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

《IN詞記錄中國》,互動百科主編,語文出版社2011年5月版
毋庸置疑,中國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
互聯網時代的一大特點是信息的傳播速度之快,傳播量之大,遠非前互聯網時代可比。但無論信息傳播的載體如何改變,竹簡時代也罷,紙張時代也罷,互聯網時代也罷,傳播所用的基本工具——字與詞的價值是永恒的,只是隨著信息流的加大加快,隨著人們交流越來越快捷,詞語的更新、發展、變化速度亦呈加速度。對由單音節漢字構成的漢語詞而言,這種變化則更加奇妙,往往讓人有“網上方三日,世間已千年”之感。因為漢字不可能像用拉丁字母組合成單詞的語言那樣,隨著新生事物的涌現而造新詞,漢語的詞匯總是亦舊亦新,總是酒瓶裝新酒,用有限的、早已被人熟悉的漢字組合成新的詞匯,或者賦予舊詞以新的意義。漢語詞這特點或許可看作和與古老華夏文明之特質吻合: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因漢語言詞語這些特性,在互聯網時代其語詞的變化不僅僅值得文化界特別是語言學界的關注,而對關心中國社會變化的人來說,網絡上詞語(即IN詞)的流行與變遷,亦可視為觀察世道人心的一種指標。而眾多對語文課不喜歡甚至厭惡的青年網友,卻以無比的熱情投入互聯網上新詞、熱詞、酷詞的創造和傳播,這足以引起諸多專家學者特別是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作為一個曾做過中學語文教師、而今供職于語文出版社的文化傳媒工作者,我在數年前就十分關注互聯網上詞匯的變化;但面對互聯網這條瞬息萬變的河流,想抓住眼前的風景,卻大浪又卷著新的風景接踵而來,總有目不暇接、得一忘二之嘆。而一些熱衷于寫高頭講章的專家,對最初在互聯網上涌現的新詞、熱詞采取漠視甚至嘲諷的態度,這種態度近乎固步自封、畫地為牢,殊不知無論在竹簡、紙張還是互聯網上,語言的生命力永遠來自于運用詞語的人,而非某種載體。無論專家對IN詞持何種態度,只要有數量龐大的網民在用這些詞表達、交流,那么IN詞一定是“滿園春色關不住”。應該看到,近兩年來,學界已“降尊紆貴”地開始留意IN詞。但無奈隔膜日久,更由于IN詞的產生與運用并非簡單的語言學現象,還有著群體心理學、社會學等諸方面的因素使然,專業知識過窄的話只能望洋興嘆。因此,我一直認為,真正能說清楚IN詞的特征、運用規律的,一定是熟悉互聯網生態的人。
潘海東先生在美國波士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歸國創辦了“互動百科”。在互聯網經濟的大潮中,潘海東和他的團隊獨辟蹊徑、獨具只眼,確立互動百科的目標是:“使每個人的點滴知識匯到群體智慧之中,打造一部自由、免費、開放的網絡百科全書。”其志不在小,其精神值得欽佩。潘博士和他的團隊也清醒地認識到,要打造這樣一部網絡百科全書,對IN詞的關注、整理是十分重要的切入點,并提出“詞媒體”這一以詞為核心傳媒內容的全新媒體形態,能最大限度地加快媒體信息的記憶和傳播。
“互動百科”對“詞媒體”的認識與語文出版社的理念不謀而合,語文出版社從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光大漢語言文化,關注著漢語言文字的發展與變化。互聯網時代到來后,越來越多的網民參與到新詞、熱詞的創造和漢語的維新,這種民間語文蓬勃發展的形態給我們這家傳統的語言文化專業出版社提出了挑戰,但也帶來了更多的機遇。面對互聯網時代,傳統出版業不可能逃避,也不能刻舟求劍,而應主動融入。我認為,出版一套關于互聯網熱詞的叢書,是在互聯網時代為漢語言文化的發展留下一份歷史文本,同時也有利于通過一個個IN詞來觀察、感知我們這個時代。
只有詞語不斷得到創新,漢語這種延續五千年的語言文字才可能不斷創新,永葆青春。一個時代的“熱詞”往往是記錄歷史最簡潔、準確的符號,具體的事件過程可能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不為更多人所知,然而當年那些“熱詞”卻深深地鐫刻在時光之柱上。今天我們回顧清末,多數人記住的是“變法”、“維新”、“洋務”、“立憲”、“革命”這些詞。而新中國建立后,“建國”、“建社”、“四清”、“躍進”詞不但成為時代的標識,而且因成為一些人的名字而留在當下。當然,由于歷史上中國國民受教育程度和信息傳播技術的限制,當年這些“熱詞”的創造、傳播過程,多數已模糊不清,留待語言文字史學者去考證。據老同盟會員馮自由的《革命逸史》記載:1895年興中會在廣州準備起事,因泄密孫中山和陳少白等人流亡日本,經過神戶時,中山先生看到當地報紙標題——《革命黨領袖孫逸仙抵日》。孫中山讀過之后,興奮地對陳少白說:“革命二字出自《易經》,其中有‘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一語,日人稱我們黨革命黨,意義甚佳,我黨以后即稱革命黨即可也。”此前,革命黨人將太平天國、興中會的反清活動名之為“造反”、“起義”、“光復”等等。若非馮老先生將這件事記錄在案,日后誰又能說清楚上世紀最為流行的熱詞“革命”,怎樣成為中國人的日常詞匯呢?
今天,因為有了互聯網,更多的人參與漢語維新,參與記錄歷史,《IN詞記錄中國》(語文出版社2011年5月版)系列叢書為互聯網語文的創新和傳統的語言文化傳播搭建一座橋梁,提供一個平臺,使多年后的人們,因這份文本,而能清晰地認識到這個時代的發展脈絡和感知這個時代的公眾情緒。如此,方能體現叢書的主旨:“IN詞記錄中國,漢語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