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華,曾麗蘋,趙祖安
1.北京民康醫院,北京 102206;2.解放軍第二六一醫院腦三科,北京 100094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界日益認識到醫學的目的不只是延長生命,更是要提高生活質量。近年來,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受到關注,并逐漸成為一個評價臨床療效的重要指標[1]。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最常見、最嚴重的精神科疾病,最終一半左右患者會導致精神殘疾,康復治療是治療該病的重要方法。系統且全面的康復治療對患者工作、生活的重塑發揮著重大的作用[2]。為進一步探討這些康復措施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筆者對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了6個月的臨床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符合研究條件的患者標準:①年齡為20~50歲。②患者病情穩定,經過足量及足療程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③沒有精神活性物質依賴,無嚴重軀體疾病。④所有患者均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⑤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慢性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3]。
將上述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隨機排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研究組(40例)。研究組男19例,女21例;已婚 20例,離異 6例,喪偶 3例;平均年齡(36.6±6.2)歲;平均病程(8.6±6.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5±3.1)年;利培酮平均劑量(5.1±1.2)mg/d。 對照組男 21 例,女 19例;已婚 21例,離異 5 例,喪偶 2 例;平均年齡(35.4±5.9)歲;平均病程(9.1±5.6)年;平均受教育年限(8.8±2.9)年;利培酮平均劑量(5.0±1.1)mg/d。兩組患者在性別、婚姻狀況、年齡、病程、教育年限,用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已由北京民康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或其監護人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與研究組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治療,對照組單純采用藥物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合并綜合康復治療。兩組療程均為6個月。研究組的具體康復治療方法如下:①日常生活工作療法: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患者自己整理床鋪、更換衣服、洗碗筷、打掃室內外衛生等,使之生活能夠自理。②集體心理治療:為了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要為其講解精神分裂癥的患病癥狀及其復發表現,讓患者明白維持服用抗精神病藥的意義,了解維持用藥持續時間,藥物的副作用表現及應對措施等。同時為了讓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可每周組織1~2次患者討論會,每次1 h,組織患者針對康復過程中發現的心理問題進行討論,并及時給患者講授一些精神衛生知識。③文體治療:通過書法繪畫、體操訓練、打球、演奏樂器、演唱歌曲、聆聽音樂、下棋、看電視、打撲克等多種方法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每周5次。④定崗職業康復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由工作人員帶領,到食堂、洗衣房、鍋爐房、縫紉車間、環衛綠化區等場所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每周5次,每次2 h。⑤行為治療:采用代幣治療法對患者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行為能力、社交能力、自理能力、工療能力等進行培訓,在墻報上發布個人成績,按照成績優良給予相應的小紅旗,按小紅旗的數量換取相應的物質獎勵。
由兩位經過量表測評一致性培訓的主治醫師(Kappa值=0.83)分別對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后獨立進行住院精神患者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3]、陰性癥狀量表(SANS)[4]、和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I-74)[5]的評定。
采用SPSS 12.0軟件包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SANS、SSPI、GQOLI-74評分比較及治療后對照組SANS、SSPI、GQOLI-74評分較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治療后研究組 SANS、SSPI、GQOLI-74評分與對照組及自身治療前比較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t=4.38,P<0.01;bt=4.96,P<0.01;ct=3.768,P<0.01;dt=0.18,P>0.05;et=0.09,P>0.05;ft=0.98,P>0.05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康復的重點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疾病本身,而是從心理、生理、社會功能等諸多方面來全面評估精神疾病的療效和預后,以提高有限醫療資源投入所產生的效益。目前現代康復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領域。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3個量表分值變化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也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各量表分值變化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說明,通過對慢性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綜合性康復治療,其陰性癥狀得到了較好的改善,社會功能逐步提高,獲得了更高的生活質量,取得了單純藥物治療難以達到的效果。本研究結果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一致[6-7]。
本研究要求兩組均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維持治療。一是因為既往臨床應用已證實其療效確切,以保證患者病情穩定,從而更好地進行康復訓練。二是因為可以避免傳統藥物對認知功能影響等不良反應,從而保證研究質量,減少試驗誤差。
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本身精神癥狀、治療方法、社會功能損害、認知功能缺陷、社會歧視、偏見等因素的影響,其生活質量明顯低于正常人[8]。在日益講究生活質量和社會文明的今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這樣的弱勢群體,如何加強康復,延緩衰退,保持和恢復其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家庭和社會的疾病負擔,已成為整個精神病學界必須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雖達到了預期效果,但由于樣本量較小,來源較單一,且試驗條件較為理想,缺乏遠期療效觀察,還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進,研究結果僅供臨床參考。
[1]駱紅.精神分裂癥與生活質量[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2,29(3):156.
[2]楊德森.長期住院問題及康復對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739-743.
[3]郭貴云.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社會功能評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檢驗[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5,28(1):16-18.
[4]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95-102.
[5]李凌江,楊德森.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I-74)[J].中華行為醫學科學,2001,10(特刊):78-81.
[6]方潤領,孫富根,張玉娟,等.綜合干預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10):687-689.
[7]王佩丹,林以環,解靜.綜合性康復訓練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報,2006,13(6):44-45.
[8]張喜梅,肖春玲,朱鳳艷.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4,31(3):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