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小寧,李 蓉,梁 月,王 丹,吳 德,牛新年
(1.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開發管理中心,北京 100038;2.內蒙古準格爾旗水土保持局,內蒙 010300)
準格爾旗,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鄂爾多斯高原東端,蒙晉陜三省交界帶,總面積7692km2。水土流失面積占全旗總面積的92.5%,被國內外專家喻為“地球癌癥”的嚴重裸露砒砂巖區面積占全旗總面積的15.8%,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高達1.88萬t,平均每年向黃河輸送泥沙達1億t以上,約占黃河上中游地區年入黃河泥沙總量的十六分之一。曾經的準格爾大地千瘡百孔、入目凄涼,“沙多草木稀,地多產量低”,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準格爾變成典型的干旱缺水區,洪旱災害和土地沙化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準格爾又是一個創造奇跡、展示民族特色文化的搖籃。這里地域遼闊,資源富集。古老的黃河從北、東、南、三面把這片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灣”的地方攬在了懷中。這片蘊藏有無盡寶藏的土地,緊握西部大開發的脈搏,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準格爾人就自發地進行水土流失治理。但由于建國初期,既缺資金又無技術,盡管做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不是十分顯著。80年代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準格爾旗黨委、政府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擺上議事日程,依托資源優勢,圍繞重點項目,加大生態建設力度。率先在全旗范圍內推行了禁牧舍飼養畜,創造性地實施了“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礦區環境整治工程,高標準實施了小流域治理、砒砂巖沙棘減沙項目、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淤地壩建設等生態建設工程,同時,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準旗開展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黃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淤地壩試點工程”、“晉陜蒙砒砂巖區沙棘生態工程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等一大批生態建設工程。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基礎上,改善了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生態面貌發生了從嚴重惡化到整體良好的巨大變遷,綜合效益十分顯著,促進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為了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打造更加優美、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勾畫“城在林中、村在樹中、人在綠中”的美麗畫卷,把準格爾旗建設成為經濟發展、人民富裕、資源節約、生態環境優美、社會文明進步、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強旗,旗委、政府決定從2010年開始進一步加大全旗生態建設力度,強化領導、落實責任、完善制度、理順體制、科技引領、合理布局、加強監督,把生態建設與領導升遷掛鉤、與干部考評掛鉤、與群眾收入結合,把國家要“被子”(恢復植被)、群眾要“票子”(增加收入)和干部要政績有機結合,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書寫了一篇篇跨越發展的恢弘詩篇。
準格爾,蒙語,漢意為左翼。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鄂爾多斯市東部,晉陜蒙交界,有“雞鳴三省”之稱。總面積7692km2,戶籍人口30.79萬人。轄9個蘇木鄉鎮、4個街道、2個工業園區。是一個生態較為惡劣,資源較為富集的地區。地貌稱“七山二沙一分田”,全旗境內有礦藏近20種,探明含煤區2824km2,煤炭儲量544億t,遠景儲量1000億t;高嶺土、石灰石、鋁礬土、白云巖、石英砂和煤層氣等儲量也較可觀。軟質高嶺土探明儲量60多億t;石灰石儲量50億t;鋁礬土儲量1億t。現已建成并投入運營的坑口火電廠5座,裝機容量244.4萬kW。水電站1座,裝機108萬kW,在建水電站1座,裝機42萬kW。境內有大準鐵路、準東鐵路、呼準鐵路,109國道橫貫東西,呼準高速公路與呼包、榮烏高速公路連為一體,交通運輸十分便利。境內巨石林立、天水一色的黃河峽谷,充滿神奇色彩的千年古松“中國油松王”,蒙漢民族水乳交融的民間藝術奇葩“漫瀚調”等旅游文化資源讓國內外旅客流連忘返。
“十一五”以來,準格爾旗立足資源型地區實際,先后提出了“兩跨一進七個突破”、“翻一番、爭上游、進十強”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和“率先邁進基本現代化、建設美好幸福準格爾”的“十二五”宏偉戰略及“尊崇科學、和諧奮進、追求卓越”的精神品格,全力推進綠色、人文、創新的經濟強旗、生態大旗、文化名旗、民生富旗建設,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變。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671億元,5年翻了兩番多;財政收入146.5億元,年均增長38.4%;產業比例調整為1.1∶61.9∶37,綜合競爭力由2005年全國百強縣第89位躍升至全國百強第20位、西部百強第1位。成為改革開放30年內蒙古十個典型旗縣市區之一、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100縣第2位、中國最具區域帶動中小城市百強。
生態是民生之本,生態是文明之源,生態是經濟之基。多年來,準格爾旗始終把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在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生態保護和建設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高標準實施了皇甫川重點治理區川掌溝等84條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國家水保生態建設工程項目、治溝骨干工程項目、砒砂巖沙棘生態工程項目、砒砂巖沙棘中加水保科技示范合作項目、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水保項目、窟野河流域勃牛川水保生態項目、保護母親河項目、呼斯太河流域水保世行貨款項目、大溝流域水保世行貨款項目、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項目、烏蘭溝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生態修復項目,以及國家科委、黃河中游地區暖水川重點治理項目、水土保持監測項目、中科院科技攻關五個科技項目的試驗研究。2010年全旗又啟動了大規模的生態建設,項目實施涉及全旗9個蘇木鄉鎮,100多條小流域。率先出臺了 《準格爾旗生態自然恢復區農村人口轉移辦法 (試行)》,采取生態移民、自然與人工綠化相結合的方式恢復生態,以暖水為模式的整鄉生態自然恢復區達到552km2。
“十一五”期間,隨著國家生態重點工程和地方生態綠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全旗生態建設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旗財政累計投入生態建設資金15億元,全旗共完成生態重點工程建設448.5萬畝,綜合治理累計保存面積4286.27km2,新建各類淤地壩817座,沙棘造林175萬畝,水保治理完成7.41億元。項目區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現在的55%以上,全旗林草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10.5%提高到72%,增加降水有效利用量5193.66萬m3,流域內坡面工程減少水土流失634.93萬t,可有效攔蓄泥沙2.5億t,攔蓄效益達到70%以上,達到了既減少了入黃泥沙,又減輕了洪水災害的目的,生態環境大為改觀。同時,也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促進了當地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
2.1.1 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在國家、自治區、市和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由水利部投資,在準格爾開展了13條試點小流域治理工程,以戶包小流域形式全面推開。1982年,全國水土保持會議上將準格爾旗列入全國八片治理重點地區,1983年列入國家重點治理計劃。多年來,準格爾旗黨委、政府始終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全旗的重點工作來抓,全旗的水保科技工作者帶領廣大群眾,采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在準格爾旗的荒山禿嶺中,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山、水、田、林、路一體,小流域綜合治理成功的范例。位于北部的呼斯太河流域和大溝流域成功實施了水土保持世行貸款項目,實現了國際、國內管理體制的有機結合,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項目是整個黃土高原項目被譽為水土保持世界銀行貸款農業項目的“旗幟工程”。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皇甫川流域重點治理項目已順利完成了一、二期75條重點治理工程、窟野河勃牛川水保生態項目10個重點治理工程、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水土保持項目、黃河多沙粗沙區重點小流域暖水川重點治理工程、國家水土保持烏蘭溝重點治理工程、砒砂巖沙棘生態工程、世行貨款項目、保護母親河工程以及生態修復項目等工程項目均順利完成任務。大量卓有成效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為準格爾的生態與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準格爾的“生態骨干工程”和“三農問題”的“民心工程”。準格爾的山漸漸地綠了,水漸漸地清了,天漸漸地藍了,風沙漸漸地少了,環境漸漸地美了,大片大片的綠色,如同海潮一般漫過溝壑梁峁。這一片片、一叢叢濃濃的郁綠,展示著準格爾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的累累碩果,展現出經濟社會發展的勃勃生機,也引領著準格爾人正走上了富裕文明的康莊大道,“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觀又回到了現實之中。
2.1.2 水土保持壩系工程
多年來,準格爾旗通過淤地壩建設加強對黃河多沙粗沙區的洪水泥沙的控制,先后開展小流域壩系工程13條,總流域面積1057km2,計劃總投資2.5億元。
被譽為“黃河流域一枝花”、“黃土高原小江南”的川掌溝小流域,地處皇甫川流域北端。經過近20年的努力,這里先后建成治溝骨干工程27座,淤地壩系工程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防御體系。昔日荒涼的巖石溝如今已是一片蔥籠。在200多km2的山坡上,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還引來了眾多的野生動物,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逐漸形成。
位于皇甫川上游十里長川右岸的西黑岱小流域壩系工程,2003年被列為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項目后,在已有19座淤地壩的基礎上,又新增淤地壩18座,從而使總庫容達到624.35萬m3,新增壩地99.11hm2,初步形成了防洪、攔泥、蓄水、農業生產相結合的綜合利用格局,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淤地壩工程不僅有效控制了泥沙,而且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積,造就了大面積高產良田,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精準農業孕育而生。同時可以在配合以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等工程,在交通便利的地方發展水面養殖,為城市綠化提供水源,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2.1.3 沙棘減沙工程
在準格爾的水土保持治理當中,最讓人感到頭疼的,恐怕要數砒砂巖治理區了。砒砂巖,被稱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地球環境癌癥”,它上面寸草不生。在準格爾旗西部,就有嚴重砒砂巖裸露面積915km2,潛在砒砂巖面積5000多km2。過去這里年均向黃河輸沙1億t,而且80%以上為粒徑大于0.05mm的粗沙,是黃河下游“地上懸河”的罪魁禍首。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準格爾旗就致力于砒砂巖治理的研究。并與水利部沙棘開發管理中心合作,通過多年的比較試驗,逐步認識到沙棘是治理砒砂巖的首選樹種,非常適合在砒砂巖上生長。種植沙棘,是治理砒砂巖這一“地球癌癥”的最有效途徑。經過20多年的實施,準格爾旗共完成沙棘林175萬畝,年均實施面積近8萬畝,保存面積達到140萬畝,保存率達到80%,打造了109國道兩側溝道、酸刺溝、壕賴溝、忽沙圖溝等沙棘造林精品工程。
通過大面積種植沙棘,原來寸草不生的砒砂巖上長出沙棘灌叢,沙棘林中植物種類顯著增加。通過溝道實施沙棘“柔性壩”能夠將70%~80%粒徑大于0.05mm的泥沙有效攔截,改變溝道的輸水輸沙特性,結合壩下谷坊的攔截作用,可以基本上把泥沙攔截在支毛溝內,對于減輕粗沙對黃河中下游河道及干支流的危害有重要作用。沙棘“柔性壩”內的淤積層不僅能夠有效涵養水源、改變溝道的土鑲水分狀況、改變溝道生態環境,而且能夠提高壩地的土壤生產力,并促進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發展,達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溝”。
項目區每年通過采果、采葉和苗木培育可實現經濟效益6500萬元,項目區人均可增收1500元,沙棘,真正成為項目區農牧民增收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通過種植沙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可持續發展能力。沙棘有很強的固氮能力,能增強土壤肥力、準格爾旗項目區人工種植沙棘的地方,植被覆蓋率提高了30%~50%,徑流量減少22%~32%,土壤的氮、鉀含量都有明顯的提高,大量不毛之地披上綠裝,許多侵蝕劇烈的溝道、河川被沙棘固定,利用了自然資源,保護了生態環境,維護了生態安全。
2.1.4 封山禁牧、退耕還林
1999年準格爾旗人民政府發布全旗封山禁牧令,提出一系列具體措施,按照宜封則封、宜治則治的原則,使小流域綜合治理與大面積植被恢復和改善生態有機結合,把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戰略目標與群眾生存、生活、發展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統籌安排,同步考慮。封禁保護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退耕還林還草、水資源開發利用、畜種更新改良與飼養方式改革、生態移民等相結合,確保退耕還林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相繼開展以封山禁牧、退耕還林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目前全旗累計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面積1851.9km2。隨著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人們開始摒棄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精耕細作、配方飼養等科學生產經營習慣初步形成,提高了群眾對生態環境建設的認識。
近年來,準格爾旗依托煤炭資源優勢,建礦采煤、裝機發電、拓煤化產品,經濟步入高速發展軌道;道路、通訊、水電、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為了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打造更加優美、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勾畫“城在林中、村在樹中、人在綠中”的美麗畫卷,把準格爾旗建設成為經濟發展、人民富裕、資源節約、生態環境優美、社會文明進步、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經濟強旗,旗委政府特聘請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開發管理中心編制了 《內蒙古準格爾旗生態建設與產業配置規劃》。2010年,發動全旗人民群眾,對城鎮周邊、礦區、移民區、道路兩側、旅游景點等進行全面治理,投資11億元,完成生態建設面積87.39萬畝。2011年下達生態建設任務102萬畝,完成投資16億元。
2.2.1 城鎮區周邊生態建設
多年來,旗黨委、政府結合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根治大路煤化工基地、薛家灣鎮、沙圪堵鎮區周邊地區和其它鄉鎮周邊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結合退牧還草項目對治理區全面封禁,實施生態修復,確保治理效果。結合林業工程項目,在城區外圍2km2范圍內及部分地段和城市隔離區內全面進行高標準綠化和美化。計劃完成生態建設面積110萬畝,治理度達到60.3%。在中心城鎮建設中,特別突出了人文理念,把準格爾文化與現代綠化藝術有機結合,打造出獨具準格爾特色的綠色城市和綠色村鎮,宜樹栽樹、宜草植草、宜花種花,注重花草樹的搭配,注重落葉和常綠的結合,注重平面和立體效果的處理,注重生態功能和美化效果的有機統一,達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綠色城鎮。
2.2.2 旅游景區景點生態建設
準旗旅游資源較為豐富,自然類型多樣,有良好的生態景觀,民風民俗濃郁,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蒙漢雜居的文化交融與發展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文體形態;準格爾煤田、萬家寨和龍口水利樞紐工程是二十世紀頗為壯觀的工業文明景觀;獨具韻味的漫翰調更是蜚聲區內外;準格爾黃河峽谷、油松王、阿貴廟、準格爾召布爾陶亥王爺府均特色顯著。景區景點的綠化美化包括黃河峽谷、油松王、準格爾召廟和布爾陶亥王爺府等,規劃總面積54.78萬畝,完成16.04萬畝。
2.2.3 綠色生態通道建設
準格爾旗境內各級公路總里程約2500km,其中高速公路138km,三級以上公路1066km,其它道路1341km;國道220km,省道158km,縣道509km,鄉道187km。
為提供良好、安全的交通環境,展示城市新形象,2009年旗委政府提出打造綠色生態通道,旨在遮蔭、滯塵、吸收有害氣體,提升道路兩側空氣質量。生態通道建設包括旗內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通鄉公路、運煤專線等公路兩側3km范圍內的綠化、美化,重點是103省道(即呼準高速公路)和榮烏高速公路準旗段、109國道的綠化。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外圍綠化和近景觀道路綠化同步進行,沿線范圍內計劃完成生態建設面積57.33萬畝,打造綠色優美的通道環境。
綠化范圍分為三個層次:公路兩側50m,50~300m,300m以外。公路兩側50m范圍內,選用大苗高標準綠化,根據立地條件不同,采取行帶式、塊狀喬灌組合、特殊景觀等模式綠化;50~300m采用喬灌塊狀混交的模式,適宜地段栽植山杏林、山桃林,打造山杏山桃基地,達到景觀效果;300m以外,栽植2年生小油松、沙棘、沙柳、檸條等,體現出遠近景觀大小搭配,層次分明的格局。
2010年103高速和榮烏高速準旗段兩側共完成生態建設面積29.86萬畝,共完成投資42522.61萬元,綠色優美的通道環境初具規模,10年以后,道路兩側將是郁郁蔥蔥、琳瑯滿目,必然是一幅優美的畫卷。
2.2.4 移民區生態建設
針對生存條件差,生態比較脆弱的村莊,整鄉移民搬遷后,根據 《準格爾旗生態建設與產業配置規劃》,本著“轉移人口,恢復生態”的宗旨,按照“人退林進、壩系攔沙、灌草入川、樹木上山”的思路,從生態建設、生態旅游、生態養殖、移民新村建設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結合水保治理和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建設工程,積極引進企業參與,打造精品示范區,集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堅持溝坡兼治,喬灌草結合、生態林經濟林結合,統籌推進生態建設,打造精品示范區。規劃總面積82.59萬畝。已經完成生態修復和造林11.27萬畝。
2.2.5 礦區生態建設
準旗現有煤礦125座,其中露天煤礦42座,井采礦83座。滅火項目15座,防治責任范圍55.67萬畝,堅持“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實施“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工程,把企業利益和所在地生態建設掛鉤,由企業完成本礦區范圍內的生態環境治理任務。2010年全旗完成礦區生態建設任務13.91萬畝,通過“政府組織,企業出資,生態建設勞務公司實施,企地共同驗收”,形成了“地下黑色資源,地上綠色能源”同步開發、生態經濟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
30年來,準格爾的山川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旗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的10.5%提高到72%,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的綜合治理度由治理前的12.2%提高到79.8%,森林覆蓋率達到27.88%,土壤侵蝕量減少60%。
多年來,準格爾旗黨委、政府始終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全旗的重點工作來抓。緊緊圍繞生態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采用現代化的生產、經營模式,以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化發展,逐步構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體系;充分發揮區位、交通、環境、資源優勢,調動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益,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體現特色;合理利用優質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努力創建生態文明。通過與上級有關部門密切協作,積極申請項目,引進資金,協作攻關,帶領廣大群眾采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成功實施了大批綜合治理項目和實驗研究項目,促進了當地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大量卓有成效的小流域治理工程,為準格爾的生態與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生態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3.1.1 成立領導機構,一把手親自抓
為進一步加強全旗生態建設,旗委政府成立了“旗生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旗委書記任組長,政府旗長及四大班子有關領導任副組長,蘇木鄉鎮黨委書記及旗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并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旗水保局世行辦,與旗世行辦合署辦公,并掛“準格爾旗生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牌子。工作人員從旗林業局、水保局、農牧業局等單位抽調專業技術骨干。
生態辦的職責主要是組織相關部門完成全旗生態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和招投標工作并編制下達年度任務;監督檢查全旗生態建設進度和質量;對項目工程進行檢查驗收;按旗財政有關規定管好用好生態建設資金。為迅速掀起生態建設高潮,旗委召開了全旗生態建設動員會,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強化目標、狠抓落實。各級領導多次深入生態建設區檢查指導工作,提出工作思路,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依托淤地壩、砒砂巖沙棘生態建設、退耕還林工程等國家重點治理項目工程,全面推進全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
旗水土保持局緊緊圍繞“強化隊伍素質、提高全民意識、促進生態建設上臺階”的思路,創造性地提出并踐行新時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五個結合”(結合城鎮工業園區、結合公路鐵路建設、結合生態產業與生態移民、結合現代農牧業園區和結合礦區建設來抓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和“三個服務于” (水保工作服務于工業建設、“三農”工作和城鄉統籌)。
為了保證全旗生態建設的成效,各涉農部門和蘇木鄉鎮協調配合,集中技術和資金力量,確保完成規劃建設目標。旗林業局、水保局、農牧業局按照本部門的職能、職責,在旗生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組織協調下,為生態建設任務的完成提供了技術保障。
3.1.2 明確任務,責任到人
各鄉鎮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在“旗生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的指導下,負責本鄉鎮的生態建設。同時,各蘇木鄉鎮必須按照生態建設總體規劃,協調好生態建設用地問題,解決好土地糾紛矛盾,并積極配合各施工單位按進度保質保量完成工程建設任務,力保生態建設順利進行。
3.1.3 監督管理規范化,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準旗于1990年5月成立了水土保持監督站,進一步健全監督管理機構,提高監督管理人員素質,改進和規范執法工作,切實履行好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職能。
一是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準格爾旗水土保持監督站明確主攻方向和重點措施,細化任務,落實責任。對旗境內煤炭開采、公路鐵路建設、發電、煤化工類、化工、建材、加工制造、城市建設等200多個開發建設項目,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不僅加強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和審查工作,而且認真落實“三同時”制度,方案編報率100%,驗收率90%。推動了全旗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的全面落實。
二是完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法律制度,切實發揮法律對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的規范、引導和保障作用。在全面落實已有法律制度的同時,及時將實踐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轉化為政策措施,進一步規范水土保持執法環節、執法程序和執法行為,加快水土保持依法行政進程。從提高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著手,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明確水土保持方案審批作為生產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土地審批和立項審批核準等的前置條件,從源頭上把好水土流失防治關,使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為了使全旗的生態建設更加科學合理,2010年準格爾旗委托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開發管理中心編制了 《內蒙古準格爾旗生態建設與產業配置規劃》,《規劃》中涵蓋了生態建設工程的模式、措施和技術,也包括生態監測和產業配置等方面的內容。規劃共11年 (2010~2020年),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三個階段。規劃總投資414275.76萬元,總規劃面積525萬畝,其中營造林337萬畝;人工種草15萬畝;生態修復94萬畝;退牧還草79萬畝;補植更新、小老樹改造150萬畝。《規劃》是探索新時期開展大規模生態建設與發展區域經濟相結合的重要舉措,是實施綠色采煤、資源與環境統籌兼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的全面實施可以有效促進準旗這一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可持續發展,真正實現“地下黑色資源,地上綠色能源”同步開發、生態經濟相互促進的目標,再建一個可持續的地上綠色能源資源開發基地,以此來掀開準旗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又一光輝燦爛篇章。
3.3.1 建立資金融入機制,營造資金投入良好氛圍
為了保證生態建設的順利進行,旗黨委、政府一方面加大投入,另一方面積極爭取國家和上級部門的項目支持,同時也積極融入社會和個人的資金,加大生態建設的力度。
政府投入。旗財政每年用于生態建設的資金不低于當年財政總支出的5%,同時積極爭取上級專項資金、企業出資、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各有關部門將相關生態建設的各項資金集中捆綁使用,提高資金的利用率。
上級扶持。積極爭取國家財政資金和水利部重點工程資金扶持,到2020年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國家項目和地方政府總投入預計達41億元。用足用活國家制定的一系列建設生態的優惠政策,一切涉農資金向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傾斜。
金融支持。協調金融部門,對符合金融政策的項目提供貸款融資,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措建設資金,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保證建設投入。
社會投入。堅持國家、集體、個人共同投入,積極推進林權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一系列促進生態建設的優惠政策,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3.3.2 明確生態建設目標,落實部門資金投入數量
“十一五”期間國家和地方累計已經投入生態建設資金達20.58億元,其中,水土保持項目投資2.9億元,林業項目投資3.656億元,農業局退牧還草2800萬元,旗政府累計配套投入生態建設與保護資金近15億元。
為了保證生態建設的質量,旗政府嚴格計劃管理、工程管理和資金管理,出臺了一系列管理辦法、規章制度。
計劃管理。根據每年下達的生態建設任務,各實施單位要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嚴格按照設計進行施工。每年按照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編報項目投資明細,按程序上報。
工程管理。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辦事,在搞好規劃設計基礎之上,堅持按設計組織施工,按工程進度安排建設資金,按工程監理考核工程質量,建立起規劃、施工、檢查、驗收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為全面掌握本年度綠化工程的數量和質量,制定了 《準格爾旗生態建設項目實施管理辦法》和 《準格爾旗生態建設項目實施細則》。完善了 《實施水保工程建設項目施工招標投標管理規定辦法》、《水保工程建設監理實施細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制定了 《黃土高原地區水土保持淤地壩工程準格爾旗項目區管理實施辦法》等有關質量管理規章制度。對能實行招投標的建設項目實行招投標管理,確保各項工程建設質量。
資金管理。嚴格執行“工程建設資金管理辦法”,在執行中實行“監理”和“報賬”制度。建立健全項目資金使用和財務管理制度,做到專款專用。項目建設的一切開支必須符合相關的財務會計制度。項目建設同時接受上級業務部門和地方財政、審計等部門的檢查和監督。
3.5.1 政府主導、企業拉動和群眾參與相結合
準旗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和當地經濟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再加上政府的扶持及宣傳,大大地提高了當地企業和群眾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實現了“政府+企業+群眾”的生態建設模式。“政府”負責項目的全面管理,確保運行機制的順利通暢。“企業”發揮產業拉動作用,保證原料有銷路。旗內龍頭企業,每年從農民手中收購原料,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植與管護的積極性,使得項目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有力地保證了項目的建設成果。“農戶”既是種植管護的勞動力,也是項目實施的主要受益者。農戶通過參與生態建設工程,首先得到來自國家的工程補助款;同時,通過采收原料向企業出售,再次獲得收益。在這一機制中,真正讓農民得到了實惠,體現了政府“執政為民”的理念。
3.5.2 全面規劃、綜合治理與局部開發相結合
由于準旗是我國主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開發建設中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甚至破壞,且極易導致該區脆弱生態系統的逆向演變與惡性循環。單純的先破壞、后治理模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開發建設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準旗旗委、政府開創性地確立了以全面治理解決局部開發的模式,將生態建設定位于影響全旗范圍,通過科學規劃與布局,以封鎖、控制建設區外圍的大面積風沙與砒砂巖地區水土流失為主,使當地生態系統與環境功能整體得以恢復與健全,從而解決開發建設對環境的影響,達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的目標。
3.5.3 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相結合
旗政府與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水科院、水利部沙棘開發管理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技術依托和協作關系,并聘請專家教授組成專家科技咨詢小組,對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引進等各個環節開展技術咨詢和技術指導,及時解決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技術難題。積極引進推廣水土保持科研新成果、沙棘等植物新品種和先進實用的技術,始終保持各項工程建設技術的先進性,不斷提高生態建設的科技含量。
3.5.4 合理配置、加強管理與驗收兌現相結合
多年來通過不斷試驗,發現了沙棘為砒砂巖溝谷最為適應的灌木樹種,得出提高砒砂巖地區沙棘造林成活模式,找到了解決裸露巖面瀉溜的原因,研發出了關鍵工具和技術措施,為治理砒砂巖溝谷嚴重的水土流失探明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三分造林七分管護”,林木管護重于栽植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果得以長期鞏固的保證。準旗為了加強管護,每年投入大量林木管護經費及勞動力。為了提高員工愛林護林意識,每年進行大規模的義務植樹;為了讓地方居民共同參與林木撫育與管護,將林木收益的絕大部分給了地方村社居民,林木保存率因之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上。
林木栽植后由施工單位撫育保活3年,滿3年后成活率達到要求方可結算,并按實際成活數量進行結算,成活1株,結算1株。這一制度確保了林木成活率。林木平均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補植成活率均在97%以上,高出部頒標準5%~12%。
一曲生態戀歌已在丘陵荒漠中唱響,濃濃綠色的田野山間肆意流淌。綠了山川,綠了心情。從昨天到今天,準格爾水保人用實際行動履行了他們建設家園、綠化山川的承諾。汗水、淚水,甚至是血水,準格爾人付出的努力換來大地一片綠裝,花香遍野。綠,終于在準格爾山川的荒山漠野延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