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家曦
加快推進浙江小城市建設,關鍵一點就在于堅持走新型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互動提升之路,加快發展符合小城市試點鎮特點的現代產業集群

開 展小城市培育試點,推動有條件的中心鎮發展成為小城市,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改革開放以來,浙江通過大力發展塊狀經濟和民營經濟,走出了一條有別于城市工業化的農村工業化道路,并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有力地推進了浙江小城鎮的建設。在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新的發展環境,加快推進浙江小城市建設,關鍵一點就在于堅持走新型城市化與新型工業化互動提升之路,加快發展符合小城市試點鎮特點的現代產業集群。
——發展現代產業集群需要小城市作為空間依托。從全省來看,浙江大多數的塊狀經濟都發展于中心鎮之內。在27個小城市試點鎮當中,都集聚著一批規模較大、特色較明顯、競爭力較強的塊狀經濟,比如柳市鎮的工業電氣、分水鎮的制筆、織里鎮的童裝、壺鎮鎮的帶鋸機床、錢清鎮的紡織服裝、橫店鎮的磁性材料等等。但也應當看到,這些塊狀經濟仍然存在著產業層次低、規模小、組織結構散、自主創新能力弱的低端化鎖定問題。當前,制約著浙江塊狀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就在于這些中心鎮的城市化建設相對滯后,難以吸引支撐現代產業集群發展所需的高端要素資源。比如,紹興、義烏等地由于城市規劃和配套建設起點較高,現代產業集群發展較好;而樂清等地則受制于相對滯后的城市化進程,高端要素外流現象較為嚴重,現代產業集群也難以形成,只能停留在塊狀經濟的發展階段。
從建設小城市來看,通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級,吸引并集聚高端要素資源,助推并支撐現代產業集群發展。發達國家小城市建設的經驗也表明,通過加快小城市建設、推進城鄉均衡發展戰略,使得高端要素不斷流入小城市,從而在小城市內形成并發展較多的創意產業、現代裝備制造業和服務外包產業,小城市成為現代產業集群發展的空間依托。浙江要加快推進小城市建設,通過城市建設來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并提升城市能級,吸引并集聚人才、物流、金融、信息、創業環境、生產性服務業等高端要素資源,從而支撐并助推現代產業集群的發展。
——建設小城市需要發展現代產業集群作為產業支撐。從國際經驗來看,工業化的演進會改變城鎮的形態和規模,進而影響城市化的發展進程。在工業化初期,主導產業為紡織、服裝、基本消費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之間聯系鏈條短,依存度低,因此城鎮規模一般較小,城市化進程相對緩慢;到工業化中期,主導產業轉變為鋼鐵、機械、石化和汽車等資本密集型產業,產業間的連鎖效應大,依存度提高,導致產業在空間集聚范圍上迅速擴大,引起城市化進程加速;在工業化后期,技術密集型產業迅速崛起,工業生產過程的管理步入到現代化階段,人們對城鎮生活產生了新要求以及生產現代化對城鎮服務設施的需求更多,促使金融、研發、廣告、咨詢、法律、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從而推動城市化進入到更高的層次和階段。
浙江以分散布局的農村工業化帶動了鄉鎮企業、專業化市場和塊狀經濟的興起,推進了工業化進程,并促使人口、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迅速向所在城鎮集聚,它既為城市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產業結構基礎,也為城市化發展提供了資金。比如,家庭工業的發展和聚集直接帶動溫州建制鎮的興起,諸暨市店口鎮和湄池鎮融合發展是農村工業化和產業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從浙江實際來看,產業集群發展好的、快的地方,城鎮化發展水平也呈現普遍提高的趨勢。總的來看,浙江區域塊狀經濟對推進城鎮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塊狀經濟的發展為農村人口轉移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載體;二是促進了地方二、三產業的快速增長,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三是促進地方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產業集群成長推動了城鎮化發展。
推動塊狀經濟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集群,通過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將推動產業鏈向價值鏈的兩端延伸,拓展價值鏈、延伸產業鏈,這對高端人才、產業空間布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功能服務設施和功能等均產生了更高的內在需求,從而推進小城市建設。同時,現代產業集群作為一種為創造競爭優勢而形成的產業空間組織形式,除了具備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的一般特點外,還具備群體競爭優勢和集聚規模效益的獨特優勢,能為城市化帶來集群競爭力、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形成城市“區域品牌”、集聚高端生產要素、促進城市群聯動發展,從而提升小城市整體競爭力。
堅持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和集約發展,以現有產業為基礎,著力推進現代產業集群發展。這是解決27個小城市試點鎮當地現有特色塊狀經濟轉型升級的問題。目前浙江27個小城市試點鎮存在著一批區域塊狀經濟,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吸納就業、開辟稅源、擴大出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后仍應當緊緊抓住不放,但關鍵一點就要加快推動其轉型升級。比如,樂清市柳市鎮就要推動當地低壓電器產業向工業電氣和新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縉云縣壺鎮鎮就要推動當地帶鋸機床產業向高端機床產業轉型升級。要以高標準、高要求來打造現代產業集群,努力形成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明顯的集聚優勢、配套協作緊密的產業鏈優勢、持續創新的技術領先優勢、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撐優勢、資源共享的市場網絡優勢、節能減排的生態優勢等六大優勢,成為推動小城市建設和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加快小城市建設,使小城市成為發展現代產業集群的示范高地。這是發揮小城市建設對工業化推動的作用。發達國家經驗表明,小城市已經成為現代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載體。目前,全省選擇了不同區域和行業的兩批共42個塊狀經濟作為省級示范區試點,各市、縣也選擇了一批重點產業集群示范區,27個小城市試點鎮的塊狀經濟基本上都在這些示范區內。要把握并利用好集聚小城市建設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來加快推進小城市建設,通過提升城市功能和布局的優化升級,來吸引并集聚物流、研發、金融、創業、信息、咨詢等高端要素資源,來推進當地塊狀經濟轉型升級,使這27個小城市成為全省發展現代產業集群的示范高地,打造知名的區域品牌,為省內其它同類塊狀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示范借鑒作用。
緊抓機遇,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增強小城市發展后勁。這是解決如何繼續保持和增強27個小城市試點鎮競爭力,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當前,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存量調整,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增量引進,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這對于27個小城市產業發展同樣適用。目前,這些小城市試點鎮已經或著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7個試點鎮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有著其獨特優勢和發展的內在動力。27個小城市試點鎮要結合國家提出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省里重點培育的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生物、裝備制造業等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根據各地的產業發展基礎和特點,尋找適合發展一至二個新興產業,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通過培育領先企業在點上做精做強,再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拓展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培育現代產業集群,最終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
加快特色工業園區和工業功能區的整合提升,推進新建城區與工業園區發展相結合,構建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的平臺。這是解決小城市建設和現代產業集群發展的平臺問題。建設特色工業園區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也是重組區域布局、加快小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關于開展小城市培育試點的通知》指出,到2015年,納入小城市培育試點的中心鎮,其工業功能區工業增加值占全鎮工業增加值80%以上。可以預見,27個小城市試點鎮的產業發展將會是集中、集聚、集群式發展,將更多地是進入特色工業園區和工業功能區以內。因此,加快特色工業園區發展,要按照特色發展、創新發展、集聚發展、聯動發展和和諧發展的要求,將城市功能與工業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優化工業功能區布局;要支持當地工業園區建設成為省級產業基地,有條件的可以申報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建設;要支撐跨區域的整合提升,支持“一區多園”的發展模式,支持與央企業、科研單位合作建設產業園;要以形成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招商引資、協同開發建設、經濟利益共享的新格局,共同推進城鄉區域產業一體化發展。
準確把握功能定位,完善小城市規劃和功能布局,強化小城市發展特色。這是解決小城市功能定位,提高其吸納高端要素資源能力和水平的問題。功能和定位是一個城市最基本的屬性,是最核心的靈魂,也是最重要的標志。要按照自然條件、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競爭優勢、資源稟賦、文化底蘊、自然生態等要素,結合所在區域功能,明確小城市的定位。要制訂完善小城市規劃,完善主城區城市設計,科學編制小城市基礎設施等專項規劃和以中心村為重點的村莊布局規劃;要適應城市化要求,把淘汰落后與城市合理布局結合起來,優化利用淘汰落后騰出的土地資源,優化城市布局;要著力提升小城市功能,大力推進市政基礎設施、環保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設施、文化體育設施和商貿綜合設施建設,努力提高基礎設施的網絡化水平和綜合承載能力;加快行政執法、土地儲備、公共資源交易、行政審批服務等平臺建設,不斷提升小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