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冬妮,寇 佳,宮昆鵬
(1.海軍北海工程設計院,山東青島266041;2.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重慶401311)
住宅與人的生活直接相關,設計住宅也是在設計生活,要滿足人們生理心理的各種需求。一系列的住宅展集中體現了各時期最先進的設計思潮,反映了建筑師對人們理想生活模式的理解。
一戰后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生活在飛速變化,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也日趨復雜。建筑材料和結構也已經和先前的有了很大變化。而講求形式崇尚虛華的復古主義和浪漫主義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1924年以后經濟復蘇,使得戰后初期在住宅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得以繼續發展。1927年德意志制造聯盟在斯圖加特舉辦住宅展。由密斯主持,包括密斯、格羅皮烏斯、柯布西耶、貝倫斯在內的5個國家的16個設計師滿懷通過建筑改變社會生活的熱情設計了21棟63套住宅(圖1),探索中低收入階層居住的城市模式。在這些建筑中,古典主義那繁冗的裝飾全部被摘除,所有房子都是平頂的,幾乎都是些方盒子或由方盒子的拼聯組合,室內外大多為簡單的白色粉刷。造價低廉,功能合理,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使得建筑在開窗開間方面有了很大的自由性。每戶都有良好的衛生條件。

圖1 總平面
其中密斯設計的板式住宅是一大亮點(圖2)。“經濟上的原因要求今天的住房建設合理化、標準化。但是另一方面不斷變化的居住需求,要求自由的平面。在將來是必須要對這兩方面進行思考的,框架結構在這里是最適合這些要求的一個結構體系。它使合理的建造和自由的空間都成為可能。唯一需要限制的只是廚房和衛生間必須固定下來。而其他的居住面積,將可以通過一些活動的割墻來分隔。因此我相信,通過這種途徑,可以滿足每一種居住的需求。”(引自《關于我的方塊》)。密斯的這棟房子從平面看完全是一個矩形,其體形也基本上是一個方盒子。其立面沒有什么特別的裝飾,主要通過韻律對比來表現密斯的美學原則。整個北立面(圖3)的活躍元素就是樓梯間的窗和其下的護窗欄桿,頂層向里收進,形成一個屋頂花園。原意是讓二層以上的住戶可以通過這個屋頂花園與自然親密接觸。不過在使用中,很難確定哪個住戶在哪個時間使用這個屋頂,所以事實上很少有人在屋頂出現。南立面上的90 cm的陽臺,密斯并沒有打算讓人在這個陽臺上活動,其目的是讓起居室成為一個可以開敞的空間,讓住戶在這里可以作體操和自由呼吸。有一套住宅是按照密斯的流動空間來分割的,除了廚房、廁所外,整個單元內沒有任何其他的門,臥室起居室僅通過一個之字形的活動隔墻來分割。盡管只有60多平方米,看起來卻很大,但并不適用一個有小孩的家庭[2]。

圖2 密斯設計的板式住宅

圖3 北立面
盡管這次住宅展離現在已經很久遠了,但其中的一些設計原則已經成為今天理所當然的設計原則:講求每個居住單元都應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有新鮮的空氣,住戶有一開敞的空間可以接觸到自然。住宅平面從功能出發,追求一種合理性,減少住宅內部無用空間,例如減少走道、功能分區,起居室放在朝陽的一面。密斯的一梯兩戶形式在中國重復了無數次:樓梯設在兩個單元中間,為二樓以上住戶的主要交通聯系,廚房衛生間設于入口兩側,起居室聯系起各臥室。這些都是現在為很多住戶熟悉的住宅形式,具有最少的交通、面積合理的布局、良好的衛生條件[2]。
1927年的住宅展雖然在住宅方面有了很大的創新,也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歷史局限性,個人與社會的主觀客觀局限性使它仍存在不少缺點。隨著社會飛速發展其弊端也漸漸暴露出來。例如反對形式主義時過分強調功能和技術而對建筑的藝術形式沒有多少重視;反對復古主義折衷主義時否定歷史,似乎現代主義就要切斷歷史;反對設計脫離實際時過分強調建筑的客觀性與時代的普遍性,似乎建筑只有共性沒有個性[1]。設計手法比較生硬,形式也相對雷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需求的提高,建筑師也對現代主義建筑進行了不斷的充實與提高。
1957年西德結合西柏林漢莎區的改建舉行了一個稱為Interbau的國際住宅展覽會。該展覽充分體現了戰后對理性主義進行充實與提高的傾向。在規劃上,不象過去那樣以行列式的排列來保證朝向陽光與通風,而是把房屋自由地布局于綠化之中(圖4)。所展出的住宅是由當時國際上對大量性住宅感興趣的建筑師設計的。根據當時人們的不同需要以及工業技術的支持,設計的住宅樣式包括有高層、多層與低層:有聯立式塔式、庭院式,還有鋸齒形的排列式。此外,戶式布局中,有分層分戶的,還有躍層的。總而言之,住宅設計的花色品種比30年前魏森霍夫住宅展要豐富的多。同時注重環境配套。

圖4 西德1957年國際住宅展覽會

圖5 格羅皮烏斯為國際住宅展設計的公寓
格羅皮烏斯為Interbau國際住宅展覽會設計的公寓呈弧形(圖5)。為了施工方便,這個弧形是由一段一段的折線組成。同樣重視功能和技術經濟的的合理性,但他在外形處理上比1927年的住宅單調的立面要豐富的多了。如把各層陽臺錯開使立面有些變化,兩個盡端也不是平均主義的處理,有些住宅有前窗,有些住宅有邊陽臺等,公寓造型簡潔而又活潑。因為社會的需求這次住宅展重視大量性住宅,主要是集體公寓以容納更多的人的生活。這次的住宅展在繼承“理性主義”講求功能與技術結合的同時注重結合環境和服務對象的興趣。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這些住宅的豐富的樣式、整體規劃的自由布局對今天的住宅設計來說仍有著深遠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在完成經濟復蘇和城市重建工作后,開始反思和重新評價過去的精神建設。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地球上已經越來越少純粹的文化。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物質紛呈,人們仿佛生活在“世界性村落”里。大凡由于文化層次不同,而滿足大多數人的某個標準并不存在,反而要求以多樣化以適應這一差異性。建筑師發現機械和技術不再是建筑發展的唯一有效動力,建筑要滿足不同層次人的需要。因此他們轉向了人文主義轉向了歷史、鄉土風格以及一些個性鮮明的思想上[3]。
歷史也有些巧合,在又一個30年過去以后,1987年舉行了西柏林國際建筑展覽會。這是紀念柏林建城750周年的活動的組成部分,是一次大規模的實地實物展覽,這些建筑物分布在西柏林的9個區中,其有97項。它們之中,后現代建筑師的作品或有明顯的后現代特色的建筑作品在展覽中特別引人矚目。許多作品的造型、色彩、細部設計都顯得豐富而活躍,但并不離奇怪誕,時間已進入到“后現代”。它們既表現著物質財富的豐足,也表現著精神文化的光彩[5]。

圖6 羅伯特·克利爾等:羅齊斯特公寓群軸測圖
多層公共(社會)住宅在展覽會中占據了最多的地盤,許多知名建筑師都拿出了頗有新意的方案,使這種被認為沒有多少藝術性的建筑類型驟添異彩,令人看到建筑藝術與市民生活多么親密的聯系,看到普通人的居住建筑在城市環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很多國際知名的建筑師象磯崎新、格拉西、羅西海達克、赫茲伯格、克里埃和霍萊因等為1987年西柏林國際大展貢獻了豐富多彩的社會住宅設計。羅伯特·克利爾負責的羅齊特拉斯公寓群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圖6)。有9位建筑師吸收了該地區住宅型制——方形平面和矮胖體量,并將其應用到檐線等高、街道背景與窗戶比例都相近似的幾座新住宅上。住宅群體的一端是羅西的手筆,帶有嚴肅的塔樓;另一端是克利爾的雙塔,中央連接處是一道向外彎曲的白粉墻及微笑的希臘勇士頭像。整個規劃與當地規整的道路網絡相適應,也是規整的布局,并在后方形成一個庭園,看上去雅俗共賞深受喜愛。就如斯圖加特住宅展是現代主義建筑的集體亮相,這次展覽可說是后現代建筑實物空前集中和大出風頭的一次盛典。只是這次展覽之后,后現代主義建筑的聲勢就日見低落了(圖7、圖8)。

圖7 羅伯特·克利爾設計的雙樓

圖8 克里埃和霍萊因設計的住宅
社會仍在高速前進,各種思潮不斷涌現衰落。在現今國際化與多元化的社會交融進程中,住宅的建設與發展,正趨向于多層面、多目標、多方案的需求趨勢。面對飛速變化的世界,紛繁熱鬧的理論也鋪天蓋地地向我們涌來,我們應當考慮何去何從,在變化的世界中建筑設計究竟應該堅持什么。當我們已不再對那些應用新技術新材料的建筑感到新奇甚至感到厭倦的時候在設計中我們需要一個支點,作為建筑設計的基礎,這個支點當然不是各時期主導的建筑思潮,而是各時期人們的需求。建筑說到底還是人來使用,要為人服務的。通過一系列的住宅展,人們看出各時期人們的要求在變化,相應的思潮也在變化。每一時期對比上一時期在人性化方面的理解都要前進一步,在建筑形式變化的背后以人為本的觀念在不斷加強。
[1]同濟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西方近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79
[2]胡紹學.住區4:住宅細部處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4]查理斯·詹克斯.晚期現代建筑及其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