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蕾,畢慈芬
(1.陜西省行政學院,西安 710068;2.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 710021)
自1985年原水利部部長錢正英提出 “把開發沙棘資源作為加速黃土高原治理的一個突破口”的科學建議至今,沙棘發展方興未艾。盡管1997基巖產沙區曾遇到罕見的干旱,出現了部分坡面沙棘死亡和蟲災,但并不影響沙棘未來的大力發展。1995年水利部黃委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在內蒙西召溝小流域內裸露砒砂巖區進行了“沙棘植物 ‘柔性壩’試驗研究”,開創了該區用灌木植物制約支毛溝溝頭集中產沙,攔截粗沙,分選細沙,削峰緩洪,促進植物群落不斷發展等綜合效應,特別是1998年,水利部沙棘開發管理中心在該區開展了沙棘生態工程建設項目以來,為該區荒溝荒坡增加了綠色,為建成溝道沙棘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依托高原圣果沙棘制品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已使沙棘籽、果、葉作為工業發展的原料,其產品已進入國內外市場,從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開始形成以小流域支毛溝溝頭沙棘植物 “柔性壩”壩系系統工程建設為主體的新型沙棘灌木農業生態基地。為開發沙棘、建立生態工業園奠定了基礎。因此,回答沙棘開發是否符合循環經濟的原則,能否成為該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國策就是本文探討的目的。
(1)沙棘依靠協調溝道沙、水、土資源為基礎,防止溝道土壤侵蝕,達到系統協調的作用。即協調沙、水、土資源關系,協調溝坡關系,協調生態經濟關系和協調人和環境的關系。圖1給出砒砂巖區20km2小流域沙棘植物 “柔性壩”壩系協調關系圖。這一框架圖符合 《21世紀議程》行動綱領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同時也證明了 “把開發沙棘作為加速黃土高原治理的一個突破口”建議的科學實質是沙棘作為介質在4個方面鏈狀的協調功能。
(2)沙棘開發符合循環經濟生態倫理學和價值觀
圖1 小流域內沙棘 “柔性壩”壩秒協調關系圖
沙棘除生長過程中的水土保持作用外,從生長到成為各種產品,在被最終消費之后,就能實現真正的價值。其產品符合綠色產品消費的三個觀念:其一,倡導消費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沙棘是一種耐寒、耐干旱、耐瘠薄的鄉土灌木樹種,其籽、果、葉含十七種微量元素,被稱為灌木維生素之王。其生長過程無化肥、無農藥,其藥用開發頗具神奇潛力;其二,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處理,不造成環境污染。沙棘自始至終是以 “食物鏈”式開發,上一種產品的廢料就是下一種產品的原料。連樹干、枝、甚至枯死后的樹干、枝都能成為建筑材料——高密度板材原料,其開發全過程屬有害物質零排放;其三,可以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理念,注意環保,節約能源,改變公眾對環境不宜的消費方式。只有在最終消費后才能夠看出沙棘的開發價值。
(3)沙棘開發符合21世紀我國農業糧食(食物)安全保障,農民增收和生態安全的三大主題。黃土高原基巖產沙區,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地貌、地質、氣候、下墊面等因素,形成生態環境極脆弱的山地。這里是農牧交錯區,至今仍為傳統農業,種有玉米、蕎麥、馬鈴薯等。1980年以來,除少量溝道壩地和溝川臺地外,大面積坡面耕地為廣種薄收,農民收入甚微。近20年來,由于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逐漸形成一定數量的溝道沙棘資源,農民因此而增加收入。這里是黃河粗泥沙來源區的核心,屬于黃土高原第一道粗沙集中治理區。而沙棘只需要一次種植,就可永續收獲,不必翻耕破壞穩定的土壤,且經濟價值高于傳統農作物。
新疆石河子工業生態系統模式的特點是 “產業協同,生態導向”。這種特點是通過互利共生機制形成的,其中的共生個體是產業。第一產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為第二產業 (制造業,農產品加工業)提供初級產品或原料,是工業共生體系形成的基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第三產業提供消費品,而第三產業為第一、第二產業提供服務,構成一個復合的生態系統。砒砂巖區屬生態環境脆弱、地上自然資源稀缺,與石河子環境相似。這里應以治理水土流失的沙棘植物“柔性壩”壩系工程為主,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充分發揮溝道沙棘資源優勢,發展沙棘生態農業,也即以支毛溝溝頭沙棘植物 “柔性壩”壩系工程為主,建立沙棘生態園,作為發展沙棘生態工業的基礎。根據沙棘可能的開發內容,建立多種產業鏈,實施清潔生產和資源廢物減量化,大力發展沙棘生態工業。本文給出沙棘鏈狀開發模式框架 (圖2)。從圖2看出,沙棘作為一種基巖產沙區特殊的 “柔性壩”植物介質,既可協調水、土、沙、植物資源,又可作為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工業開發的原料,可進行多項開發。它是因種植科學化而產生的一舉多得的效應,是黃土高原難得的瑰寶。
圖2 沙棘鏈狀開發模式框架圖
(1)建議在黃土高原基巖產沙區新的水土保持規劃中,針對侵蝕溝治理,要把淤地壩、支毛溝溝頭沙棘植物 “柔性壩”壩系、蓄水保土耕作措施進行具體規劃并落到實處,以便落實水土保持的戰略目標。
(2)建議按照李國英提出對黃河下游淤積“貢獻”大小排序,d≥0.1mm的粗沙來源區,侵蝕模數大于1400t/km2a的1.88萬km2第一期治理的粗沙核心區,在建設淤地壩的同時,也對小于500m~1000m長的支毛溝溝頭種植沙棘植物 “柔性壩”以徹底遏制粗沙,減少入黃粗沙。
(3)建議國家把長城內外一線,特別是基巖產沙區作為黃土高原沙棘生態建設的特區,大力支持高原圣果沙棘制品有限公司,使其發展成為以開發帶動沙棘種植的龍頭企業,特別要加強藥用科技攻關和開發力度,并促進創出名牌產品推向國內外市場。盡快規劃實施類似石河子生態工程園的開發模式,既培育創造黃土高原基巖產沙區符合循環經濟開發原則,而且又能成為減少入黃粗沙、保護生態環境和增加農民收入的典型。
[1] 錢正英 .把開發沙棘資源作為加速黃土高原治理的一個突破口 [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信息,1986.4:1-3.
[2] 畢慈芬,王富貴 .沙棘在砒砂巖地區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協調功能探討 [J].沙棘,2002,15(2):19-21.
[3] 楊志剛,盧順光,趙梅霞 .沙棘屬植物的生物化學和藥理學研究綜述 [J].國際沙棘研究與開發,2005,4.:47-53.
[4] 畢慈芬,喬旺林 .沙棘 “柔性壩”在砒砂巖地區溝道治理中的試驗 [J].沙棘,2003,13.(1):28-34.
[5] 周章義 .內蒙古鄂爾多斯東部老林沙棘死亡原因及其對策 [J].沙棘,2002,.15 (2):7-11.
[6] 馮之浚主編 .循環經濟導論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11.37-43.
[7] 馮之浚,郭強,張緯編著 .循環經濟 (干部讀本)[M].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1.47-163.
[8] 畢慈芬,邰源臨,王富貴等 .防止砒砂巖區土壤侵蝕水土保持綜合技術探討 [C].第十二屆國際水土保持大會論文集.2002.5.59-63.
[9] 畢慈芬,王富貴,趙光耀 .發展溝道濕地 改善基巖產沙區生態 [J].中國水土保持,2001.5:6-7.
[10] 李國英 .維持黃河健康生命 [M].鄭州 .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9.255.
[11]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7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水:治理與創新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6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