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燕,劉志偉
深圳市西鄉人民醫院檢驗科,深圳 518101
肺炎支原體是肺炎支原體肺炎(MPP)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其引發的疾病除了與支原體的直接感染有關外,還與患者本身的免疫功能有關[1],為進一步探討支原體肺炎的發病機制及治療方案,本文對45例MPP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外周血白介素-6(IL-6)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的水平進行檢測。為MPP患兒的免疫學診斷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1.1 MPP組 選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確診的 MPP患兒45例,男 25例,女20例;年齡 1~13歲,平均(5.0±0.8)歲。除發熱、咳嗽等癥狀外,肺部可聞及中小水泡音和(或)X線片檢查示肺部病灶,臨床診斷符合《實用兒科學》中MPP患兒入選標準[2],血清抗體肺炎支原體(MP)IgM陽性,且無其他病原感染的臨床及實驗室證據。患兒采血前除對癥(退熱、祛痰、止咳)處理外,未經抗MP等特殊治療。
1.1.2 對照組 選擇我院同期正常體檢兒童30例,男16例,女14 例;年齡 2~12 歲,平均(6.0±0.7)歲。 無器質性疾病,近 2 周內無呼吸道感染,無其他急、慢性疾病,無過敏性及與免疫密切相關的疾病。兩組兒童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標本采集 MPP組患兒在抗炎治療前和治療后10 d分別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對照組同樣采集靜脈血3 ml。分別離心后留取血清放入4~8℃低溫冰箱保存,進行IL-6的水平檢測。
1.2.2 指標的測定 IL-6的檢測采用美國BECKMAN COULTER Unicel TMDXI 600檢測儀及其原裝配套試劑;hs-CRP的檢測采用采用日立7170S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試劑購自日本生研株式會社;均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組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MPP組血清IL-6、hs-CRP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MPP組治療后血清IL-6、hs-CRP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MPP組治療后血清IL-6、hs-CRP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血清白介素-6和超敏C反應蛋白的檢測結果比較()

表1 兩組血清白介素-6和超敏C反應蛋白的檢測結果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t=6.11,*P<0.01;t=11.59,△P<0.01
MPP在臨床上大多數表現為呼吸道感染綜合征,僅根據臨床表現常難與病毒、細菌和結核感染鑒別,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而MP是一類對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不敏感、缺乏細胞壁、形態上呈高度多樣性、能通過除菌濾器、并能在無生命培養基中生長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臨床上大多數表現為呼吸道感染綜合征。
IL-6是一種多功能的急性反應性細胞因子,在機體受到細菌、病毒感染和其他損傷等刺激作用下,由T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內皮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等細胞大量分泌,在細胞炎癥反應和組織損傷中處于中樞地位,可以促進平滑肌細胞的有絲分裂;刺激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參與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3]。本資料顯示,MPP組治療前的IL-6濃度[(17.65±2.50)mg/L]明顯高于治療后的 IL-6 濃度[(7.42±0.87)mg/L]與正常對照組患兒的IL-6濃度。提示小兒感染肺炎支原體后造成的局部損傷,激活了以淋巴細胞為主的各種炎癥細胞,使IL-6的分泌水平增高。表明臨床上測定血清IL-6水平有助于監測MPP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
hs-CRP屬參與局部或全身炎癥反應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是人體非特異性炎性反應存在及活動的重要標志物之一,主要由細胞因子(如IL-6)誘導肝臟細胞產生[4-5]。hs-CRP是目前所知較為敏感的急性期反應的炎癥標志物。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極小,當機體受到急性創傷或細菌感染等炎癥刺激后,hs-CRP濃度可以在幾小時內迅速升高,在1~2 d達高峰,隨著感染的加重而持續升高[6]。本資料顯示,MPP組治療前的 hs-CRP 濃度[(25.32±3.80)mg/L]明顯高于治療后的 hs-CRP 濃度[(2.56±0.45)mg/L]與對照組患兒的hs-CRP 濃度。說明機體在MP感染狀態下,可以產高濃度的hs-CRP,而hs-CRP可以結合或黏附在病原體的表面,從而啟動機體的免疫防御作用;同時hs-CRP可以誘導產生補體參與機體免疫,殺傷病原體[7-8]。當機體清除MP的感染后,機體的hs-CRP濃度將恢復到正常水平。
本資料結果顯示,MPP患者治療前血清hs-CRP水平升高和治療后血清hs-CRP水平降低,均與IL-6的表達呈正相關,提示IL-6對hs-CRP的表達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表明血清hs-CRP和IL-6水平與MPP的病情有關,聯合檢測血清hs-CRP和IL-6水平,可作為臨床藥物治療MPP患者是否有效的監測指標。
[1]馮雅娟,傅漢菁,劉曉燕.2型糖尿病患者皮膚微血流改變與病程的關系[J].微循環學雜志,2007,17(2)25-27.
[2]胡亞美,江載芳,褚福堂.適應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04-1205.
[3]袁志明.白介素-6與呼吸系統疾病[J].國個醫學:呼吸系統分冊,1997,17(1):33-55.
[4]Monrioka M,Hamada J,Hashiguchi A,et al.Contribution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nd angiotensinⅡto ischemic stroke:their role in the formation kf stable and unstable carotid atberoselerotic plaques[J].Surg Neurol,2004,62:292-301.
[5]Cui R,Tieu b,Recinos A,et al.RhoA mediates angiotensinⅡ-induced phosphor-Ser536 nuclear factor kappaB/RelA subunit exchange on the interleukin-6 promoter in VSMCs[J].Cire Res,2006,99:723-730.
[6]劉帥,熊其江.高敏C反應蛋白在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斷中的意義[J].井崗山醫專學報,2009,16(3):29-30.
[7]王縛鯤,王中華,安黎云,等.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外周血中炎性因子變化及臨床意義[J].河北醫藥,2009,31(8):951-952.
[8]董青蘭,石磊.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72例檢驗結果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