳統媒體的不足。可見,造謠者可以利用網絡,辟謠者也可以利用網絡;不過,在網絡時代要粉碎謠言,是一件更加困難的事情,需要辟謠者有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耐心。
謠言為什么能在網絡上恣意而為,像幽靈一樣無處不在呢?這與謠言的本性有關,也與網絡傳播匿名、互動、發布和復制過程簡單快捷、輻射面廣等特點有關。目前,網絡謠言的主要傳播方式十分便捷,包括BBS等網絡論壇、網絡新聞、電子郵件、QQ和MSN等網絡聊天工具。由于網絡謠言傳播迅捷、廣泛的特點,因而從形成期到高潮期的時間大大縮短。往往在一夜之間,甚至幾小時之內,就可以形成聲勢浩大、跨越國界的謠言。
網絡謠言為何會廣泛傳播?第一,網絡上的匿名發言讓一些人在制造謠言時缺乏罪惡感,他們甚至認為在網絡上匿名造謠不會被抓住,不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加大對網絡惡意謠言制造者的打擊力度,可以有效減少謠言的產生。第二,網絡信息容易復制的特征令謠言的傳播速度加快。在微博出現之前,造謠者往往通過電子郵件向成千上萬的網民傳輸謠言。而到了微博時代,信息的公開性和轉載的便捷性令謠言傳播比電子郵件更快。第三,在網絡時代,謠言比真相傳播得更快,因為謠言的語言夸張,煽動力強,這就大大吸引了獵奇心理很重的網民尤其是年輕網民的注意力。第四,雖然網絡也有相應的監管者,但是這種信息審查往往比較滯后,等到審查者發現謠言,謠言可能已經廣泛傳播了。
分析形形色色的網絡謠言,會發現它具有階段性的主題征,在傳播過程中會出現變異,同一謠言可能在不同時期反復出現。主題特征指謠言在某段時間會集中于某個主題,如我國臺灣一度網絡流言造成飲食恐慌,出現了吃檸檬蝦會產生砒霜、吃半熟的蛋會致命、可樂加烤肉導致骨癌等幾十個與飲食有關的網絡謠言,引起消費者恐慌,最后臺灣政府不得不發布新聞辟謠。謠言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會被傳謠者加以增刪和修改的再創作,使一個謠言出現多個版本。最具煽動力的版本會加速謠言的散布。有時,同一謠言會反復出現,銷聲匿跡一段時間后又卷土重來。比如,大地震的謠言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網絡上出現。

盡管散布謠言是犯罪分子制造混亂的一種手段,但是人們輕信謠言有其社會原因。一般來說,謠言是以一定的公共背景為基礎,以導火索事件為突破口。美國心理學家巴薩德認為,“不安”是謠言傳播的動力之一。近年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因為經濟危機面臨著如何進一步發展的問題,不少人因為對前途的迷茫處于深深的不安之中。社會生活的不確定為謠言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引發倫敦暴力騷亂的主力軍是一些迷茫困惑的年輕人,他們正在面對經濟不斷萎縮的現實,失業率居高不下,個人前景陷入不可預知的困惑中。在不少國家,貧富差距日漸加大,個人存在被漠視,生活缺乏物質保障,更沒有精神認可。如果政府不對這些情緒不穩定易爆發人群進行關心和引導,暴力騷亂的出現則是遲早的事情,任何一條以社會不滿為突破口的謠言都可能成為騷亂的導火索。騷亂者對社會的積怨與不公中激發了內心丑惡陰暗面,打砸搶燒成了這些人宣泄的方式。而此時,什么社會秩序、個人素質、乃至法律準繩在大腦中原本的陣地都已經被瘋狂所占據。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社會體系。社會生活各領域、各層次、各方面之間聯系越發緊密,同時,也呈現出其脆弱的一面。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對社會生活總體產生極大的影響。近年來,公共安全事件頻發,加劇了民眾生活的恐慌心理,也為謠言的產生創造了條件。瘦肉精火腿腸、染色饅頭、硫黃生姜等食品安全事件,使百姓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在國內外,河流被工廠污染、核電廠的核泄漏事件、臭氧層被破壞、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事件也不斷刺激人們的神經。2011年3月日本核泄漏事件發生之后,不少謠言接連出籠,導致了人們在雨天不敢出門、搶購食鹽等事件的發生,產生了不良影響。不難看出,公共安全事件伴隨現代社會的發展而轉化為引發謠言的重要話題。
我國臺灣的一家研究結構進行了名為“網絡十大罪狀”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網絡謠言和網絡外遇、垃圾郵件、網絡上癮癥、網絡色情、網絡并發癥、網絡賭博、網絡購物狂、網絡疏離癥、網絡假民主并列為網絡十大罪狀。網絡謠言就像社會機體中的“流感病毒”,長期潛伏,時而爆發,以致人們往往容易忽視它的危害。對謠言絕不可等閑視之。如果任其發展,極有可能導致人心不穩、社會不安、國家動蕩,長此以往,和諧社會和美好生活就無從談起。因此,如何消除謠言的不良影響,如何抑制謠言對騷亂的誘發作用,已成為涉及社會安全和國家安全的一個嚴肅的重要的課題?!?/p>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