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國飛 孫源 李博

近幾年,隨著余杭區政府投資項目的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投資項目中出現不少 “重投資、輕產出”的現象。2010年,余杭區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余杭污水處理廠項目,探索性地開展了首次政府投資項目后評價。
余杭污水處理工程 (一期)為BOT項目,2003年10月開工建設,因工程推進較慢,2005年10月由區政府回購交由原杭州余杭排水公司負責工程監管,2007年9月建成日處理能力為1.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以及泵站2座、21公里污水管網;而后,杭州余杭水務有限公司接手后續建設任務,從2008年3月至2009年底,建成日處理能力為1.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以及泵站5座、4公里管網。至此,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建設目標。
本次后評價工作所采用的評價方法主要由項目自我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評價的內容包括四個主要方面:對項目全過程的回顧與評價、對項目績效和影響評價、對項目目標實現程度和可持續能力評價、后評價的成果與結論。
——項目全過程的回顧與評價:項目前期立項決策各階段基本能夠遵守國家和浙江省對于政府投資項目政策法規的規定,按照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等現行基本建設前期工作程序開展前期工作。余杭污水處理廠(一期)項目嚴格按照建設工程招投標的有關規定辦理,項目設計、施工、監理等均實行招投標制。項目嚴格按照國家工程建設有關規范、標準等組織施工、驗收,確保了工程質量。
——項目績效和影響評價;污水處理工藝采用新型DE型氧化溝污水處理方法,總體上可滿足環境影響評價要求,污水處理工程的設備方案基本合理;設備性能基本可以滿足項目運行要求,除BOT項目設備返修率高以外,后期建設的設備完好狀況良好。
——項目目標實現程度和可持續能力評價:從工程建設進度、投資和質量三大控制指標來看,項目的投資和質量指標控制得力,但是建設進度有較大程度延期。2010年10月平均日處理量為22250噸,高峰日處理量已超過3萬噸,基本達到設計能力,在進水水質合格率為94%的情況下,出水水質合格率達到100%。
——后評價成果與結論:余杭污水處理一期工程,工程建成、技術建成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項目的環境和社會效益明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
雖然項目總體上是成功的,但仍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出水水質總體達標率、污水管網建設滯后、污水處理收費偏低等。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加強前期研究,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在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前期,應在對近年的排水資料進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依據服務區域面積、人口數量,同時考慮區域中、遠期發展規模,運用分析計算、類比和預測的方法,合理確定污水處理廠的規模以及分期實施計劃。
加快配套管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必須與污水處理廠和污水收集系統同步建設,污水收集管網建設,關系到污水處理工程的成敗與效益,至關重要。
加強進出水水質監控和管理。盡快明確工業污水進網的管理主體,落實管理各方的職責和權利,建立完善污水進網水質在線監控等檢測網絡,保證污水進網水質符合國家相關標準;按照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要求,重點從污水排放、臭氣防治等方面,對現有污水處理工藝進行改造,提高污水處理廠達標率。
實行收費制度改革,推進市場化運作。根據居民、學校、機關事業單位等不同類型的排污用戶,制定分類排污收費標準,對化工、制革、印染等污染企業按照檢測到的COD值高低,適當提高收費標準;對個別工業企業不經預處理、直接向排污管網超標準排放高濃度廢水的,根據水質超標情況相應加收污水處理費;將自備水源納入污水收費的統一體系,執行統一的收費標準。同時,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準入機制,為經營各方營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