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馮潔

在 金融危機過后的第3年,新一輪的發展危機已暗潮涌動。創業創新、提升質量和轉型升級,成為這一時期的關鍵詞。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先行力量,浙商已遍布全球,如何通過全球創業謀求轉型升級,將成為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作為“首屆世界浙商大會”專題活動之一的2011年“全球創業與轉型升級”論壇日前舉行。本次論壇由ICSB—中國創業協會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聯合舉辦,以推動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提升我國創業研究和創業實踐為主旨,來自全球各地的專家、學者、企業家齊聚紫金港校區,對此展開討論。
李新春(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家族企業應走向國際創業
在江浙、廣東一帶,民營企業都占據主導地位,家族企業也占了很大比例。過去30多年,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民營企業大多是在家門口創業,走出去的很少。《中國企業家》雜志剛剛發布的中國企業國際化指數50強顯示,在國內的創業環境下,民企是弱勢群體,但是在國際化進程中,民企并非弱勢一族,相反,他們在國際合作上具有更大優勢。過去30年間,中國民營企業在一個比較惡劣的環境下生存,相比國企,民營企業缺少優勢,但是近年來,這些企業在國際創業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優勢。未來的國際化創業的主體將會是民企。
在家族企業國際化方面,香港企業具有很強的典型性。香港是一個家族企業為主導的社會,并且家族的控制力非常強,總結起來就是家族的強控制再加上國際化。華人的社會網絡、社會資本加上中國傳統的家文化,是香港家族企業國際化的寶貴經驗。比如,李錦記就很好地把中國的家文化和西方的制度結合起來。而在臺灣,很多中小企業一開始的時候就從事國際化創業,做得非常成功。和大陸不同,臺灣是中小企業較多地參與國外創業,大中型企業往往留在國內做原材料、設備供應。這方面,我們需要借鑒香港和臺灣,未來中小企業國際化將會是一個很大的趨勢。
現在,很多家族企業已經開始走出去,走向國際化。未來的國際化創業中,國內市場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企業在資源、市場規模受到約束的情況下,將更多地追求規模效益,追求全球創新的優勢。未來,企業在國際化創業中將獲得更多的資源:一是家族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提升國際創業的學習積累,獲得新的能力,包括技術上、商業模式的革新,小企業的劣勢在國際創業中將得到改變。二是獲得更多的國際資源。金融危機給中國企業提供的很大機會就是人才機會,很多華爾街職業經理人進入中國市場,國際化很有可能使中國企業獲得突破,向規模經濟發展。
張玉利(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重視技術創新背后的創新
中國經濟持續這么多年的快速增長是一個奇跡,這當中浙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上半年,我們又開始討論中小企業的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那時候的中小企業呈現出一股倒閉的浪潮,不少中小企業的業主人間蒸發。那時候的中小企業倒閉,更多的是沒有訂單;3年過去,金融危機已經變成了后危機時代的管理問題,為什么還會有大量的中小企業倒閉,這次不是沒有訂單,而是利潤太低。我們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2008年的金融危機,大家討論最多的是降低成本、加強現金流的管理,現在呢?我們更多討論技術創新、提升質量和轉型的問題。
談到轉型,很容易就讓人想到“微笑曲線”。要把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IBM總部的數據顯示,2010年,IBM申請到的專利是5896項、微軟是3094項、Intel是1653。在獲得這些專利的同時,研發上投入多少呢?我們沒有經過證實,據微軟方面稱,微軟在研發上的投入,是中國政府在研發投入的總和。我估計,這個數字有些夸大,但是也能反映一定問題。
對于以制造業為主的中小企業來說,向“微笑曲線”的左側延伸難度其實很大,向右側又會怎樣呢?品牌的建立,不僅僅靠企業自身來建立,還要和國家聯系在一起。企業的品牌和國家的品牌是聯動的。轉型除了研發和品牌,還有技術創新背后的創新:
一是商業模式創新。主要是利益機制的整合創新,這方面就會討論到另外一個問題,建立在商業基礎上的友誼永遠比建立在友誼基礎上的商業重要。商業模式創新的背后,要有好的創意而不是單純的復制。創意是什么?是挖掘消費者內在的、潛在的需求,喬布斯的貢獻,就在于創造出了需求,而不單純是技術的問題。
二是服務業創新。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創新,區別在于制造業的創新在前端,過程是標準化的,但是服務業的創新是什么?是一個全過程的創新,是針對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全過程創新。
王健(聚光科技董事長):重視研發,走差異化之路
聚光科技從2002年成立至今,中國的商業環境已經產生了很大變化。當時和現在的研發投入比例已經大不一樣。相對在那個時候工業型企業會比較多,企業內部的研發機構比較少。比較早的時候,我們就自己在做自主創新。現在的競爭主要是和跨國企業在競爭,盡管我們非常努力,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研發投入,我們其實是在非常復雜的商業模式下艱辛地賺錢。做技術很累,絕大多數的細分都比較小,市場容量也不大,競爭也比較激烈。
回過頭看,我們在國內儀器界走在前列,經驗在于:第一,走差異化路線,我們推出的每一塊產品,在市場上有一定競爭優勢,固化在我們產品開發的流程中。第二,研發投入較高。能夠快速在同行中發展起來,那時候大家在研發上投入還不夠,我們相對比較超前。最前面有百分之幾十的投入,現在有百分之十左右的投入,再一個就是比較舍得在人力資本上投入,目前我們企業有將近500個研發人員。
聚光模式到了今天,已經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從整體角度來講,這是非常好的趨勢,但是對于身處其中的企業,壓力還是非常大。因此,要將有限資源釋放出來,我們未來將更多地參與國際合作,以求融入全球產業體系中,降低研發成本。
袁岳(飛馬旅、零點研究咨詢集團CEO):創業的可貴之處在于不規范發展
我自己是一個做創業的,19年前從國家部委下來,自己創辦了零點咨詢。零點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大客戶,包括政府。中小企業尤其是創業型企業是很少會得到零點這樣的公司服務的。但是,飛馬旅不同,飛馬旅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創業到底強在哪里?弱在哪里?根據我們對200家創業型企業的研究表明,創業型企業首先通常在某個模式或是在產品上是新穎的,比較有競爭力;其次是在經營管理上,管理者通常是比較強的,但是通常在以下方面會比較弱:一是管理流程規范化的制約。創業型企業不是靠規范化發展,是靠不規范發展。創業如果在每個方面都很規范化,是很難獲得成功的。創業在早期發展中在某些個別方面有強項,才能快速發展,而且早期發展的顯著特點是不規范,規范就意味著失敗。只有大型企業才能承擔規范化的成本。二是內需的制約。大學生創業失敗的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缺乏對社會的認識和市場的感覺。原因在于他們沒有找到創業的動力和真正導向。創業一定要了解內需。目前內需正進入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需求是否能夠規模啟動要看兩方面:第一,是不是存在規模化強勁的消費群體;第二,規模消費群體能不能帶動其他人消費。
啟動內需的本質不是直接解決內需,而是由“內供”加以解決。在服務行業中,有四個行業將成為推動“內供”發展的基礎行業,一是design和渠道的結合,或者叫做渠道設計和產品設計一體化的新型連鎖服務;二是基于redesign和電子商務渠道相結合的渠道和產品一體化模式,或者叫做基于自主品牌的電子商務,這和現有電子商務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三是新型服務業;四是物流業。這四個行業將成為服務行業的重要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