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聞丹
銀行貸款難求且資金成本大幅增加確實是當前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如何給予民營企業與大型國有企業對等的融資門檻和信貸利率應是當下著重要解決的問題
6月14日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C PI繼續小幅上揚,全國、浙江分別達5.5%和5.3%。當晚央行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0.5個百分點,提高準備金率成為當前調控物價的重要手段。據測算,狹義貨幣供應量(M 1)2011年5月同比僅增長13.9%,創下2010年初以來近17個月的最低水平;同期本外幣貸款總額增速也處于歷史最低水平,5月僅為15.3%,兩者的持續下降表明當前流動性日益趨緊。盡管提高準備金率對穩定當前價格水平起到一定作用,卻使企業遭遇融資難,多數企業資金“饑渴”較為明顯。
當前,工、農、建等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高達21.5%,中小金融機構也高達18%,依靠存貸比獲取利息收入的銀行明顯感到了缺錢的苦惱。銀行間競相開展“吸金大戰”,短信、網絡等媒體渠道充斥著貼息存款、月末沖量等非正規業務的廣告,想方設法爭取各類存款。貼息存款業務明確承諾儲戶,在一年定期利息(3.25%)外,還可一次性獲得 2%-3%的貼息收入;部分銀行為完成月度、季度以及年度考核,承諾儲戶在月末將資金存入指定銀行1天,便可獲取1‰-3‰的利益收入。這種銀行業務人員幫企業拉取存款轉而用于貸款的方式,所需支付的“貼息款”被直接轉嫁在企業身上,增加了企業貸款負擔。然而,事實是更多企業想承擔這個負擔,也排不上號,銀行沒錢可貸了。
同時,部分企業反映,盡管行業受政策扶持,自身資質信譽良好,受銀行信貸青睞,但由于借貸成本已超企業利潤,遭遇“貸得到也用不起”的尷尬境地。主要原因在于當前企業難以按照基準利率獲得銀行貸款。據了解,當前銀行對大型企業的貸款利率上浮5%,一般企業上浮15%,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上浮20%-30%,再加上貼息貸款被轉嫁的利息等等,部分薄利企業難以承擔。銀行貸款難求且資金成本高,致使各地中小企業紛紛轉向民間借貸。

筆者認為,對當前貨幣緊縮政策下企業資金問題需辯證地加以看待。一是資金成本大幅增加確實是當前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浙江工業企業對資金依賴程度較高,再加上民間借貸利率較高的傳統,導致利息支出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月末,浙江企業每億元工業銷售產值,需支付利息為146.9萬元,較全國每億元工業銷售產值利息支出92.9萬元高出58%。利息的較快增長侵蝕了企業利潤,降低企業競爭力。但利息支出增長對工業企業利潤的影響,總體仍在可控范圍內。
二是浙江資金面仍相對寬裕。據浙江省商務廳的監測系統數據顯示,4月份資金緊張的企業比重約為17.9%,較上期略增1.3個百分點,但絕大多數企業資金仍保持充裕或正常。浙江高達8000-10000億元的民間資本,一貫來有著高速自由流動和聚集的傳統,當前股市、樓市雙雙低迷,更傾向于拆借于實體經濟領域,這有利于緩解浙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局面。
總的來看,今年以來,央行綜合考慮國內出現嚴重通貨膨脹的可能性與收縮貨幣對實體經濟造成損害的現實,采取逐步上調存款準備金方式,盡量溫和地收縮貨幣流動性。然而,這一溫水煮青蛙式的調控政策,讓民營企業苦不堪言。對于浙江這樣一個民營經濟大省而言,如何給予民營企業與大型國有企業對等的融資門檻和信貸利率應是當下著重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