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偉,陳小平,巫優良
(浙江省江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浙江江山324104)
江山市設施化栽培白色金針菇始于2002年,最近幾年發展迅速,2010年全市設施化栽培白色金針菇企業達28家,栽培規模6 000多萬袋,再生法栽培已被絕大多數業主所接受,經濟效益顯著。但再生法栽培白色金針菇存在一個明顯缺點,第1次出菇不整齊,時間跨度大,占庫時間長,耗電量大,成本高。為了調整出菇整齊度,提高庫房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我們從調節培養料碳氮比的角度[1],進行了再生法栽培配方試驗。現將有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F8903引自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
設木屑︰麩皮︰玉米︰棉籽殼︰石膏︰石灰︰過磷酸鈣:白糖配方7個,即配方1-7分別為0︰20︰5︰71︰1︰1︰1︰1,5︰20︰5︰66︰1︰1︰1︰1,10︰20︰5︰61︰1︰1︰1︰1,15︰20︰5︰56︰1︰1︰1︰1,20︰20︰5︰51︰1︰1︰1︰1,25︰20︰5︰46︰1︰1︰1︰1,30︰20︰5︰41︰1︰1︰1︰1。
按配方稱取培養料,每組干料200 kg,加水至65%拌勻[1],塑料袋用18 cm×36 cm的聚丙烯袋,料高15 cm左右,用套環、棉塞封口,常壓滅菌,冷卻接種。菌絲基本長滿菌袋后,培養房溫度降至16~14℃催蕾,當子實體長到2~3 cm時割袋,菌袋移至出菇房溫度降至5~8℃,5~7 d后自然死亡后再生。當再生菇蕾長至3~6 cm時用20 cm×40 cm聚乙烯塑料袋套袋,并通過風抑制和光抑制的方法使再生菇蕾長平且整齊,后再進行1~2次拉袋達到蓋小、柄伸、健壯的優質菇[2]。
試驗2月26日接種,5月16日開始割袋。具體試驗結果見表1。

表1 各配方白色金針菇的生長情況
配方5和6出菇最快,6月1日就可采收,且出菇較整齊,10 d有88%和89%的菌袋可以割袋。菌絲培養房占庫時間少。
配方6為最高,平均每袋達0.265 kg,配方5次之,達到0.263 kg,配方4第三,配方1最低,平均每袋為0.159 kg。
配方5和6子實體白色,菌蓋較小,不易開傘,圓錐形,柄長、粗,菇形整齊,品質優。配方7子實體白色,菌蓋較大,易開傘,商品性差。配方1-4菇體潔白度不如配方5-6,出菇整齊度差。
試驗結果表明,再生法栽培金針菇,其培養料木屑含量20%~25%時出菇快而整齊,產量高,品質優。本地棉籽殼資源少,價格高,用木屑替代大規模栽培金針菇,菌袋占庫時間少,省工節電明顯,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1]黃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賴騰強,張雅萍,張成亮,等.白金針菇再生法工廠化栽培技術[J].現代園藝,2010(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