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都卡地爾·阿布都拉,阿布都乃孜爾·肉孜,艾克帕爾·阿布都克里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新疆喀什 844000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種病因導致的心臟病的嚴重階段,病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對于其診斷,臨床上長期缺乏客觀、便捷、準確的指標。近年來,研究發現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在心室舒張末期容量負荷或壓力負荷增高時分泌[1],因此,測量NT-proBNP的濃度對心力衰竭進行診斷及治療效果的評估成為近期臨床上的常用手段,本文結合臨床通過檢測血漿NT-proBNP的濃度對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分析,發現NT-proBNP對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具有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5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206例,其中,男107例,女99例,年齡17~78歲,平均(57.5±11.6)歲。所有患者經超聲心動圖(UCG)檢查均有心臟結構和功能異常,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參照文獻[2],按病因構成分為瓣膜性心臟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VHD)35例;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46 例;高血壓性心臟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HT)54 例;成人先天性心臟病(ch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43 例;由于肺動脈高壓(pulmonaryarteryhypertension,PAH)所致的單純右心衰例 28例。按心力衰竭分級構成分為Ⅱ級37例,Ⅲ級83例,Ⅳ級86例。
患者于晨起空腹抽取肘靜脈血2 ml,置于含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抗凝試管中,2 h內以3000 r/min的速度離心分離血漿,于-20℃下保存2 d,2 d后由專人嚴格按說明書進行血漿NT-proBNP的濃度檢測。機器用奧地利Biomedica公司生產的ELISA試劑盒和美國Bio-Tek ELx800型自動酶標儀,批內變異系數<5%,批間變異系數<9%,每次測定的標準曲線上NT-proBNP濃度與吸光度的相關系數(r)保持在0.995~1.000,各項質量指標及質控參數均在允許范圍內。
Ⅰ級:患有心臟病,一般活動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等心臟病癥狀。Ⅱ級:休息時無自覺癥狀,體力活動受到輕度限制,一般活動即可出現疲乏、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Ⅲ級:體力活動明顯受限,小于平時的一般活動即可引起上述的癥狀。Ⅳ級: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休息狀態下即出現心力衰竭的癥狀。
所有患者于入院時、入院后5 d、出院后3個月檢測血漿NT-proBNP濃度,并進行分析記錄,分析不同病因及不同分級心力衰竭患者血漿NT-proBNP的濃度,并進行比較。隨訪期間將發生心絞痛、再次心力衰竭及死亡的患者作為事件組,以未發生上述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為對照組,比較兩組間的左室射血分數,并比較其與NT-proBNP的關系。同時根據患者生存情況將患者分為存活組與死亡組,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血漿NT-proBNP濃度。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兩兩比較采用方差分析q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血漿NT-proBNP比較(±s,pmol/L)

表1 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血漿NT-proBNP比較(±s,pmol/L)
?
37例Ⅱ級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濃度為(668.9±23.7)pmol/L,83例Ⅲ級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濃度為(2154.2±179.6)pmol/L,86例Ⅳ級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濃度為(3314.8±208.5)pmol/L,經秩和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由此可見,血漿NT-proBNP濃度隨心力衰竭的分級增大而升高。見圖1。

圖1 不同心力衰竭分級患者間NT-proBNP濃度變化
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其中發生心血管事件的143例患者(其中36例死亡)為事件組,未發生心血管事件的63例患者為對照組,比較兩組間左室射血分數,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事件組的左室重構程度更重。見圖2。

圖2 兩組間不同時間左室射血分數
經Logistic回歸分析,在排除了年齡、體重、血壓、心率、血糖、血脂、血尿酸等干擾因素后,入院時、入院后5 d、出院后3個月血漿NT-proBNP濃度和是否發生心血管事件的r值分別為 9.34、10.13、9.67,P 值為 0.0146、0.0086、0.0347,由此可見,NT-proBNP濃度與是否發生心血管事件明顯相關。
死亡組入院時血漿NT-proBNP濃度顯著高于存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存活組與死亡組入院時血漿NT-proBNP濃度比較(±s,pmol/L)

表2 存活組與死亡組入院時血漿NT-proBNP濃度比較(±s,pmol/L)
注:與存活組比較,*P<0.05
存活組死亡組組別 例數17036 NT-proBNP濃度1957.6±251.34078.5±279.7*
心力衰竭是由各種病因的心臟病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個嚴重的臨床表現,是一個復雜的臨床綜合征。目前對心力衰竭的診斷還依賴于患者的癥狀、體征及輔助儀器檢查,其病情監測及預后判斷還缺乏比較簡單有效的客觀指標,研究表明,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的失代償程度各不相同,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室肌細胞分泌的NT-proBNP濃度各不相同[3-4]。
NT-proBNP是包含76個氨基酸的多肽,由包含108個氨基酸的B型利鈉肽原(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proBNP)分解而成, 在 B型利鈉肽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產生過程中伴隨產生,在心肌缺血、心室容量和壓力負荷增加等情況下分泌增加,國外學者認為,NT-proBNP可作為心力衰竭的生化標志物,對心力衰竭的診斷、治療和預后的判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5-7]。本研究表明,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患者之間的血漿NT-proBNP濃度無明顯差別;血漿NT-proBNP的濃度主要受心功能狀態的影響,即隨著心力衰竭分級的增大而升高;所有患者隨訪后,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數高于未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患者的血漿NT-proBNP濃度與發生心血管事件呈正相關;死亡患者的入院血漿NT-proBNP的濃度顯著高于未死亡患者。由此可見,血漿NT-proBNP的濃度可作為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評價指標。
NT-ProBNP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臨床應用還有待深入研究,如在多種病因中的比較與影響因素、正常人群的參考值與影響因素等,這些研究將有助于進一步明確NT-proBNP在心力衰竭診斷、病情監測中及其預后的價值,以便其更好地應用于臨床。
[1]Masson S,Latini R,Anand IS,et al.Direct comparison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and amino-terminal proBNP in a large pop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nd 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the Valsartan heart failure(Val-Heft)data[J].Clin Chem,2006,52(12):1528-1538.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肌病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1):5-16.
[3]Van Kimmenade RR,Pinto YM,Januzzi JL.Importance and interpretation of intermediate (gray zone)amino-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oncentrations[J].Am J Cardiol,2008,101(3A):39-42.
[4]White HD,Norris AN,Brown MA,et al.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lc volume as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survival after recovery from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07,76(4):78-81.
[5]Friedl W,Mair J,Thomas S,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natriuretic peptides and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t rest and after ergometric exercise[J].Clin Chim Acta,1999,281(1-2):121-126.
[6]Horio Y,Shimada K,Kohno M,et al.Serial changed in aerial and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early coronary angioplasty[J].Am Heart J,2008,126(7):293-299.
[7]Vaz Perez A,Doehner W,von Haehling S,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 mornecrosisfactor-α,brainnatriuretic peptide and atrial natriuretic pep tid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Int J Cardiol,2010,141(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