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談到我上大學期間,在書店打工的事,我的“閱讀需要分享”這一主張就是從那段書店經歷慢慢開始的。然后,我那幾日把家里和書店有關的書都搬出來讀,隨手還發了一條“關于書店的書單”,引來不少同好圍觀。選編本期“世界書店風景”特刊真是美妙過程,那些精美的書店照片,就像夢境一樣,揮之不去,實在感謝那些書店經營者,為我們的書世界營造出這么美好的畫面,讓遙遠的我們多了一些做夢的元素。
《查令十字街84號》,(美)海蓮?漢芙著,陳建銘譯,譯林出版社2005年5月版,18.00元

相信每個愛書人的書架上,都會有這本書,這個故事因其傳奇而流傳,以致于每位愛書人都希望自己也能結下這樣的書緣、情緣。這個故事被改編成電視、電影、戲劇等。書的結尾那句:“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它良多!”讓人難忘。
《書店的燈光》,(美)劉易斯?布茲比著,陳體仁譯,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10月版,25.00元
看這本書,我總能回想起自己曾經的書店生涯,作為一名曾經的書店店員,對書中的那些經歷深有感觸,雖然,我在書店僅短短的兩年,但足以讓我回味。該書的臺灣版書名叫“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沒錯,我愛書店,并且愿意和大家分享書店里的那盞燈光和燈光下的好書。

《最糟也最棒的書店》,(日)松浦彌太郎著,江明玉譯,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25.00元
松浦彌太郎是個有心人,看他的這本創業經驗談,就是這樣一種感覺。從路邊擺書攤開始,他都在規劃著什么。后來開著車四處買書,創立移動書店m&co。再后來在東京中目黑、南青山成立COWBOOKS書店,一步步都在他的規劃之中。當然也不能忽略他主編的《生活手帖》。
@駱沁超:巴黎13區的友豐書店。有著30年歷史的友豐書店中,有一系列詳細的中國巨著法譯本,其中包括扁鵲醫學著本太極武當甚至連國人都不太懂得的一些著作,而這些并不是由中國人所譯,全由法國的漢學家譯得,能有如此深刻的了解,可見法國漢學家對中國的了解之深,并竭力讓法國人更多的了解中國。
@糖果x貓貓:在莎士比亞書店門外,感覺和想像中有出入。但在內,就是不一樣的世界了。不能說是精彩。而是獨一無二的寶富。
@蘇菲獨立書店:倫敦書評書店(LondonReviewBookshop)是在一份倫敦頗具影響力的報紙《倫敦書評》的推動下于2005年開設的獨立書店。其服務對象主要是閱讀品味相當個人化的知識分子型讀者,因此,他們揚棄傳統大批訂書的方式,每一本書的庫存都只有少數幾本,而且店里也不會販賣咖啡、食品或雜志,因為書本才是惟一的焦點。書評上介紹過的書都能在這里找到,另外還有40架哲學書、48架理論批評書和數量可觀的詩集,大部分書每種只有一兩本。
@習子:不知之前有沒有發過這個位于英國倫敦諾丁山的小旅游書店,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電影《諾丁山》里男主角Wil l iam所經營的旅游書店,但實際上這書店與電影中的場景還是有差別的。如果你是《諾丁山》影迷,你一定會被Not tingHi l l這個地方以及小旅游書店深深吸引的。
@蘇菲獨立書店:東京板橋區的木本書店,這是一位老太太守護了一生的舊書店,從大學畢業后,她就開始經營了這家小書店了,50多年過去了,書店開始交予下一代管理。但她每天都會來總店里坐一坐,整理書籍清掃灰塵。說自己什么書都喜歡讀一讀的她,不愛看電視,不愛看漫畫。笑得多開心啊!
@販書偶記:在美國曼哈頓有個號稱“世界上最大舊書店”的史傳德(St rand)書店,一美元一本的圖書有數千種之多,其中不乏文學經典和學術專著。據說,在那一元一本的書架上,偶爾還可以發現中文書籍。作為讀書人,也幻想著在某個午后去翻翻書,在世界的書海中云游一番,也算不枉讀書一場。
@Daisy人在紐約:分享一下我愛的192獨立書店,在紐約的Chelsea,離心愛的幾個畫廊和川久保玲以及Balenciaga的店不遠,旁邊還有個小小花園,可以曬曬太陽,看小孩子奔跑玩耍。
@蘇菲獨立書店:韓國首爾1974WayHome圖書咖啡館:裝滿了書和雜志的小咖啡館,充分利用了其狹長的設計空間,將雪松材料的原木色、白色和點綴其中的綠色舒服地組合在一起。1974wayhome為日本爵士樂代表音樂人MondoGrossoy樂隊專輯MG4中一首歌曲名字。而主人的寓意也在于希望下班往回家的路上行走的人們能偶爾走進店內喝一杯,翻翻書,聽聽這首歌曲。
@以夢為馬永不能再回來:一家叫做“柏林故事”的德國書店。書店墻上寫著醒目的一行字:“每一座城市都應該有一家像柏林故事一樣的書店,走進它,就像走進一堂真實重現的歷史課。”你的城市有沒有這樣一家書店?
@蘇菲獨立書店:ShakespeareandSons書店:位于布拉格的ShakespeareandSons書店有著豐富的藏書和香醇的咖啡讓你置于其中不愿離去。據說這是布拉格最為有名的英文書店,可能連莎士比亞本人到這里看書買書都會覺得無比驕傲呢!
——摘自新浪網友“綠茶”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