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紅,殷容光
解放軍總醫院南樓心臟監護室,北京 100853
預見性護理是一項有目標、有計劃及有規劃的系統性護理模式,它能促使患者自覺采用健康行為,改善、維持和促進機體健康。有研究證實,其在促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轉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臟疾病發展至終末階段幾乎不能避免的一種綜合征,導致患者喪失工作能力,死亡率較高[1]。有研究表明[2],血漿B型鈉尿肽(BNP)是心室容量擴張及超負荷壓力時分泌的神經激素,不受主觀因素影響,能夠準確反映出心力衰竭的程度,是心功能紊亂最敏感的指標之一。我科從2009年開始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及時發現隱患,早期識別心力衰竭的惡化指標,改善患者心功能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50~78歲,平均(66.7±5.60)歲;基礎心臟病:高血壓 15例,冠心病22例,風心病13例;心功能分級:Ⅱ級18例,Ⅲ級25例,Ⅳ級7例。對照組中,男 25例,女 25例;年齡 52~76歲,平均(65.8±5.59)歲;基礎心臟病:高血壓19例,冠心病20例,風心病11例;心功能分級:Ⅱ級19例,Ⅲ級25例,Ⅳ級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基礎心臟病、心功能分級、血BNP濃度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即按照預見性評估→制訂預見性護理計劃→實施預見性護理方案步驟開展工作。
1.2.1 預見性評估 對患者病史、生活習慣、飲食、治療、檢查、用藥、心功能水平、心理狀況以及家庭、社會環境等進行詳細評估并做好記錄,找出存在的護理問題,為制訂護理計劃提供依據。
1.2.2 制訂預見性護理計劃 向患者提供客觀資料,提高患者及家屬對心功能衰竭早期征兆的警覺度。
1.2.3 實施預見性護理計劃 ①飲食指導,囑患者限制鈉鹽,每日攝入食鹽量<5 g,控制液體攝入量。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可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低熱量、易消化及適量纖維素的食物,減輕心臟的負擔。②避免誘發因素,室內溫濕度適宜,保持大便通暢,教會患者有效咳嗽排痰的方法,改善呼吸功能。告知患者預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性及有效措施。③加強心血管系統護理。嚴格控制補液速度與量,液體以葡萄糖為主,避免輸入大量鹽水。④做好不典型心力衰竭觀察。有些老年人的心力衰竭體征不典型,有的無任何誘因突然發病,因此護士在臨床中應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新的癥狀、體征,做好生命體征變化監控。⑤用藥指導。告知患者藥物的用法、用量、作用、不良反應以及注意事項,督促指導患者按時按量服用藥物,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
①血BNP濃度。兩組患者入院后即刻、治療7 d后以及出院前各抽取2 ml靜脈血進行檢測。②心功能。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兩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測定射血分數(EF)、心輸出量(CO),干預前后測量兩組患者的心率、血壓。
使用SPSS 14.0統計軟件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預見性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血BNP濃度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后血B型鈉尿肽濃度比較(,ng/L)

表1 兩組干預后血B型鈉尿肽濃度比較(,ng/L)
注:“n1”為觀察組例數,“n2”為對照組例數
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組別 心功能Ⅱ級(n1=18,n2=19)109.10±65.32303.51±25.6432.57<0.01心功能Ⅲ級(n1=2,n2=25)309.35±45.35570.08±53.2040.64<0.01心功能Ⅳ級(n1=7,n2=6)463.25±56.78687.12±75.4828.06<0.01
經過預見性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心率、血壓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CO、EF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心率、血壓、射血分數、心輸出量比較()

表2 兩組干預后心率、血壓、射血分數、心輸出量比較()
注:1 mm Hg=0.133 kPa
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組別 例數 收縮壓(mm Hg)5050110.3±15.2125.3±15.48.52<0.05舒張壓(mm Hg)71.3±7.480.1±7.85.43<0.05心率(次/min)70.2±6.483.2±8.06.06<0.05 EF(%)49.5±1.541.6±2.09.54<0.05 CO(L/min)5.8±1.14.5±1.714.24<0.05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病情復雜的臨床綜合征,但由于老年人基礎疾病多、心功能狀況差等生理特點,心力衰竭癥狀往往不夠典型,病情較隱匿,稍微有一點點誘因即可發病[3]。如果護理人員可以盡早發現CHF惡化先兆癥狀,實施預見性護理,有效避免誘發因素的出現,可以防止心功能惡化,為搶救贏得有利時機。預見性護理已成為心血管疾病二級預防的重要手段,它是護理人員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系統性及規劃性為患者提供個體化服務,使護理工作從被動變為主動,充分體現主動護理的內涵[4]。另一方面,預見性護理也體現護士自身價值,護士通過對患者病情進行綜合分析,找出現有、潛在的護理問題,有效預防病情進一步惡化及并發癥發生,大大減輕患者痛苦,縮短住院天數和提高患者滿意度。
血BNP濃度與心功能水平關系非常密切,它可以用于心功能衰竭的診斷,也可用于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判斷指標[5]。血漿BNP濃度小于100 ng/L作為閾值,診斷心力衰竭的敏感性為93%,特異性為90%[6]。有研究[7]提出,醫生不用依靠超聲心動圖等有關檢查,僅憑BNP>100 ng/L即可正確診斷83.4%的心力衰竭患者,如果結合臨床特征,如氣短、水腫等或實驗室檢查結果,BNP正確診斷率可提高到90%以上。因此,對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避免心力衰竭誘因,可有效降低血BNP濃度。本文研究所示,經過預見性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血BNP濃度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
預見性護理是以整體護理為指導,以臨床癥狀護理為依據[8],針對心力衰竭患者病因復雜、處理麻煩等特點,充分應用預見性護理模式,主動評估患者,及時判斷現存或潛在問題,制訂有效的護理措施,做到規劃化、系統化護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本研究顯示,經過預見性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心率、血壓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CO、EF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能夠大大降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漿BNP濃度,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狀況,值得臨床推廣。
[1]王國榮,曹癸蘭,曹青,等.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指導效果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8,23(29):67-68.
[2]呂宜鳳,劉軍,薛秀娟,等.時間護理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護理學報,2009,16(7):57-58.
[3]韓麗軍,張桂紅.整體護理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現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10A):30-33.
[4]孫淑芳,麻玉秀,李國英.老年心功能衰竭患者的護理進展[J].現代護理,2004,10(7):79-80.
[5]龔蘭生,施仲偉,于金德.充血性心力衰竭[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5-68.
[6]Sadanandan S,Cannon CP,Chekuri K,et al.Association o f elevated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with angiographic findings among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4,44(3):564-568.
[7]Mega JL,Morrow DA,De Lemos JA,et al.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t presentation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ENTIRE-TIMI-23 substudy[J].J Am Coll Cardiol,2004,44(2):335-339.
[8]呂宜鳳,東燕,樊素芳,等.預見性護理在減少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反復發作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9):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