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紅 費素定 楊金兒 戴麗麗 張彩君
(1.浙江省寧波市第一醫院泌尿外科,浙江寧波 315100;2.寧波天一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浙江寧波 315100)
全程護理干預對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王衛紅1費素定2楊金兒1戴麗麗1張彩君1
(1.浙江省寧波市第一醫院泌尿外科,浙江寧波 315100;2.寧波天一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浙江寧波 315100)
目的探討全程護理干預對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0月,將因膀胱癌在我科接受膀胱全切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的42例患者隨機分組,對照組實行傳統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組制訂個性化的圍手術期和出院后的全程護理干預措施。結果兩組比較,干預組的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指數大大提高。結論通過開展全程護理干預特別是出院后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我護理能力。
尿流改道 全程護理干預 生活質量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術是浸潤性膀胱癌治療的金標準[1]。全膀胱切除后需要尿路改道,患者術后需終身配戴集尿袋,這是一種比較簡單和安全的不可控的永久性尿流改道術。腹壁造口、配戴集尿袋改變了患者正常的生理排尿途徑,造成患者自身形象改變及身體、心理狀況和社會功能的變化,尤其是出院后患者將面臨尿道腹壁造口引起的并發癥和日常生活能力、性功能以及心理方面的問題。因此,如何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尤為重要。為此,我們對因膀胱癌接受膀胱全切、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的患者進行了全程護理干預,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得到提高,生活質量得到改善。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2010年10月,因膀胱癌(均經病理診斷證實)在我院泌尿外科住院接受膀胱全切、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的患者42例,年齡42~85歲,平均年齡64歲;男性28例,女性 14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例,初中22例,小學及以下12例。將42例患者根據手術時間先后排序,單號為對照組(21例),雙號為干預組(21例)。兩組患者的文化程度、性別、年齡差異無顯著意義。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術后常規護理和一般健康教育,如造口袋的更換、并發癥的認識和預防,發放相關知識宣傳小冊,定期來門診復診。
1.2.2 干預組 從圍手術期開始延伸至出院以后,按制訂的計劃實施康復指導、健康教育等一系列全程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2.1 認知干預 按照認知學派的觀點“不是事件引起焦慮,而是人對事件的消極解釋或錯誤認識導致了焦慮[2]”。因此,護士應根據患者的接受能力解釋病情,對文化程度較高、年齡相對較輕的患者,造口護士在術前讓其根據生活習慣和身體條件共同參與造口定位,提前了解尿流改道后會面臨的問題和應對措施,解除患者因缺乏醫學知識和配合方法而產生的焦慮和抑郁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1.2.2.2 情緒管理 通過與患者交談,找出引起患者負性情緒的潛在心理誘因,介紹造口的功能及相關知識,告訴患者只要掌握和應用適當的造口護理方法,選用適當的造口器材,完全可以將尿路造口造成的生活上的不便減小到最低程度。
1.2.2.3 家庭支持 造口患者對疾病所采取的態度及行為與家庭給予的支持有密切的關系[3]。手術之前患者家屬也要接受相應的造口知識,知曉造口患者心理變化特點,使他們對患者的術后身心狀態有一定的了解,以應對初期的不適應,同時強調對患者不嫌棄感的社會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幫助克服負性情緒,增加生活信心。
1.2.2.4 實踐指導 自我護理是一種為了自己的生存健康及舒適所進行的實踐活動,良好的自我護理是心理健康的標志[4]。尿路造口術后一周,護士給家屬及患者示范更換造口袋的具體步驟,講解技巧、要點、注意事項,提供模擬練習的用品并訓練操作。告知家屬準備全套造口護理用品,讓家屬在護士的指導下動手給患者更換,對換袋技能給予評估和糾正,起碼操作2~3次,適當也讓患者參與,使他們在出院前基本掌握造口護理方法,以后逐步過渡到患者自我護理。
1.2.2.5 出院后指導 2008年1月開始我們建立造口檔案,對干預組出院患者進行定期電話回訪出院后每2周1次電話隨訪,持續2個月,以后每個月1次,持續1年,有特殊情況隨時電話咨詢。針對患者出院后遇到的問題給予解答和指導;對行動困難的患者電話預約上門醫護家訪;每3個月舉辦一次尿路造口沙龍,每年舉辦一次面向全市的造口聯誼會。
1.3 評價方法 采用李凌江和楊德森編制的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5],在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術后6個月、術后12個月調查他們的生活質量以及并發癥發生的情況,向患者說明測評目的和意義,由患者本人填寫,對文化低不能理解或視力不佳者,由測量者逐條念出,讓患者本人評定,測量者代為填寫,測評表當場收回。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進行統計學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指數隨時間延長而增加(P<0.05),術后1個月兩組的生活質量指數差異無顯著意義,而術后6個月及術后12個月,干預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指數均高于對照組(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數維度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指數維度比較(±s)
軀體功能指數組別 例數生理功能指數 社會功能指數術后1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12個月 術后1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12個月 術后1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12個月對照組 21 51.3±5.358.3±5.8 62.3±5.9 59.3±5.965.3±5.1 70.1±5.8 64.5±6.371.4±7.3 75.4±8.3干預組 21 50.4±5.263.8±5.7 70.8±7.5 60.4±5.870.5±8.7 78.0±5.1 63.8±7.175.4±8.1 85.4±8.8 t 0.785 2.363 2.912 1.123 2.375 2.864 0.621 2.101 2.971 P 0.432 0.034 0.007 0.245 0.031 0.008 0.543 0.047 0.005
3.1 尿流改道腹壁造口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由于尿液的持續排放,造成護理上的難度增加。患者可能發生泌尿系逆行感染、高氯性酸中毒、維生素B12缺乏[1],或因尿液刺激發生皮膚并發癥,更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受到影響。李思月等[6]對7例膀胱全切、腹壁造口的患者進行術后短期3個月電話回訪,發現患者對造口的自我護理能力還是欠缺,較多地依賴家屬,同時患者的社會接觸及業余娛樂活動明顯減少。由于需終身配戴集尿袋,導致患者生理、心理狀況和社會功能發生一系列的改變,嚴重地影響生存質量[6],特別是從術后患者第一次看見自己腹壁上的造口,到能夠自己護理造口的這段時期,較容易出現不安、焦慮、恐懼等心理。在膀胱全切尿路改道腹壁造口術后護理中,我們應針對患者的心理及病情變化,積極地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問題,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給予宣教和指導,幫助患者調整認知,改善情緒和行為,使患者從心理上認識造口并逐漸接納,主動參與造口的護理,適應疾病本身和腹壁造口帶來的變化,減輕患者的術后焦慮程度。
3.2 術后護理干預要注意出院后的追蹤干預 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的護理是長期性的,住院期間有護理人員給予專業的指導,但出院后的“護理斷層”會造成患者心理和身體上的支持缺失,而出現各種護理問題和心理變化。喻德洪[7]認為,造口者術后6個月內若不能重返社會,其康復機會將大為減少。因此,我們在護理干預中應加強對腹壁造口患者的跟蹤隨訪,護士長、責任護士、病區的電話號碼都發給每個患者,定期主動了解患者出院后的自我護理能力、心身感受、社交活動情況及對造口用品使用的反映,針對性地給予院外的各種健康教育指導,包括造口袋型號的選擇,造口外形變化或體型改變時型號的更換,還有防漏膏護膚膜的應用細節等。患者或家屬也會主動聯系我們,咨詢問題、配置造口袋每3月一次召開造口沙龍,為造口患者搭建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我們鼓勵每個患者參加,讓他們能相互鼓勵,交換心得,互通信息,并讓康復較好的熱心人士作為造口訪問者,給新實施尿路造口的患者現身說法,以增強自我護理的能力和信心,減輕孤獨感,消除患者的焦慮和心理壓力,幫助他(她)盡快地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激發重歸術前生活和社會活動的信心。
3.3 通過開展全程的特別是出院后的護理干預,促進了護理學科的發展 臨床護士對膀胱腫瘤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出院后進行電話咨詢、技術指導、上門家訪、建立造口沙龍等護理干預,經驗豐富的臨床資深護士走向社區,走向家庭,拓展了護理服務領域,延伸了臨床整體護理的概念,創新了護理干預的模式,更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心態,幫助患者恢復日常工作、學習,積極參與社交,更好地回歸社會,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1]吳階平.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078.
[2]楊眉.與焦慮同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29-32.
[3]官計,王忠立,袁冬梅,等.對腸造口患者及家屬實施健康教育對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醫學信息,2008,21(3):395-396.
[4]陳小娟.膀胱全切尿路改流術患者的心理護理[J].華夏醫學,2004,17(5):815-816.
[5]李凌江,楊德森.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88-100.
[6]李思月,何曉蓉.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腹壁造口手術的護理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1(1):198.
[7]喻德洪.結腸造口術與術后效能的提高[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7,17(5):264.
Study for the effect on quality of life by full process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 treated by urinary diversion abdominal stoma
Wang Weihong,Yang Suding,Yang Jinger,etc
(Department of Urology,The first Hospital of Ningbo prefecture,Ningbo 315000)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n self-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by full process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 treated by urinary diversion abdominal stoma.Method42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 accepted cystectomy and urinary diversion abdominal stoma was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October 2010.patie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individualized peri-operation nursing and full process nursing intervention after discharge.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peri-operation nursing only.Result The patients'self-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dex in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ConclusionFull nursing intervention,especially postdischarge care,will helpful for patients early recovery and improving patient quality of life and self-care ability.
Urinary diversion Full process nursing intervention Quality of life
R471
A
1002-6975(2011)15-1352-03
王衛紅(1967-),女,本科,副主任護師,護士長,研究方向:外科臨床護理和教學科研
費素定
201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