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開華(成都軍區總醫院藥劑科,成都市610083)
精益管理的概念始創于豐田公司(Toyota)大野耐一(Taiichi Ohno)實行的即時生產(Just-in-time,簡稱JIT)概念,其核心是在企業的生產環節及其他運營活動中徹底消滅浪費現象。精益管理要求企業的各項活動都必須運用“精益思維”(Lean thinking)。“精益思維”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資源投入,包括人力、設備、資金、材料、時間和空間,創造出盡可能多的價值,為顧客提供新產品和及時的服務[1]。
我院藥品供應由十幾家醫藥公司承擔,由于地理位置離城區較遠,藥庫距離門診和住院藥房也較遠,長期以來藥庫管理者奉行“多儲存藥品可減少斷藥風險”的理念,因而藥品占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巨大的倉儲面積。盡管如此,斷藥仍不能完全避免,而滯銷、過期等不良事件屢屢發生,嚴重影響了藥劑科與臨床科室、藥劑科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關系,院領導對此也頗有微詞。鑒于此,筆者等應用先進的精益管理思維,對我院藥品庫房的各項流程進行了重新梳理,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各項改善活動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現就我院藥品庫房實施精益管理的一些做法與體會同大家分享。
首先藥房與藥庫二者未能進行統一的管理,二者在查倉、計劃、驗收和上架等工序上存在重復勞動的現象,特別是在制訂藥品采購計劃方面,二者均以自己不同的經驗出發,不能很好地銜接,使藥品存在庫存積壓和斷藥的風險。藥庫的劃分及藥庫藥品的布局也存在較大問題。藥庫的劃分過于單一,只有冷庫、陰涼庫以及普通庫的區分。
庫存管理系統中也有較多值得改進的地方。藥品信息錄入時,庫存量的錄入無法即時保存;供應商管理無動態量化考核體系,采購計劃中“供應商”以及供應商考核表要填的東西太多,費時較多;出入庫時,系統無法提供藥品的批號和有效期等有效信息,當某些藥品過期時,系統不能自動提示或報警。
針對我院藥庫所存在的上述問題,我們進行了如下的整改:
首先,采用精益供應鏈管理模式的采購策略——JIT采購策略[2,3],以優化采購核心流程、提高流程效率、降低流程成本。采用JIT采購策略的同時,通過完善采購的內、外部控制制度和信息系統,利用患者的用藥量將藥庫上、下限計劃與藥房計劃聯系起來,使藥庫管理的相關人員根據藥品實際動態需求來制訂采購計劃,從而縮短采購周期、提高庫存周轉率、消除浪費。
其次,藥庫管理按照ABC管理法[4]或其他科學分類法管理,通過20/80法則[5]來有效降低庫存。A類藥品直接由供應商送到門診和住院藥房,減少藥品中心庫房的庫存,從而達到降低庫存、提高周轉率的目的。同時,根據藥品的用藥頻率及藥品種類對藥庫以及藥品進行合理的布局區分,通過合理的布局,增加藥品的可視化程度,減少藥師的走動距離,降低錯誤配藥的風險,提高效率,減少配藥過程中不必要的浪費。
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來源直接關系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加強藥庫管理的同時,也應加強藥品供應商的管理,完善供應商考評體系。我們使用可視化工具量化供應商的產品和服務,并保存存檔和記錄,在此基礎上對反映供應商服務能力和水平的5個要素建立了供應商評分標準(通過群策群力法),詳見圖1。
為進一步提升藥庫信息化管理水平,我院準備引進國藥集團的藥品供應鏈系統,利用先進的庫存管理軟件,實現全部藥品動態需求分析。該系統不僅可根據患者用藥量即時反饋調整上、下限,從藥品使用終端(門診和住院藥房等)自動生成采購計劃,同時還包含藥品采購預警單、滯銷單、退藥單等功能,從而達到普通常用藥品中心庫房零庫存的理想狀態[6,7]。我院未來藥品供應鏈系統設想見圖2。

圖1 供應商評分標準Fig 1Criterion for supplier evaluation

圖2 我院未來藥品供應鏈系統設想Fig 2The conceivation of the future pharmacueticals supply chain in our hospital
(1)藥庫內部實現價值流連續流動,提高藥品發放準確率,不同崗位工作同步并行,消除怠工、等待現象。充分利用車輛空間,減少送藥頻次,降低勞動強度的同時提高藥品供應的及時性。(2)物流與信息流同步,按批號發藥。以往手工錄入發票平均每張時間為52 s,而在應用發票數據信息采集系統后平均每張發票錄入時間縮短為21 s,提高工作效率59.62%,同時降低了錯誤率,提升了工作質量。(3)實現流程優化,消除搬運浪費和庫存浪費,在保證較低藥品安全庫存前提下,施行藥品拉動式采購。以2010年12月為例,納入物流信息系統藥品日均庫存周轉率為13.96%,同期未納入物流信息系統藥品日均庫存周轉率為5.55%。(4)節省人力,讓藥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臨床專業服務,以提升藥學服務水平。
“精益思維”的核心就是提高效率、減少浪費。通過對我院藥品庫房流程的精益管理,明確了促進庫房向高效低耗發展的主要方向,希望經過流程再造,克服認識誤區,引入科學的藥品供應評價體系和指標,量化供應商的能力,建立完善的供應商考評體系,進而利用最先進的藥品供應鏈系統建立醫院的藥品采購供應平臺,除急救、“毒麻”、應急等品種之外的大多數藥品實行直接配送到使用終端(門診和住院藥房),從而減少斷藥等不良事件的發生,大幅提高藥品周轉率,接近實現庫房零庫存的理想狀態。
每家醫院情況不一樣,完善流程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不管怎樣,利用先進的供應鏈平臺改進醫院藥品采購流程是近年通行的方法。由于大多數“三甲”醫院供應商較多,供應商的信息化建設、供應能力尤其重要,完善供應商考評體系,實行優勝劣汰對流程的優化非常關鍵。筆者認為醫院主要供應商5~8家已足夠,同時醫院要不斷投入自身藥庫和藥房的信息化建設。只有醫院和藥品供應商之間建立先進的信息交流平臺,才能實現藥品、票據、信息同時送到藥劑科門診和住院藥房,達到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快速和同步流動,從而符合精益管理的精神:提高效率,減少浪費。
[1]杰弗里·萊克著.李芳齡譯.豐田汽車案例——精益制造的14項管理原則[M].第1版.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4:5-7.
[2]顧蘇俊,單文治,陳宜鴻.現代物流技術在醫院藥品管理中的運用[J].中國藥業,2007,16(14):55.
[3]沈烽,張健,楊傳敏,等.我院藥庫物流信息化管理實踐及體會[J].中國藥房,2009,20(31):2429.
[5]蒲海成.論20/80法則在管理價值評估中的適應性[J].科學管理研究,2003,21(2):79.
[6]黃麗華.醫院藥庫實施零庫存的探討[J].中國藥房,2005,16(16):1224.
[7]黎穎怡,何艷玲.醫院信息系統在藥庫管理中的應用[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0,26(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