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是關注他們的時候了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民營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強勁的發動機,卻一直是一個糾結的群體。前20年是“妾身不明”,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不明確;后十幾年地位倒是明確了,但也是“庶出”。正是這位“庶出”為中國造就了龐大的職業經理人群體,已經或正在成為這個國家中產階層的中堅力量。但是這一龐大的群體卻正在被邊緣化——沒有自己的組織:“工商聯”是他們老板的歸宿,“工會”更多的是為工人等弱勢群體服務;主流社會沒有自己的代表: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罕有他們的影子;主流媒體沒有自己的聲音:“長嫡”的言論還忙不過來,哪兒輪得上“庶出”的后生晚輩出聲。

一場圍繞海洋進行的新一輪重化工業發展浪潮,正在中國東部沿海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
這新一輪的發展重化工業的浪潮和競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階段存在的經濟規律。我們并不能脫離大國經濟的發展規律,并不能跳躍客觀存在的發展階段,并不能一步從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經濟形態進入以信息網絡為主導的服務經濟形態,而只能是把這個過程壓縮在一起,通過相互融合和相互滲透來完成。但是這場對海洋經濟的熱切訴求究竟有著怎樣的現實背景?同時,新一輪的海洋經濟發展浪潮會否演變為新一輪的污染競賽,藍色經濟又會否最終演變為污染天堂,這些問題也如影隨形。

溫州的危機實際是凱恩斯式大救市的危機
對金融危機的大規模救市導致成本上升,使溫州企業資金鏈緊張。國企享受了資產漲價的好處,卻把成本上升的壞處留給了民企。這一問題并不是溫州所獨有,而是全國都存在的,只不過溫州表現得比較明顯而已。溫州民營企業所遇到的困境,全國的企業都會遇到。因此,不能把溫州問題看成是單純的資金問題,而是成本問題。要救溫州,必須馬上停止凱恩斯主義。否則,即便溫州一時渡過資金難關,如果全國的資金成本繼續上漲,溫州又會面臨新一輪的資金鏈危機。更可怕的是,這種成本上漲造成的資金鏈危機會在全國遍地開花。只有解決了全國性問題,溫州經濟才能真正得救。

幾經嘗試,Facebook還是沒有找到一家可以為其獲得中國牌照的合作伙伴
迄今為止,Facebook的中文服務還只能在一個很小的中國人群體中使用。扎克伯格一直希望能建立一個聯系全球用戶的虛擬世界,缺失了多數中國網民的參與,搭建超越國界區隔的互聯網世界的目標就無法實現。此外,他還憧憬有一天Facebook的用戶數可以達到10億,缺少中國用戶會讓這一數字目標晚實現一段時間。不樂觀的是,在谷歌退出中國事件之后,中國監管層對美國互聯網公司原本脆弱的信任更受打擊。在新的互聯網業態影響力漸顯之時,一家來自美國的社交網絡公司要想獲得中國監管層的祝福,難度空前之大。

1990年出生的第一批90后即將大學畢業,他們已經站在舞臺邊焦急地候場
忙忙碌碌的“招聘季”,網申、面試、實習是永恒主題,只不過,這次的主角換成了90后。活在非主流、叛逆、網絡生物、腦殘等各式各樣的標簽中,90后終于要落到現實的土地上了。他們學會帶著簡歷去擠菜市場一般的校園宣講會,學會上午收到拒信、下午繼續信心滿滿地去另一家用人單位面試,學會早上穿著運動鞋去擠高峰時段的地鐵,到實習公司第一時間奔向洗手間換上高跟鞋和套裝,妝容精致地走進辦公室。即將登場的90后,在人們狐疑的眼光中,開始各種“去標簽化”的努力。學燈塔”。中國在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過程中,在建設國際化大學上,在強化高等院校與企業的研發合作上,需要解決目前存在的研究成果轉化困難、企業又很難得到高端創新項目等問題,以避免創新技術夭折在搖籃里,為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增強內在動力。
發展戰略新興產業,要發揮好中小企業的支撐作用。中小企業是“創新之蟻”,在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進程中,具有無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德國自2008年7月1日起,對中小企業的創新資助將逐步集中并納入新的大型“中小企業重要創新計劃(ZIM)”之中,為所有開放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項目與研究計劃提供資助經費,創新資助預算由2005年的4.5億歐元增加到2009年的6.7億歐元。聯邦政府還通過兩部中小企業“解除法”,為企業減負,進一步改善它們發展的政策環境和政府環境。隨著中國公眾市場經濟意識的不斷增強,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得益于當前的發展機遇,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壯大。但目前普遍存在著融資困難、無序競爭、市場拓展不力等問題,需要政府聯合企業家、行業專家開展評優、競賽等一些有形活動,為它們的發展搭建平臺,創造條件,解決好新技術企業長不大的弊病。
發展戰略新興產業,要發揮好市場調節的作用。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大,發展潛力大,預期的經濟效益好,加上政府政策、政府資金等的引導與培育,會出現“一窩蜂”擁上的局面。聯邦政府通過引導建立分行業協作網,加強信息交流,以合理確定不同企業在同類行業中的發展方向,既避免了同質惡性競爭,又強化了產業鏈的加速形成,保障了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近年隨著政策環境的完善,我國在光伏產業等產業出現了一哄而上的從眾化苗頭,應該引起高度關注。政府部門需要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讓市場調節在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避免產業大量重復同質建設,造成不必要的能源、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浪費,形成有序發展、良性發展、合理發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