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秀娥,何軍晶
(昆明市婦幼保健院,云南 昆明 650031)
病 例 患兒,女,因“胎兒宮內窘迫”急診剖宮產出生1h,其母G1P1,孕37W+2,患兒出生后全身皮膚青灰,呻吟、吐沫。查:體溫不升,P130次/min,R62次/min,體重3115kg,發育營養中等,未吸氧下經皮氧飽和度75%,雙肺聞及少許干濕啰音,心率130次/min,節律不齊,心音低鈍,心尖區可聞及Ⅲ級收縮期雜音,家族中無先天性心臟病史。查血氣分析:PH:7.27,PO2:39mmHg,PCO2:47mmHg。X-ray:心影增大。急診ECG:提前出現的房性異位P/波,形態異于竇性P波,其后無相關的QRS波,代償間歇不完全,為頻發房性早搏未下傳及房速2∶1下傳(見圖1);間隔5min及用地高辛后30min ECG:P波消失,代之以連續、快速、規則的F波,各波間無等電位線,前者頻率428次/min,心室率214次/min,在規律的窄的QRS波之后出現一系列寬大連續的QRS波,時限>0.10s,其之間的F波明顯,為心房撲動伴室內差異性傳導(見圖2);后者頻率400次/min,心室率207次/min,V1導聯F波直立,仍為房撲(見圖3);繼續予治療后1h查ECG:P-QRS-T規律出現,P波與QRS波頻率相同,轉復為竇性心律(見圖4)。
討 論 心房撲動自1911年被Jolly發現,其電生理機制是心房內的大折返,折返環位于右心房或左心房,圍繞解剖或功能性的傳導障礙區而形成,房撲的發病率隨著年齡增大而明顯提高,男性是女性的2.5倍,在小兒較少見,占心律失常的2%左右,其診斷標準為:P波消失,代之以規則的鋸齒狀的F波,頻率多在300~400次/min,少數可達450次/min,室律規則或不規則。
本例患兒從ECG檢查來看,先后出現3種房性心律失常,用地高辛后轉復為竇性心律。由于本例頻率快,室率達到207次/min,需與小兒陣發性室上速鑒別,而后者特點為:P/波可直立或倒置,與QRS波重疊可看不清,等電位線存在,頻率多在230~300次/min,刺激迷走神經可終止發作。此外,房撲2∶1房室傳導可與頻率大于180次/min的竇性心動過速混淆,竇速時每分鐘頻率可不同,刺激迷走神經頻率可改變。房撲的預后主要取決于基礎心臟病及室率,室率過快可發生心衰,并且房撲時心房的機械收縮功能減低,增加了心房血栓形成引起血栓栓塞的風險。本例室率過快,采用藥物控制心室率。患兒ECG表現多樣,考慮合并有器質性心臟病,因此需做超聲心動圖檢查以明確診斷,根治病因,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



[1]梁翊常,主編.實用小兒心電圖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90-195.
[2]陳新,主編.黃宛臨床心電圖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87-290.
[3]中華醫學會,編著.臨床診療指南·心血管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