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信
我在舊藏《1982中國版畫年鑒》軟面精裝本上寫過這樣一段題記:“1984年9月11日《婦女》月刊社鄭晉生兄陪我往遼美購得此書,同時又購該社所出《中國新興版畫運動五十年》一本。翻讀‘年鑒’,竟見到收有余昔年所作《拓荒者的足跡》一文,不勝喜悅。即日8時記于沈陽地質局招待所。”記得那年9月,有赴哈爾濱參加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第三屆年會之行,會畢,歸途在沈陽勾留兩日,我去造訪老友杜一白夫婦和《婦女》月刊社的許春義、鄭晉生等朋友,11日在遼寧美術出版社購到這兩部遼美版木刻圖書。

《中國版畫年鑒 1982》遼寧美術出版社1983年4月版
《1982中國版畫年鑒》的“前言”中也說到《中國新興版畫運動五十年》:“去年,我們編輯了一本《中國新興版畫五十年》,通過作品和文字資料,反映了五十年來我國新興版畫的基本歷史面貌。我們認為這是一件頗有意義的工作,它能使我們回顧過去,看到現在,想起未來,對促進版畫運動的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此言極是。新興版畫運動五十年以來,回憶文章不少,版畫作品更多,版畫運動發展的資料也不少,但一直未見有過收集整理,只能任其散佚。《中國新興版畫五十年》的編印在中國是第一次,它為版畫資料的保存整理開了好頭。我幸有這次東北之行,否則是難見這本好書的——省級專業出版社的書一般總不如京滬出版物的易銷全國。
在這篇“前言”中,編者談到了《中國版畫年鑒》的編輯緣起:
中國新興版畫已經歷了五十年的戰斗歷程。在漫長的歲月中,由于魯迅先生的熱心提倡,有黨的正確領導,有無數版畫家的辛勤努力,創作了成千上萬的版畫作品,舉辦過難以數計的各種類型的版畫展覽會,出版過各種形式的版畫畫冊、書刊和其他印刷品,開辦過許多不同規模的版畫訓練班、木刻函授班,開展過多次國際版畫交流活動……如果把這些活動匯集起來,編印成冊,就可以為譜寫一部真實、生動的版畫運動史提供豐富、完整的原始資料,對幫助我們的藝術史學家們進行學術研究,也有十分寶貴的參考價值……為此,我們才計劃編印《中國版畫年鑒》,以接續己經出版的1931-1981《中國新興版畫運動五十年》的史料。打算從1982年起,爭取每年編一本。

《中國新興版畫運動五十年》李樺等著,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
這篇《前言》出自有職業操守和學術眼光的責任編輯李寶義先生之手,他是“年鑒”的動議者和編委。說“爭取每年編一本”,語氣不硬朗,似乎決心不大,留有余地,但實際上卻辦到了。從1982年到1992年,整整十一年間,一年一本,包括1991年的一本增刊《敬獻導師的花環》,再加上那本《中國新興版畫運動五十年》,共13本。這13本書,從四處搜羅到責編贈送,我早已齊備,插于架上,時時翻閱參考,獲益頗多。的確,六十年間的中國版畫運動全濃縮在這十余部“年鑒”中,版畫愛好者或研究者,有誰不感戴這“年鑒”的編者呢?

中國版畫年鑒 1992年終刊號封面

中國版畫年鑒 1992年終刊號封底
“年鑒”的編者既不是美協,也不是什么研究會,而是個體組合的“中國版畫年鑒編輯委員會”,只有五位,帶頭人是李樺先生,重量級人物,中國第一代版畫家,一位為版畫運動終生奮斗的老人;一位是王琦先生,老版畫家;一位是李樹聲先生,中國現代美術史論家;一位是馬克先生,《人民日報》文藝部編輯,版畫研究者;一位是李寶義先生,畫家,遼寧美術出版社的社長助理。李寶義先生回憶,當他致函李樺先生建議編輯“年鑒”后,李樺先立即回信說:“關于《年鑒》我們必將力促其成,以期對中國現代美術史提供有益的貢獻,這項事業我們這一代不去做,將來做起來就困難得多。”完全表示支持。至于編委會:“王琦先生動議,大家一致贊同由李樺先生出任主編,其他人為編委,但李樺先生執意不肯,堅持說編委會集體署名即可,因我既是編委會成員又兼責任編輯,在創刊號上我就將編委會成員按李樺、王琦、馬克、李樹聲、李寶義的順序署名。人們不難看出,按齒序或資歷,這個名單都恰成降冪排列,也能顯示出李樺先生的領銜地位。后來,每當在出版活動中遇到爭當主編或署名順序的官司,我就想起李樺先生的風格。”就是這小小的編委會,就是這五員老將,個個實干,個個頂用,沒有只吃糧只掛名不干活的。這是何等操守!何等氣魄!何等勇毅!
年鑒每期數百幅照片、數十萬文字,從編采信息、錄輯成欄、撰寫評述到封面設計、排版校對,全由以李樺先生為首的五名編委完成——沒有編輯部,李樺先生在北京那間小小的西屋就是編輯部;沒有助手,李樺先生以古稀之年,也事必親為,“李樺先生寓所房頭有木板搭成的儲藏室,凡寄給他的郵件封筒都保存在那里,每當裝稿或發件時,先生就從中選出適用的拿來,有時還動手改制。”這樣的編輯部和這樣的社外編輯,在全國數百家出版機構中也是絕無僅有的罷。
然而,十二卷年鑒就這樣陸續出版面世了。欄目設計見其匠心,清晰明快,系統完整:“版畫述評”概述當年全國版畫發展形勢,檢閱創作成果;“版畫紀事”以時間為序,詳記當年的版畫活動;“版畫活動”輯錄重大活動的講話、發言、紀念文章并附大量圖片;“版畫人物”既有獲獎畫家的簡歷,又有逝世畫家的介紹;“版畫展覽”記錄當年各地版畫展覽的作品詳細目錄和圖片;“版畫評獎”則細錄獲獎名單和照片;“版畫文章”和“版畫書刊”是當年有關書刊文章的索引。一卷在手,當年版畫活動皆可了然。工作量之大,工作之瑣細可見一斑。
可是,“年鑒”的運命卻是不佳,這從印數的每下愈況即可見之:《中國新興版畫五十年1930—1980》印10000冊;《1982中國版畫年鑒》印7500冊;《1983中國版畫年鑒》印2300冊;《1986中國版畫年鑒》銳減為635冊;《1988—1989中國版畫年鑒》竟跌到330冊;到《1992年中國版畫年鑒》印500冊。編者在“版畫述評”的結尾,似乎并不失信心:
《中國版畫年鑒》自1981年開創到今年已整整出版十年了,它留下了全國版畫家堅實前進的足跡,記載了全國版畫藝術已取得的豐碩成果,也預示著中國版畫未來發展的光輝前景!我們努力堅持把它出下去!
然而,形勢比人強,終是堅持不下來了。這一期也就是未標“終刊號”的終刊號,關門之侖促,封面上連書名亦缺失,勒口上倒是印著五位編委的合影、簡歷和“編輯委員會成立十年紀念”的字樣,算是告別留念。《中國版畫年鑒》由勃興到消失,自有它的時代原因。十二年前,李寶義先生給我的信中曾慨嘆說:
“年鑒”在李樺先生帶領下堅持十余載,十分艱難,特別令人遺憾者,這些年由于價值觀轉向,連版畫界同仁都不愿和顧不上購得一部載有自己作品的“年鑒”,處境可想而知。我先調離遼寧美術出版社,后李樺先生又仙逝,這件事便更難堅持下去了。您既然見到92年那本,會看到勒口處載有“編委會成立十年紀念”一條,這便是我預感必然收山的紀念。
不管怎么說,遼寧美術出版社的12部“年鑒”在中國版畫史上寫下了重重的一筆,記錄了1982年到1991年的十余年間中國版畫的翔實歷史,不管社會價值觀會變成什么模樣,這一段歷史的記錄是永存的。一家地方專業出版社能夠在美術史、版畫史上記上這一筆,堪稱難得。李樺先生于三年后的1995年以88歲高齡逝世,我想,他對于《中國版畫年鑒》的無疾而終必定抱憾,然而更多的應該還是欣慰,畢竟在他望八之年,為中國現代版畫史盡了最后的努力和貢獻。
“年鑒”終刊至今已有19年。19年來,關于版畫史料的整理研究,又回復到1982年《中國新興版畫五十年1930—1980》出版之前那樣,只能任其散佚了。每思至此,不禁三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