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華
重慶市合川區中醫院,重慶 401520
中風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強語謇或不經昏仆而僅以歪僻不遂為主癥的常見急性病癥,屬現代醫學的腦溢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死、腦血栓形成以及腦血管痙攣及其后遺癥等腦血管意外范疇[1-2]。中醫認為,中風屬于本虛標實之證,中醫臨床上將中風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兩類。中經絡者,病位較淺,病情較輕,一般無意識改變,僅表現為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多見于腦栓塞;中臟腑者,病位較深,病情較重,主要表現為意識不清,喁僻不遂,多見于腦出血,其病死率、致殘率均較高[3]。目前,西醫只針對中風患者的癥狀進行相應護理。我院近年來對中風患者進行辨證施護,在穩定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臨床療效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中風患者80例,所有患者的診斷均參照 《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辨證分型參照《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其中,男54例,女 26 例;年齡 50~75 歲,平均(65.8±5.2)歲;病程 2~10 個月,平均(6.2±1.5)個月;住院時間 20~40 d,平均(30.1±5.4)d;中經絡36例,中臟腑44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在對照組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66.2±5.6)歲,病程(6.3±1.0)個月,住院時間(31.6±5.5)d;在觀察組中,男 26 例,女 14 例,年齡(64.0±5.9)歲,病程(6.1±1.2)個月,住院時間(30.0±5.1)d。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以及中醫分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給予環境與體位護理,生命體征護理,口腔、皮膚、眼睛護理,飲食護理以及情志護理等一般護理措施。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辨證施護。
1.2.2.1 中經絡的護理 中經絡患者的護理重點是鎮靜安神,對患者要進行耐心的解釋和說服,增強患者對于治療的信心,減少對患者的煩擾;對于半身不遂的患者,特別要注意患肢的護理,保持肢體的功能位置,防止患肢的受壓變形;患者病情穩定后可協助患者適當活動,進行肢體按摩,加快患者的恢復;對于語言不利的患者,護理人員要鼓勵家屬對于之交談,必要時可配合針灸治療。
1.2.2.2 中臟腑的護理 中臟腑可分為閉證和脫證。閉證表現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大小便閉、肢體強痙;脫證主要表現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尿遺、汗出肢冷、肢體軟癱、舌痿、脈微欲絕。對于閉證患者,應該時刻保持病室的安靜通風,囑咐患者盡量少活動,防止腦出血的再次發生;可以讓患者的頭偏向一側有利于呼吸通暢,呼吸困難的患者給予氧氣吸入,并保持鼻導管通暢;做好口腔護理,每日用鹽水清洗口腔2~3次;保持患者的二便通暢,對于便秘患者可采取中藥灌腸法;雙眼閉合不全者可用氯霉素眼藥水。對于脫證的護理,給予患者平臥位,鼻飼流食,給予氧氣吸入;二便自溢患者,要經常對患者進行擦洗和換衣,保持被單和褥單的清潔,預防褥瘡的發生;密切監視患者病情變化,如出現血壓下降、呼吸急促、脈細微等危象,應該立即通知醫生進行搶救。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語言清晰,生活自理,并能參加一般室外活動。有效:神志由昏迷轉為清醒,舌僵不語轉為語言謇澀、癱瘓有所改善,生活部分自理。無效:各種癥狀無改善,癥情惡化或死亡。
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一般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護理后,兩組ADL評分較護理前均有顯著提高(P<0.05);觀察組護理后的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對照組顯效17例,有效12例,無效11例,顯效率為42.5%,總有效率為72.5%;觀察組顯效22例,有效12例,無效6例,顯效率為55.0%,總有效率為85.0%。觀察組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1 兩組護理前后ADL評分比較()

表1 兩組護理前后ADL評分比較()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4040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前31.2±12.531.5±12.7護理后42.2±15.7△50.6±17.4△▲
觀察組患者家屬對于護理的滿意度為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82.5%(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精華,是指導中醫臨床護理的基本原則[4]。辨證施護注重人、病、證三者之間的關系,強調人體的特殊性和差異性[5]。一種病可包括幾種不同的證,不同的病又可出現相同的證[6]。因此在臨床護理中采用同病異護、異病同護的護理方法,根據不同的證施行不同的護理措施。中風的病理多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中醫辨證護理針對患者個體的病勢深淺以及所屬證型,選擇不同的針刺穴位、給予相應的方藥以及理療措施,扶正祛邪,調整陰陽,標本兼顧,因而使其護理效果更為滿意。本文的對比結果顯示,經辨證施護的中風患者的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臨床顯效率和總有效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患者家屬對于護理的滿意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這充分說明,中醫辨證施護能夠能夠顯著提高中風患者的恢復情況和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家屬對于護理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
[1]鄭玉紅,程海英,李伯華.辨證施護在中風病恢復期中的應用[J].北京中醫藥,2010,29(6):478-479.
[2]王麗君.護理干預對提高中風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4A):499.
[3]曲萍.中風病中醫觀察辨證施護方法探討[J].遼寧中醫雜志,2006,33(9):1192-1193.
[4]丁紅娟.中風的辨證施護[J].甘肅中醫,2010,23(3):102.
[5]李娜.中風患者的辨證施護[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3):438-439.
[6]蘇美麗.中風的中醫辨證施護體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7,4(10):997-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