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明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河南駐馬店 463000
《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第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為保障患者用藥安全,除藥品質量原因外,藥品一經發出,不得退換[1]。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種種原因,退藥現象較為普遍。現對我院2010年內科病區退藥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查找退藥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減少退藥現象的發生。
原始數據來源于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IS系統)和退藥原始處方。退藥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退回藥品名稱、數量、退藥原因等。
每張退藥處方上的藥品品種數記為退藥條目數。將原始數據輸入Excel表,按照性別、年齡、退藥條目數量、退藥品種、退藥原因等分別進行統計。
退藥患者781例,其中,男性占53.9%(421/781),女性占46.1%(360/781),平均約25例/d。退藥患者年齡最小者出生20 min,年齡最大者95歲,60歲以上患者占49.4%(376/781)。總退藥條目數為1611個,平均約2個/例。
退藥涉及11類252個品種。按照《新編藥物學》(第16版)[2]藥物分類方法,對退藥情況進行統計,循環系統用藥的退藥品種數量及退藥條目數均居首位,其次為抗微生物藥(表1)。按退藥條目數占總條目數的構成比計算,退藥前5位的藥品依次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4.5%),低分子肝素鈉(3.4%),單硝酸異山梨酯(3.2%),血塞通(2.5%),維生素 B6(2.5%)。

表1 退藥品種及條目數的統計
退藥原因主要有變更醫囑、開錯藥、出院、護士錄錯及其他,其中,變更醫囑包括停藥、更換用藥品種、調整藥量,開錯藥包括開錯藥品種類、多開藥品數量,出院包括治愈出院、轉院、逃跑,護士錄錯包括錄錯藥品種類、多錄藥品,其他包括醫院信息系統故障、藥品斷貨及其他未列出的退藥原因。退藥的主要原因是醫生改醫囑,占50.0%以上,其次是由患者出院引起的,占26.4%。見表2。
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老年人易患心腦血管疾病,用藥數量及品種相對較多,退藥機會相應的會有所增加。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是內科的常見病,循環系統用藥量大,退藥也多見。本研究結果顯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退藥比例最大,提示我院抗生素濫用現象不容忽視。通過統計分析,我院的退藥原因來自醫師、護士、患者等多個方面。我院是一所三級醫院,現有醫護人員800余人,床位1800張,在院患者4000余人/月。由于醫患比例嚴重不足,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扎堆取藥現象,護士往往按照長期醫囑,頭一天下午就將患者次日的治療用藥取回科室。醫生變更醫囑時,已取回的與變更醫囑后不一致的用藥,就必須退回藥房,致使醫生變更醫囑成為主要的退藥原因[3]。同樣,在患者出院或死亡時,出院或死亡當天的用藥已于頭一天下午取回,所以只能由護士再行退回藥房,由患者出院或死亡引起的退藥量也比較大。

表2 退藥原因統計
退藥的不利因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存在藥品安全隱患。退回的藥品外觀不潔,包裝不完整,或者沒有按照藥品特殊要求(如溫度、避光等)貯存藥品,都會影響到藥品的質量,進而影響到治療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二是增加護士、藥師的工作量。藥師循發藥程序,逆行退藥時,核對藥單、核對藥品信息(藥名、產地、數量、規格、有效期、包裝完整性等)、藥品歸位、重新入賬等所用時間遠遠多于同等數量藥品的發放時間,降低了工作效率,也耽誤了護士的寶貴時間。三是易發生差錯。若退回的藥品批次、有效期、規格、包裝與藥房現存藥品不一致,在對這些藥品進行二次調劑時,極易引起司藥差錯。
為避免和減少退藥現象的發生,應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是加強臨床藥學服務,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提高患者用藥的依從性[4-5]。二是強化宣傳和培訓工作,提高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提升服務質量,確保臨床合理用藥[6]。三是暢通工作流程,加強藥師與臨床護理人員的協調溝通,盡可能做到當日醫囑當日取藥。四是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增強醫護人員工作責任心,避免或減少開錯藥、錄錯藥現象的發生。五是完善并落實嚴格規范的退藥管理制度,明確退藥條件和退藥時間,遏制可避免的退藥現象的發生。六是保證藥品供應的連續性,一旦供應不足,及時通知臨床科室調整醫囑。
[1]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勤部衛生部.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S].衛醫政發,2011,11號.
[2]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08.
[3]張愛玲,蘭楊,王強,等.我院病區藥房退藥現狀及原因調查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25):1992-1993.
[4]秘桂欣,袁鎖中.醫院臨床科室回退藥品情況分析[J].中國藥師,2004,7(1):74-75.
[5]陳福民,申玲.深入開展臨床藥學[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9):96-96,130.
[6]楊玉芳,鐘小斌,劉滔滔,等.479例醫院藥物咨詢情況分析[J].廣西醫學,2007,29(8):1245-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