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
日本應對通脹的歷史經驗
文/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
“三大沖擊”造成上世紀70年代日本匯率上升、通貨膨脹、企業成本攀升等新問題,但通過政府的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和企業的節能、勞資關系協調,日本很快克服了危機

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跨入了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但是到了70年代前半期,日本經濟迎來了巨大的壓力。突出表現在“尼克松沖擊”、“日本列島改造論”、“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的日元匯率、國內物價、企業成本的迅速攀升,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受這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企業的設備投資增長率出現了下滑,因能源緊缺所面臨的節能減排壓力,企業開發節能產品的緊迫性日趨強烈。
所謂“尼克松沖擊”,主要是指為應付越南戰爭帶來的社會失業和通貨膨脹,減緩美元暴跌危機,美國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發表了“經濟緊急對策”,宣布放棄金本位,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和征收10%的進口附加稅。同年12月,在史密森協議中,將日元匯率提高了16.88%,日元被迫從原先的1美元兌換360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換308日元。1973年,美國宣布美元與黃金兌換價格由1∶38變為1∶42.22,美元再次貶值10%,美元與日元的匯率降到1∶270。兩年多時間里,日元升值率高達25%。作為應對日元升值措施,日本政府連續6次下調官定利率,寬松的金融政策雖然為企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的金融環境,緩解了日元升值的外部壓力,但是貨幣流量增加,龐大的流動性對物價上漲和經濟發展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
1972年6月,田中角榮發表了著名的《日本列島改造論》,目標在于調整高速增長帶來的區域之間的不平衡,消除農村與城市、沿海與內陸之間的過大差距。《日本列島改造論》強調通過工業的全國性重新配置、知識密集化、全國新干線和高速公路的建設、信息通信網絡的形成為杠桿進行差距調整。為配合這一目標,政府采用了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增加公共開支,增加貨幣供給。政策出臺后,在日本國內引起了投機熱潮,投資者爭相收購開發候補地區的土地。1972年4月發布地價調查后僅一年,日本全國住宅地價格上漲29%,其中六大城市住宅地狂漲38.1%。搶購土地的風潮與政府的擴張性財政金融政策相呼應,形成了全國性的物價上漲。1973年的通脹率達到了兩位數,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和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影響下,全球油價上升,這對于嚴重依賴石油進口的日本而言無疑是巨大打擊。特別是以重化工業為主的日本制造業,這之前剛剛完成將燃料從煤炭轉向石油。在石油危機到來前的1973年二季度日本消費者物價較前期增長率達到了12%。石油危機進一步加劇了物價的上漲。1974年的批發物價和消費者物價分別上漲了30%和23%。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得不開始為應對通脹而采取嚴格的金融緊縮政策。在這些因素疊加影響之下,日本近20年高速增長時代終結了。
日本企業實施了“減量經營”,其核心就是節約高漲的能源消費、壓縮負債、通過節省勞動力的方式來削減成本。石油危機對日本企業最大的沖擊在于打擊了企業通過間接金融籌集設備投資資金的積極性,企業關注的重點從原先的擴大設備投資事業轉移到了通過節省能源和勞動力來降低生產成本。石油化工、鋼鐵、造船等行業出現了為削減成本而廢棄設備的現象。以這些行業為代表開展的節能活動,使日本制造業的單位能耗在石油危機后出現了大幅下降,特別是化工等行業逐漸低于制造業的平均水平。在雇傭調整方面,企業為減少投入,控制正規員工的錄用,轉而采用根據經濟周期波動即時調整的非正式員工。在盡可能維持長期雇傭的同時,利用縮短勞動時間、削減錄用人員,招募派遣、遷移、自愿退職人員等手段進行雇傭關系的調整。同期的聯邦德國,由于雇傭調整導致了近百萬人失業,相對而言,日本的政策則顯得相對溫和有效。
大力鼓勵開發和利用新能源,改變能源的供給結構,特別是降低對石油的依賴程度。1975年,日本綜合能源調查會在提交給日本通產省的咨詢報告中建議:加強水力發電能力,實現年均3.4%的增長;開發地熱,年增長數達到39.7%;提高原子能發電能力,實現年均增長32.3%;以提高處理公害的技術為前提保證,增加煤炭等非石油能源的進口。
通過產業立法和行政指導,督促結構性蕭條產業控制設備投資并實行結構轉型。鋼鐵、造船、石油化學等行業因石油危機而失去了競爭力,單純依靠企業和產業的自身能力已然無法解決。政府開始摸索應對經營環境突變的“結構蕭條”產業救助政策。1978年日本制定了特定蕭條產業穩定臨時措施法,該法認定鋼鐵、鋁精煉和纖維、造船、氨制造、紡織等14種產業為結構蕭條產業,根據政府制定的穩定基本計劃,共同將過剩設備廢棄。政府設立特定蕭條產業信用基金,為處理過剩設備提供必要的融資。同時,將蕭條嚴重的地區指定為特定蕭條地區,制定了實行雇傭對策的特定蕭條地區離職者臨時措施法,以及特定蕭條地區中小企業對策臨時措施法,對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支持,對蕭條地區實行公共事業的重點分配。
加快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1978年7月,日本政府頒布了《特定機械情報產業振興臨時措施法》,將機械、電子、軟件開發三大行業列為政策扶持重點,指定電子醫療器械、集成電路、數控機床等88種設備或機種為法律適用對象。
繼續實施因石油危機而擱置的產業布局政策,具體包括公布工廠再配置促進計劃,指定北海道、沖繩等12道縣為工業誘導地區,研究城市與農村一體化的“田園城市”建設問題。
支持企業海外投資,擴大政府間經濟合作。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變,日本經濟很快恢復了活力。取代重化產業的是汽車、電子等加工組裝型產業。日本的汽車產業在上世紀70年代以后以美國市場為中心,迅速擴大出口,特別是石油危機之后汽油價格上升,對低燃料的小型汽車的需求快速增長,日本汽車的份額因此迅速擴大。與結構蕭條產業的停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的汽車生產輛數在70年代后半期持續穩定增長,到70年代末已經可以與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美國相抗衡。
“三大沖擊”造成上世紀70年代日本匯率上升、通貨膨脹、企業成本攀升、企業投資增長率下滑、信貸緊縮、節能壓力加大等新問題。但通過政府的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和企業的節能、勞資關系協調,日本很快克服了危機。1979年,伊朗革命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但是日本消費者物價的上漲在1980年以7.8%的增幅達到了頂峰,名義工資的上漲率也僅為6.3%,相比第一次石油危機,物價只有小幅上漲,經濟景氣的下降也不明顯,日本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擺脫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影響。歸納其原因,主要包括政府較早做出了金融緊縮應對通脹的對策、勞資雙方加強協調遏制了工資上漲幅度、企業推行減量經營和節能工作的開展等。另外,日元的升值緩和了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帶來的影響。日本政府和企業吸取了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教訓,成功地將能源價格高漲的影響壓到最小程度。
石油危機后,日本經濟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出現了四個明顯的變化:一是改變具有“重大長厚”特點的重化學工業結構,開始實行資本密集型產業向“短小輕薄”的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戰略轉變。由于這些產業制造的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市場份額增加,經濟增長的模式開始從設備投資主導型轉變為出口導向型。
二是服務業的重要性增強。1973年到1985年期間,日本服務業年平均實際增長率為4.4%,超過制造業整體4.2%的水平。就業人數從60年代開始出現逐漸增加的趨勢,1970年服務業就業人數比重為46.6%,至上世紀80年代達到了55.5%。相關研究成果顯示,1973年至1979年期間,日本第三產業在勞動、資本兩方面都顯示出了比第二產業部門要高的貢獻度。
三是進入上世紀70年代后,日本出現勞動力不足的狀況,因此企業節省勞力投資興盛,制造業部門勞動力投入逐漸放緩。節省勞力投資帶來了工程機械化、自動化的發展,商業、服務業、建筑等部門逐漸取代了制造業部門在經濟結構中的中心地位。
四是經濟軟件化、服務化的趨勢進一步明顯。從個人消費中服務支出的經費項目構成比可以發現,上世紀70年代后住房、醫療保險、服裝以及鞋帽服務的比重下降,交通通信服務、文化娛樂服務、教育服務的比重上升,與國民生活變化相關的服務性支出呈現上漲趨勢。
(此文系浙江省社科院《“三上三下”走勢及其對浙江經濟影響研究》課題成果摘選部分;課題組成員:沙虎居陳剛項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