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劍凌,李少棉,貝 云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光明醫院康復科,廣東深圳 518107
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種以進行性關節軟骨消失、骨質增生和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僵硬及不穩定的慢性病變,導致骨關節疼痛和功能減退,是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好發于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如膝、脊柱、髖、踝、指等關節,其中臨床上以膝關節較多見。骨性關節炎的傳統治療方法是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但不能阻止病程進展,而且對胃、腎及神經系統有較大的副作用。本研究采用電針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康復科門診膝骨關節炎患者100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50例,男23例,女27例;對照組50例,男21例,女2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2007年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制訂的膝關節OA的診斷標準:①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疼痛;②X線片(站立或負重位)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③關節液(至少 2次)清亮、黏稠,WBC<2000 個/ml;④中老年患者(≥40歲);⑤晨僵≤30 min;⑥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綜合臨床、實驗室及X線檢查,符合①+②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可診斷膝關節OA[1]。
①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②久病體弱、嚴重神經官能癥、癡呆、重度骨質疏松、妊娠者;③有出血傾向者;④本觀察開始前2周之內接受其他療法者;⑤不能配合治療、隨訪者。
1.4.1 治療組
1.4.1.1 電針治療 選用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2.0寸,30號;廣東汕頭產6805-B型電針儀。取穴:內膝眼、外膝眼、鶴頂、陽陵泉、梁丘、足三里、阿是穴(通常為2~3個,為患者最疼痛之處)。操作:首先對所選穴位進行常規消毒,然后用毫針刺以上穴位,行針得氣后將電針儀分別接在內、外膝眼為一組;鶴頂、陽陵泉為一組;梁丘、足三里為一組;阿是穴為一組。并選用疏密波,中等刺激量,30 min。注意事項:①劑量調節要潛入潛出,以免患者遭受突然的刺激;②預防暈針、滯針、彎針、折針、血腫等意外情況發生。一旦發生,及時處理。
1.4.1.2 運動療法治療 在電針結束后給予運動療法,①熱身運動:進行短暫的步行及采用溫和方式對膝關節局部肌肉進行放松,約5 min。②關節活動范圍訓練:對髕骨進行各個方向的活動及膝關節的屈伸活動,每個動作約重復20次左右;③肌力訓練:關節無明顯炎癥滲出或不穩定者在進行關節活動時施加一定阻力,每個動作進行10~20次,使肌肉出現輕度酸痛為度。主要采用股四頭肌訓練儀或治療師給患者在活動時施加阻力,選擇方式根據患者情況決定。④有氧鍛煉:采用功率自行車進行訓練運動,具體的運動量及負荷視患者情況決定。一般為每日1次,每次分3組,每組運動10 min,每組之間休息5 min。以上電針配合運動療法治療,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 d。連續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其治療效果。
1.4.2 對照組
單純給予電針治療,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間隔2 d給予第2個療程。共進行3個療程。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療效進行評定,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標準,包括跛行(5分)、支撐(5分)、交鎖(15 分)、不穩定(25 分)、疼痛(25 分)、腫脹(10 分)、上下樓梯(10分)、下蹲(5分)共8項評定內容,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受試者膝關節功能越理想。其中,95~100分為優秀,84~94 分為良,66~84 為尚可,少于 65 為差[2]。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選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選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Lysholm各項評分及總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別經3個療程治療后,治療組各項評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各項評分及總分亦較治療前有所改善(均P<0.05);兩組在疼痛方面評分均為最高。但治療組各項評分及總分的改善幅度比對照組明顯,治療組總分為良,尤其以支撐、交鎖、不穩定、上下樓梯、下蹲5項差距更為明顯,兩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膝關節Lysholm評分比較見表1。兩組均未見不良反應出現。
OA又稱退行性骨關節病,是常見的關節疾病,尤其危害老年人健康,并給社會帶來沉重負擔。65歲以上人群放射學檢查顯示OA的患病率可達50%以上,而在75歲以上人群中,這一數值可達到80%左右。該病的最終致殘率為53%。美國的調查數據顯示,OA是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導致50歲以上男性喪失工作能力的第2號殺手[3]。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加速,OA已成為多方越來越關注的話題。
目前現代醫學認為,OA是由多種因素引起關節軟骨纖維化、皸裂、潰瘍、脫失而導致的關節疾病。病因尚不明確,其發生與年齡、肥胖、炎癥、創傷及遺傳因素等有關。其病理特點為關節軟骨變性破壞、軟骨下骨硬化或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滑膜增生、關節囊攣縮、韌帶松弛或攣縮、肌肉萎縮無力等[1]。中醫則認為本病屬中醫“痹證”、“骨痹”等范疇。《素問·長刺節論》云:“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素問·痹論》云:“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張氏醫通》云:“膝為筋之府,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醫家對其發病原因概括為正虛和邪侵。正虛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邪侵主要為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以及跌仆閃挫等。肝腎虧虛為本,風寒濕痰瘀阻經絡為標之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4]。
目前對于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較多。主要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多數老年人大多不能或不愿選擇手術等有創性治療,而口服藥的方法常因藥物間相互作用及胃腸道功能不良等原因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故此往往使治療中斷。采用何種治療方法達到療效佳、不良反應少,是醫務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把現代康復醫學與中國傳統康復技術緊密結合加以靈活運用是我國康復事業發展的優勢,在多個病種已得到療效佳、不良反應少的體現。在本研究中,電針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正是本著此原則來進行的。
針灸治療以疏經通絡、散寒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為原則,采用扶正祛邪之法,足三里配梁丘,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足三里是足陽明之合穴,可補后天之脾土,資先天之腎水,具強壯作用,梁丘為郄穴,補氣養血,疏通經絡,鼓動氣血祛邪外出;陽陵泉為八會穴之筋會,而膝又為筋之府,故陽陵泉善治膝病;鶴頂對屈伸不利嚴重或下蹲明顯受限者效果顯著;內、外膝眼疏通局部氣血,柔筋止痛;阿是穴為“以痛為輸”取穴法,具良好鎮痛作用[5-6]。已有研究表明電針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電流通過毫針刺激穴位,可以通過神經傳導,提高機體的痛閾,抑制痛覺中樞,增強機體的免疫機能,而發揮鎮痛效應[7-9]。針刺得氣感為歷代醫家所重視,本研究中針取得氣感如下:各主穴除局部麻脹感外,足三里穴擴散范圍上至膝關節、下至足面區;梁丘穴擴散范圍上至腹股溝處、下至膝關節;陽陵泉穴擴散范圍上至膝關節、下至踝關節;鶴頂穴在膝關節上方有較強麻脹感;膝眼穴在膝關節處麻脹并向踝關節放射。
但單純電針在支撐、交鎖、不穩定、上下樓梯、下蹲5項比電針配合運動療法療法差,因該5項與膝關節相關肌力及活動范圍有密切關系。顯示電針治療對提高肌力和改善關節活動范圍作用比配合運動療法者差。有研究表明,肌力的改變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病程中有重要意義,由于關節周圍肌群肌力的下降,影響關節的穩定性,加上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強度下降,造成關節穩定性進一步下降。關節穩定性下降,造成關節面的應力分布變化,促進骨性關節炎的發生。因此,增強肌力,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康復的關鍵之一。治療時結合運動療法可以減輕肌肉抑制,促進關節滑液循環,改善關節軟骨的營養,強化股四頭肌肌力,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從而阻斷或減緩膝骨關節炎的惡性循環,改善站立及步行等活動能力,能有效處理該關鍵環節[10-13]。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膝關節Lysho|m評分比較(,分)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膝關節Lysho|m評分比較(,分)
組別 跛行 支撐 交鎖 不穩定 疼痛 腫脹 上下樓梯 下蹲 總分治療組(n=50)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50)治療前治療后3.21±2.053.95±1.363.12±1.654.25±1.496.21±3.7814.25±2.1213.49±5.5720.08±4.426.85±3.1821.15±4.924.41±4.358.20±1.264.21±2.458.22±1.632.52±1.734.31±1.2844.02±25.4284.41±20.553.34±1.823.81±1.593.21±1.793.66±1.616.34±3.5310.35±3.5113.56±5.6217.25±5.716.83±3.0919.82±3.754.62±3.468.02±3.284.52±3.485.65±3.422.70±1.483.52±1.3545.12±25.0372.08±22.75
通過臨床觀察,電針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有較好的療效,達到減輕或消除疼痛,顯著改善患者膝關節臨床癥狀和體征,增加關節活動度,有利于膝關節的功能康復,是膝骨關節炎保守治療階段的有效方法,故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1]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10):793-796.
[2]劉云鵬,劉沂.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30.
[3]Arden N,Nevitt MC.Osteoarthritis:epidemiology[J].Arthritis Rheum,2006,20(1):3-25.
[4]陳斌.骨關節炎的中醫發病機制及臨床研究進展[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1(11):34-35.
[5]張蓉,李峰,李珩,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針灸治療選穴特點及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4):357-358.
[6]車濤,陳永強,裘敏蕾,等.電針治療髕骨軟化癥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1):48-49.
[7]馬騁,李翠賢,余黎.電針對大鼠神經病理痛SNI模型脊髓背角傳入神經末梢Glu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6(5):379-382.
[8]高永輝,陳淑萍,王俊英,等.電針對慢性壓迫性損傷大鼠脊髓N-甲基-D-天門冬氨酸受體NR2B表達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11):1026-1029.
[9]Xiujuan KU,Shuyun JIANG,Lixi CHU.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for osteoarthritis and observation on biomechanical indexes[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09,7(5):261-264.
[10]徐守宇,黑澤尚,池田浩,等.運動療法對末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ADL的影響[J].中醫正骨,2010,22(4):11-13.
[11]邱萍.運動療法應用于老年退行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病的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0,(11):9-10.
[12]邱玲,翟佳麗,鄭旭,等.股四頭肌肌力訓練在膝骨關節炎治療中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1(29):6-7.
[13]樊遠志,龔利,嚴雋陶,等.針灸推拿對膝骨關節炎患者屈伸肌功能的影響[J].甘肅中醫,2010,(4):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