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 ,王京麗 ,張海林 ,劉 英 ,吳 炬
1.總參管理保障部北極寺老干局門診部,北京 100083;2.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北京辦事處,北京 100022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認知和記憶功能不斷惡化,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性減退,并有各種神經精神癥狀和行為障礙。有40%~45%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具有抑郁癥狀,主要表現為悲傷和絕望,疾病終末階段表現為患者自暴自棄。該抑郁癥狀嚴重影響AD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危及其生命[1]。
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為新型的抗抑郁藥[2],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突觸前膜5-羥色胺(5-HT)的再攝取,增加突觸間隙內5-HT的濃度,提高5-HT能神經的傳導,從而發揮了抗抑郁作用,是目前常用的一線抗抑郁藥物[3-4]。筆者選取臨床上運用較普遍的兩種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鹽酸氟西汀和西酞普蘭,通過隨機對照試驗比較其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所致抑郁癥狀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筆者于2010年4~12月選取干休所社區中確診的80例AD患者,符合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 (第3版)(CCMD-3)》中AD診斷標準,且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項)≥18分,均為首發未經系統治療的患者,排除有嚴重心、肝、腎病史的患者,由于其他原因所致的抑郁障礙,閉角型青光眼,酒精、藥物依賴,以及妊娠或者哺乳的患者。將80名受試者隨機分為2組,鹽酸氟西汀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為(69.7±4.3)歲。西酞普蘭組 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為(71.3±5.6)歲。兩組在性別、年齡以及入組時的癥狀嚴重程度等方面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治療方法 清洗期1周,在清洗期兩組均停用之前治療抑郁癥的藥物。清洗期后鹽酸氟西汀組和西酞普蘭組藥物的起始劑量均為20 mg/d,劑量調整間隔為 4~6 d,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劑量。劑量增加幅度為10~20 mg/d,最大劑量需控制在20~40 mg/d。療程為8周。
1.2.2 觀察方法 采用HAMD、TESS量表于治療前及治療第2、4、6、8周末各評定1次。同時在治療前和治療后4、8周進行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腦電圖檢查。
由兩名精神科主治醫師職稱以上的醫師評定(評定前對評選人員進行一致性檢驗,Kappa值=0.84,具有顯著的一致性)。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4、6、8周,以HAMD前17項進行評分,并以不良反應量表(TESS)記錄藥物不良反應。根據治療前后HAMD減分率評定療效,減分率=(治療前分-治療后分)/治療前分×100%。以HAMD減分率≥75%為治愈;50%~74%為顯著進步;25%~49%為進步;<25%為無效。
使用SA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脫落的病例資料不納入療效統計分析。
由表1可見,經8周治療后,兩組HAMD總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有顯著下降 (P<0.01)。西酞普蘭組在用藥2周后HAMD分值已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而鹽酸氟西汀組在用藥4周后才有明顯下降(P<0.05)。治療第2周末西酞普蘭組HAMD減分率高于鹽酸氟西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85,P<0.05)。 用藥 8 周后,西酞普蘭組治愈 23 例,顯著進步15例,進步1例,無效0例,1例因經濟原因提前退出。鹽酸氟西汀組分別為治愈20例,顯著進步12例,進步6例,無效2例。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以TESS中癥狀得分≥2分者視為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2。在治療過程中,西酞普蘭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8.1%,鹽酸氟西汀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西酞普蘭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鹽酸氟西汀組。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4、8周的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及心電圖、腦電圖等實驗室檢查無顯著變化,說明鹽酸氟西汀及西酞普蘭對實驗室指標無影響。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常常伴有多種精神行為癥狀,其中抑郁是最常見的一種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控制其抑郁癥狀十分必要[5]。西酞普蘭和鹽酸氟西汀都是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通過抑制5-HT突觸前膜的再攝取功能,進而提高突觸間隙5-HT濃度達到抗抑郁目的,與傳統的三環類抗抑郁藥物不同的是它們對乙酰膽堿受體、腎上腺素受體、H1-組胺受體和鈉離子通道都沒有阻斷作用,因此不會影響膽堿酯酶抑制劑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療[6-7]。
表1 西酞普蘭組與鹽酸氟西汀組治療前后HAMD總分及減分率比較()

表1 西酞普蘭組與鹽酸氟西汀組治療前后HAMD總分及減分率比較()
注:括號內的數據為減分率(%);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5;與鹽酸氟西汀組比較,△P<0.05
組別 病例數 治療前(分)4040治療時點[分(%)]第2周末 第4周末 第6周末 第8周末西酞普蘭組鹽酸氟西汀組28.3±3.227.6±2.621.6±5.6(23.7)*△25.8±4.9(6.5)14.6±6.2(48.4)18.9±7.3(31.5)◆12.8±4.5(54.8)14.6±3.5(47.1)10.3±3.2(63.6)11.6±5.7(57.8)

表2 西酞普蘭組與鹽酸氟西汀組不良反應出現頻數和發生率的比較[n(%)]
通過本隨機對照試驗可見,從藥物的短期療效來看,西酞普蘭組較鹽酸氟西汀組起效更快,在用藥后2周即起效;從長期療效來看,用藥8周后,兩種藥物在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所致抑郁癥方面療程8周時療效相當,兩組在控制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抑郁癥狀上起到積極的作用。兩組的不良反應均較輕,無需特殊處理,且隨著用藥時間延長,不良反應會逐漸消失。但是在出汗、失眠、便秘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方面,鹽酸氟西汀組高于西酞普蘭組,說明西酞普蘭的安全性優于鹽酸氟西汀。
因此,筆者認為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伴有的抑郁癥狀可以使用西酞普蘭進行干預,具有起效快、安全性好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1]Agbayewa MO.Earlier psychiatric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Am Geriatr Soc,1986,34(8):561-564.
[2]Mallinckrodt CH,Prakash A,Houston JP,et al.Differential antidepressant symptom efficacy:placebo-controlled comparisons of duloxetine and SSRIs(Fluoxetine,paroxetine,esCitalopram)[J].Neuropsychobiology,2007,56(2-3):73-85.
[3]李海濤,李洪超,徐東波.西酞普蘭與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09,(6):18-27.
[4]王洪娟,吳忠海.西酞普蘭與氟西汀治療老年抑郁癥對照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27(8):910-912.
[5]Zubenko GS,Zubenko WN,McPherson S,et al.A collaborative study of the emergence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major depressive syndrome of Alzheimer's disease[J].Am J Psychiatry,2003,160(5):857-866.
[6]劉協和,袁德基.牛津精神病學教科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616-623.
[7]張涌,王蔭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抑郁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3):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