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哲明 ,郁兆存 *,黃志宏 ,邢發樞 ,陳早慶 ,黃華生 ,方鐘進 ,楊昌俊
1.廣東醫學院附屬東莞市厚街醫院泌尿外科,廣東東莞 523945;2.廣東醫學院附屬東莞市厚街醫院檢驗科,廣東東莞 523945
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見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可通過影響精子的數量和質量而導致不育[1-2],但其機制尚不完全明確。筆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通過定量測定慢性前列腺炎并不育患者80例血清抗精子抗體(AsAb),探討慢性前列腺炎血清抗精子抗體與不育的關系,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所有檢測對象是2009年12月~2011年6月來我院不育癥門診就診患者(經專科檢查排除女方因素、器質性病變導致不孕不育)80例作為實驗組(A組),經臨床結合實驗室檢查診斷為慢性前列腺炎,且排除尿路感染、附睪炎及睪丸炎。所有患者不孕時間2~6年,年齡22~39歲;其中,原發性不孕59例,年齡22~36歲;繼發性不育21例,年齡25~39歲。隨機選擇同期我院門診患有慢性前列腺炎且近兩年內有正常生育史人員50例作為對照組(B組),年齡23~4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檢測標本 所有研究對象均抽取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后取血清。
1.2.2 檢測方法 采用ELISA檢測,試劑盒由雅培公司提供,并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定性并定量檢測血清抗精子抗體,由酶標儀判讀結果。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80例中,AsAb陽性37例,陽性率為46.3%,抗精子總抗體 (T-Ig)(126.25±45.47)U/ml;B 組 50 例中,AsAb 陽性6 例,陽性率為 12.0%,T-Ig(41.25±14.20)U/ml。 兩組比較,A組陽性率明顯高于B組,A組T-Ig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血清AsAb定量分析比較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測,免疫性不孕占原因不明不孕癥的10%~20%[3],其中AsAb是引起免疫性不育的原因之一,已被列入人類不育的確定指標之一[4]。
精子對男性是一個自身抗原。正常男性生殖道黏膜血-睪屏障、血-附睪屏障以及精子包被抗原的遮掩作用等對精子抗原的有效免疫保護機制,避免了男性自身精子免疫反應的發生。前列腺慢性感染使前列腺管在射精時關閉不全,精子漏入前列腺,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去除其表面的唾液酸,使其抗原物質暴露,激發免疫反應。炎癥時生殖道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活性細胞滲出增多,促使抗精子抗體的產生;感染時生殖道對病原體膜上的多糖抗原起免疫反應導致抗體生成;同時,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局部細胞免疫功能降低,體液免疫反應增強,可以促進抗精子抗體的產生[5]。
抗精子抗體在男性免疫性不育中的作用已得到證實。研究表明AsAb導致不育的可能機制為:①影響精子活力。AsAb與精子抗原結合可引起精子凝集,影響精子運動、活動力下降,并降低精子存活力,精液不液化,從而影響生育[6-8]。②AsAb抑制精子穿越宮頸黏液,影響精子酶的活力,抑制精子獲能、頂體反應。封閉頂體膜上的抗原位點,抑制精子對透明帶的附著與穿透,影響精卵的結合、原核的形成[9-11]、受精過程及胚胎著床而導致不育。③抗精子細胞的毒性作用[11]、抗精子抗體的調理作用增強生殖道局部吞噬細胞對精子的吞噬作用。④導致精子凝集。⑤影響受精卵的分裂[12]。
本研究試驗結果表明,慢性前列腺炎不育患者體內血清抗精子抗體的陽性率明顯高于慢性前列腺炎正常生育患者,定量測定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統計學分析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提示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不育與抗精子抗體有關,血清抗精子抗體是慢性前列腺炎導致不育的重要原因。由于前列腺炎發病機制復雜,其引起抗精子抗精子抗體出現差異的原因尚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慢性前列腺炎并不育患者存在精子免疫因素,血清抗精子抗體測定可以預測其生育功能,臨床對這類不育患者要重視前列腺炎的抗炎癥治療,以期減少和避免精子免疫發生。ELISA方法檢測血清AsAb敏感度高,操作簡便,可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1]Comhaire FH,Zalata A.Some aspects of male accessory gland infection,and its possible role in male infertility[M].//Comhaire FH.Male infertility.Londen:Chapman and Hall,1996:256-262.
[2]Depoydt C,Zalata A,Christophe A,et al.Mechanisms of sperm deficiency in male accessory gland infection[J].Andrologia,1998,30(suppl 10):29-33.
[3]熊立凡,李樹仁,丁磊,等.臨床檢驗基礎[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59.
[4]世界衛生組織.不育夫婦標準檢查與診斷手冊[M].北京協和醫院和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科學技術所譯.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1-4.
[5]朱偉杰.抗精子免疫不育[M]//陳棟.臨床男性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74-87.
[6]滕曉明,朱惠斌.抗精子抗體所致不育與體外受精[J].國外醫學:計劃生育學分冊,2000,19(2):80-83.
[7]任明保,孫念枯,范光升.抗精子抗體研究的新進展[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2,10(3):182-184.
[8]林晶.抗精子抗體檢測對不孕不育的診斷意義[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4):54.
[9]Kanakas N,Mantzavinos T,Boufidou F,et al.Ureap lapsma urealyticum in semen:is there any effect on in vitro fertilization outcome[J].Ferti Steril,1999,71(3):523-527.
[10]Clark GN,Hgne RV,Plessis Y,et al.Spermantibodies and human invitro fertilization[J].Fertil Steril,1998,49(6):10-18.
[11]史小林.人類生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91-192.
[12]Bohring C,Krause W.The role of antisperm antibodies during fertilization and for immunological infertility[J].Chem Immunol Allergy,2005,88(1):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