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雪梅,麥朗君,李麗華
海南農墾那大醫院兒科,海南儋州 571700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于5歲以下兒童,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HFMD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柯薩奇病毒 A16 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 71 型(EV71)[1]。 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是采用利巴韋林、阿昔洛韋、更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進行抗病毒治療。2008年7月~2010年6月,我院采用更昔洛韋聯合金銀花顆粒治療HFMD,取得較好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7月~2010年6月來我院就診的手足口病患兒15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衛生部[2]頒發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普通病例診斷標準。所有患兒均出現發熱,手足、臀部皮膚出現皰疹,口腔黏膜出現潰瘍。所有患兒中,男89例,女65例、年齡1~6歲,平均2.9歲。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77例,其中,男41例,女36例;年齡1~6歲,平均2.8歲。對照組77例,其中,男47例,女30例;年齡1~6歲,平均2.9歲。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兒給予更昔洛韋5 mg/(kg·d)加入5%葡萄糖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同時口服金銀花顆粒,每日3次(1~3 歲患兒每次 1 g,4~6 歲患兒每次 3 g),連續滴注 5 d。 對照組患兒給予阿昔洛韋15 mg/(kg·d)加入5%葡萄糖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滴注5 d。兩組患者如發生口腔潰瘍給予西瓜霜噴霧劑涂布于患處,合并感染均給予抗生素治療。
治愈:皮膚皮疹消退完全,體溫正常持續3 d以上,口腔潰瘍愈合好;好轉:皮疹和皰疹明顯減少,體溫正常持續3 d以上,口腔潰瘍大部分愈合;無效:皮疹和皰疹無明顯減少或者增多,體溫未正常,口腔潰瘍基本未愈合。總有效=治愈+好轉。
觀察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總體療效,計算其總有效率、總治療時間、退熱所需時間、皮膚皮疹愈合時間以及口腔潰瘍愈合時間,計算實驗組和對照組發生肺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所有并發癥合計例數。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愈 41例(53.24%),好轉 26例(33.77%),總有效率為87.01%;對照組治愈24例 (31.17%),好轉28例(36.36%),總有效率為67.5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實驗組的平均退熱時間、皮疹消退時間、口腔潰瘍愈合時間、總治療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P<0.0001)。 見表 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組別 例數實驗組對照組7777 t值 P值平均退熱時間1.75±0.412.68±0.5314.54<0.0001皮疹消退時間2.98±1.023.87±1.214.93<0.0001口腔潰瘍愈合時間3.12±0.864.09±1.425.13<0.0001總治療時間4.32±0.876.08±1.329.77<0.0001
實驗組發生肺炎3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1例,合計并發癥發生4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19%;對照組發生肺炎11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3例,合計并發癥發生14例,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8.18%。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實驗組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29,P=0.012<0.05)。
HFMD于1957年在新西蘭首次被報道,其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腸道病毒感染,引發HFMD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其中最常見的為柯薩奇病毒A16(Cox A 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3]。傳播途徑主要是人群的密切接觸[4]。由于兒童免疫系統發育尚未完全,因此,HFMD更容易在兒童中感染[5-6]。此外,兒童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在病毒感染之后明顯降低,從而使得患兒在感染后病情更加嚴重,而且肺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發生也明顯增加[7-9]。
目前,HFMD的治療主要是采用抗病毒、支持對癥治療和預防感染等方法。臨床上主要采用利巴韋林和阿昔洛韋進行抗病毒治療。本次研究實驗組采用了更昔洛韋聯合金銀花顆粒進行治療HFMD,研究結果發現,使用更昔洛韋聯合金銀花顆粒治療HFMD的有效率較單獨使用阿昔洛韋更加明顯,而且發熱、皮疹、口腔潰瘍等臨床癥狀以及總體的治療時間均明顯較單獨使用阿昔洛韋短,并且明顯減少了肺炎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
更昔洛韋的抗病毒機制主要是被病毒特異性的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磷酸化,磷酸化的產物競爭性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10],竟爭性抑制脫氧鳥苷的三價磷酸鹽與DNA聚合酶的結合,此外,更昔洛韋三價磷酸鹽與病毒DNA的結合最終導致DNA延長停止,從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11]。國外研究也表明,更昔洛韋三價磷酸鹽在病毒內的濃度遠比阿昔洛韋三價磷酸鹽高,和阿昔洛韋相比,更昔洛韋抗病毒作用更強。而金銀花顆粒作為純中藥制劑,是用金銀花、連翹、黃芩制成的顆粒劑。金銀花含環己六醇、黃酮類、肌醇、皂苷及鞣質等,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多種致病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鉤端螺旋體、流感病毒以及致病霉菌等多種病原微生物亦有抑制作用,此外,金銀花顆粒還能起到增強免疫、解熱抗炎等功能,對炎癥反應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9]。
研究表明,聯合使用更昔洛韋和金銀花顆粒治療HFMD,能夠顯著減少發熱、皮疹、口腔潰瘍的持續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產生,最終提高患者的治療療效。
[1]李杏芬.小兒手足口病214例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9,19(4):638-639.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腸道病毒(EV71)感染診療指南(2008年版)[S].2008:5-9.
[3]朱奕豪,王真,陳婉姬.銀翹散加藿樸夏苓湯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隨機臨床對照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2(4):448-449.
[4]汪干平,傅紅萍,陳華.小兒手足口病65例報道[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0,29(4):304-305.
[5]成泉,王益彬,鄭木為.基層醫院小兒手足口病129例臨床特點及分析[J].河北醫學,2010,16(1):83-85.
[6]張聞.中西藥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8,5(7):81-82.
[7]林友青.喜炎平治療兒童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評價[J].現代醫院,2008,8(6):51-52.
[8]王隆,劉靜.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手足口病75例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32):4160.
[9]周文,高虹,李芹,等.重癥手足口病121例的中西醫結合證治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0,3(6):405-407.
[10]Saleh AJ,Al MF,Al RF,et al.High efficacy and low toxicity of shortcourse oral valganciclovir as pre-emptive therapy f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J].Hematol Oncol Stem Cell Ther,2010,3(3):116-120.
[11]Jang SJ,Kang JH,Kim KI,et al.Application of bioluminescence imaging to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I-Thymidine kinase/ganciclovir in glioma[J].Cancer Lett,2010,297(1):84-90.
[12]孫永珍.189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2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