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偉,劉 靖,徐淑云,朱利微,高 巖
大慶龍南醫院(齊齊哈爾醫學院第五附屬醫院)營養科,黑龍江大慶 163453
糖尿病性胃輕癱(dis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并發癥之一,是由糖尿病性自主神經病變所導致的胃動力障礙性疾病,包括胃排空的極度延緩及與胃排空延遲有關的胃動力紊亂,不伴有機械性梗阻,也不是胃部肌肉本身的病變。DGP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胃脘脹滿、厭食、噯氣、惡心、嘔吐、早飽、腹痛、體重減輕等癥狀。西醫對該病的治療主要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應用促胃動力藥物,增加胃的排空。雖然取得了一定療效,但藥物均有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因此,筆者運用中醫針灸結合飲食干預來治療該病30例,并與西藥治療的30例相對照,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60例,隨機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43~70 歲,平均(52±11)歲;病程 10~21 年,平均(12.3±7.3)年。對照組 30例,其中,男 12例,女 18例;年齡 46~71歲,平均(55±14)歲;病程 11~24 年,平均(13.2±4.1)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入選患者均符合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專業委員會確立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并符合糖尿病性胃輕癱診斷標準[1]: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在糖尿病基礎上,伴有早飽、噯氣、厭食、上腹脹滿、餐后飽脹、惡心嘔吐、上腹痛等癥狀,并持續1個月以上;X線鋇餐檢查提示胃蠕動減弱,胃排空延遲(>6 h);胃鏡、B超檢查排除胃流出道梗阻、消化道潰瘍、腫瘤及肝、膽、胰、腸等器質性病變。
1.3.1 治療組
1.3.1.1 針灸治療 ①取穴:主穴為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天樞(雙側)6穴。配穴為曲池、合谷、足三里、豐隆、陰陵泉、三陰交、血海、地機。②操作方法:平臥位,穴位常規消毒,選15 mm針灸針,先針刺主穴,快速捻針1 min,得氣后,施以平補平瀉手法,之后接上低頻率電脈沖(型號:KWD808Ⅱ),選取斷續波進行治療,電針刺激量以患者的忍受程度為標準;同時根據不同患者辨證論治選取配穴,交替接通電流,留針3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 d。治療期間停用一切影響胃腸動力的藥物。
1.3.1.2 飲食干預 ①調整能量攝入及食物來源:碳水化合物的供給量應占總熱能的50%~60%,限制脂肪的攝入,使之占總熱能的25%~30%,甚至更低。蛋白質占總熱能的12%~20%,其中至少1/3來自動物類優質蛋白和大豆蛋白。②調整進餐時間:胃排空率<60%者在注射胰島素后10~15 min內進食;60%~70%者在注射胰島素后15~20 min內進食;70%~80%者在注射胰島素后20~25 min內進食;80%~90%者在注射胰島素后25~30 min內進食[2]。③調整進餐次數:糖尿病胃輕癱患者每日5~6餐,在兩餐之間及睡前安排2~3次加餐。待惡心、嘔吐、上腹飽脹等癥狀減輕后,再改為每日3餐。④調整食物成分:降低食物中纖維素的含量,每日蔬菜攝入量控制在100~120 g,同時應注意補充微量元素及維生素。在癥狀緩解后,可以恢復高纖維素膳食。⑤調整食物形態:將食物混合絞碎成漿狀或者應用腸內營養制劑,待胃腸道癥狀緩解后,再逐漸過渡到固態食物。⑥選擇適宜的營養支持方法:胃腸道功能允許時,首選自然膳食或腸內營養。腸內營養方式以口服為首選,管飼次之。當體重喪失40%及以上;飲食或腸內營養導致重度腹脹、腹瀉等情況而難以進行;合并水電解質紊亂、臟器衰竭、意識障礙等情況下,可考慮采用腸外營養支持。
1.3.2 對照組
飲食干預:具體方法同觀察組。口服促胃動力藥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公司生產,每片10 mg),每次 10 mg,每日3次,于餐前30 min服用。兩組均治療1個月后統計療效。
顯效:原有糖尿病性胃輕癱癥狀完全消失,胃排空率恢復正常;有效:原有糖尿病性胃輕癱癥狀減輕,胃排空率雖然未恢復到正常,但較治療前的排空率增加>25%;無效:糖尿病胃輕癱癥狀無變化,胃排空率無變化或增加<25%。總有效為顯效例數與有效例數之和。
采用SPSS 14.0進行統計處理,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1為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7%,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2.9,P<0.01)。 見表 1。
糖尿病胃排空延遲會對機體產生多種不利影響。一方面,可能影響降糖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延遲降糖藥物吸收,使血中藥物濃度峰值延遲或降低,造成血糖控制不良;另一方面,可能延遲營養物質進入小腸,延遲或減少營養素在小腸的吸收,甚至引發低血糖反應。對伴有嚴重消化道癥狀或嚴重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更加明顯。西醫治療本病多采用促胃腸動力學藥物,雖有一定療效,但近年來發現其有嚴重的心血管副作用,因此限制了它的應用[4]。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通過調整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的能量攝入及食物來源;根據餐后血糖變化曲線、胃排空率、胃排空時間的變化程度,調整注射胰島素與進餐時間的間隔,調整進餐次數,調整食物成分,調整食物形態,選擇適宜的營養支持方法等飲食干預措施,不但緩解了糖尿病性胃輕癱的癥狀,而且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對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采用針灸療法,針刺后施以平補平瀉的手法,配合低頻率電脈沖治療。補法可以補脾益胃,增加胃腸蠕動;瀉法降逆和胃、通調經絡,兩法相合可恢復胃腸的正常生理功能。針刺中脘穴可使胃蠕動增強,表現為幽門立即開放,可使空腸黏膜皺襞增深、增密,空腸動力增強[5]。針刺天樞、足三里穴能增加各種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體的蠕動,有助于糖尿病性胃輕癱患者的胃排空;同時血液黏度明顯下降,紅血球壓積、血沉及其方程值下降,血糖下降,這些理化數值的改變,改善了胃部微循環狀態,對胃輕癱的恢復也起著重要的作用[6-7]。
綜上所述,針灸結合飲食干預治療糖尿病性胃輕癱療效優于西藥治療,且避免了長期口服促胃動力藥引起的藥物副作用,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1]貝政平.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725-726.
[2]程宇甫,郭曉芬.回顧飲食治療48例糖尿病胃輕癱[J].大同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6,26(3):14-15.
[3]張士清.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飲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3,9(15):597-598.
[4]柯美云,藍宇.糖尿病胃腸并發癥的動力障礙及其機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3,19(3):164-165.
[5]揚杰,何威.針藥并用治療2型糖尿病胃輕癱68例[J].光明中醫,2007,22(12):41.
[6]袁輝戌,于景獻,常麗娜.針灸療法治療糖尿病性胃輕癱50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5):9.
[7]高燕,呂凱,古竹霞.溫針灸治療術后胃癱綜合征30例觀察[J].甘肅中醫,2008,21(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