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歌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9.8%的年均增長速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均衡問題也隨之產生。盡管我國實施了 “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但區域經濟非均衡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矛盾仍較為突出,中、西部地區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 “短板”。研究發現,我國經濟能夠實現高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巨大的戰略空間相繼釋放出巨大的經濟能量,而這一系列縱深戰略的背后則是三駕馬車中的 “投資”在起著主要的推動作用。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世界金融危機之后,我國經濟增長之所以能夠實現 “保八”目標,這主要得益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由此可見,固定資產投資在區域經濟增長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近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區域差異性問題逐漸成為學術界討論的重點。因此,分區域討論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差異性,對提高中、西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縮小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1.研究模型
本文以1978-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 (GDP)作為因變量①本文選擇1978-2008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主要是基于兩點考慮:一是我國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剛剛起步,因此以1978年為研究的起始點具備研究的可行性與必要性;二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了較大沖擊,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在比較高的水平上實現了恢復性發展,因此剔除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和國內生產總值后的研究結果會更具有說服力。,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I)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以實證檢驗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區域差異性。該模型如下式所示:


其中,i(i=1,2,3)分別表示東、中、西部地區,GDPi表示i區域的國內生產總值,Ci表示常數項,αi表示待估參數,Ii為i區域的固定資產投資額。
2.數據分析
從固定資產投資的區域差異性來看,由于地理優勢及改革開放初期的政策傾斜,我國東部地區比中西部地區吸引了更多的投資。由表1可見,固定資產投資存在明顯的區域非均衡性。自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吸引的投資一直都在50%以上 (除2009年以外),而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比重始終徘徊在30%以下。從近幾年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東部地區受土地、勞動力等要素供應趨緊和商務成本等上升的制約,其投資增長逐漸進入相對平穩期。

表1 我國三大區域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情況 (1978-2009)單位:%
2006-2009年間,東部地區吸引固定資產投資基本在50%左右且呈下降的趨勢,而中、西部地區在土地、資源和投資成本上占有比較優勢,吸引投資的能力增強。其中,2009年中、西部地區吸引投資分別占全國的24.48%和26.21%(二者共計50.69%),中、西部投資總額超過了東部地區的投資總額,中、西部地區在吸引投資方面發展速度較快,投資的區域差距在逐漸縮小。
從經濟增長的區域差異性來看,按照威廉姆遜的倒 “U”型理論,在工業化初期,區域經濟差距較小,隨著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差異有逐漸擴大的趨勢,這與我國在1993年之前的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特征是相似的。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開始由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轉變,1988-1993年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有所擴大,但1993年以后又呈逐漸縮小趨勢。因此,考慮到本文的研究目的,我們對固定資產投資進行加權,利用基尼系數就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進行測算,探討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性特征。研究模型如下式所示:

其中,xi是按各省固定資產投資額拉動的GDP值占總比值的份額由低到高的順序排列的,n為地區數量。由于基尼系數具有不可按地區進行分解的特點 (崔啟源,1994),本文就固定資產投資額在區域內按低到高排列進行分解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G為總的基尼系數,Gk為區域基尼系數,Sk代表K地區固定資產投資額拉動的GDP值。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含37種脂肪酸甲酯的混合對照品試劑盒(美國Sigma公司,其具體組成見表1);1%水楊酸甲酯溶液[內標,梯希愛(上海)化成工業發展有限公司,批號:119-36-8];正己烷、硫酸、甲醇等試劑均為分析純,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實驗用水為超純水。

表2 我國區域經濟增長差異的基尼系數值
從表2可以看出,1988-2008年我國基尼系數總體呈上升趨勢,這說明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一直存在擴大趨勢。從固定資產投資對總基尼系數的貢獻率來看,東部地區要遠高于中、西部地區,這不僅表明東部地區吸引了較多的固定資產投資,更重要的是東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較高。由此可見,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存在區域差異性,但仍需進一步的實證研究予以驗證。
經典的線性回歸模型通常假定序列是平穩的,但經濟領域的時間序列數據往往表現出非平穩性的特征,若直接利用非平穩性的時間序列變量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可能會引起虛假回歸 (即 “偽回歸”現象)。因此,在進行時間序列數據的回歸檢驗之前,必須對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
1.單位根的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ADF單位根檢驗 (Augment Dickey Fuller)對我國三大區域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以確定變量的平穩性。采用AIC準則進行確定,顯著性水平為5%,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三大區域的固定資產投資與GDP時間序列均是非平穩性的序列,因此不能直接進行回歸分析,需進行差分方程的檢驗。首先對上述序列進行一階差分,結果表明ADF臨界值均大于5%水平下的臨界值,表明上述序列的一階段差分序列仍不是平穩性的序列。二次差分的結果表明,序列二階差分序列的ADF檢驗值均小于5%水平下的臨界值 (即原數列是二階單整),滿足協整檢驗的基本條件。

表3 單位根平穩性檢驗結果
2.協整分析。若兩個非平穩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則變量的非均衡誤差是平穩的。因此,協整檢驗的關鍵在于對離差的平穩性檢驗。如果離差平穩,則變量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反之則不存在。協整檢驗通常有兩種方法,即E-G兩步法和Johansen檢驗。其中,E-G兩步法通常用于檢驗兩變量間的協整關系,而對多變量間的協整關系檢驗則通常采用Johansen檢驗。因此,本文采用E-G兩步法進行檢驗,首先用OLS對同屬I(2)過程的相關經濟變量進行線性回歸,然后檢驗殘差序列的平穩性。
(1)協整估計。二階差分后的方程的協整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
根據表4的回歸結果,我們得到各區域的回歸方程:
東部地區:LnGDP1=3.1047+0.7514LnI1
中部地區:LnGDP2=1.935+1.0852LnI2

表4 我國三大區域的協整回歸結果
西部地區:LnGDP3=3.6527+0.6218LnI3
回歸結果顯示,各參數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即概率P值均為0。三大區域的F值均通過5%的顯著性水平,表明方程的擬合度較好。從整體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對區域經濟增長均具有正向效應,但影響程度卻存在區域差異性。就全國而言,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每增加1%,將拉動經濟總量增加0.74%①利用Eviews5.0軟件計算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得到估計方程為LnGDP=3.3068+0.7412LnI,即彈性系數為0.74,表明固定資產投資每提高1%,將帶動GDP提高0.7412個百分點。。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彈性系數均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尤其是中部地區,其投資每增加1%,將帶動GDP增加1.09%,可見中部地區在實施 “中部崛起”戰略之后,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較高,中部地區經濟增長的 “追趕效應”顯著,“彎道超車”效應得到進一步體現②“彎道超車”本是賽車運動中的常見術語,意思是利用彎道超越對方,這一用語已被賦予新的內涵,且被廣泛用于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皬澋莱嚒弊畛踉诤鲜”惶岢鰜怼=鹑谖C之后,全球經濟進入了“彎道”時期,中部地區多為發展中省份,面臨著來自國內、國外的極大挑戰。在經濟復蘇的關鍵時期,中部地區加大了固定資產投資的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基礎產業與基礎工作的落實與發展,高投資帶來了較高的投資需求,極大帶動了經濟的跳躍性發展。。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中部地區的湖北省的快速發展。在過去5年里,湖北省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3.2萬億元,比新中國成立以來前56年的投資總額還要多1.2萬億元,201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更是超過萬億元,并創造出高達14.8%的經濟增速。而東部地區由于土地、勞動力、商務成本提高的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比不如中部地區、但略高于西部地區。

表5 殘差序列E的ADF檢驗結果
(2)殘差序列穩定性檢驗。檢驗殘差序列E是否平穩,也即對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由表5可見,殘差序列E的ADF檢驗值均小于1%、5%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因此殘差序列E為平穩序列,進而得到三大區域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時間序列間存在顯著的長期均衡協整關系,且原序列變量是二階單整。這也進一步表明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存在正的影響效應,且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性特征顯著。
(3)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由于時間序列經常出現 “偽相關”問題,即兩個毫無聯系的時間序列卻存在著較大的相關系數。因此,有必要就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區域差異性進行因果關系檢驗,而因果關系檢驗的關鍵在于滯后期的選擇。本文通過采用AIC信息準則確定三大區域固定資產投資的最佳滯后期分別為5、7和4(如表6所示)。

表6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對東、西部地區的檢驗結果表明,I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被接受了,而GDP不是引起I變化的格蘭杰原因被拒絕了,這也表明了在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不能太注重投資數量的增加,而是要注重固定資產投資效率的提高。中部地區則不同,檢驗結果表明,I不是引起GDP變化的格蘭杰原因被拒絕了,而GDP不是引起I變化的格蘭杰原因被接受了,這說明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原因,而經濟增長不是固定資產投資的原因;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最大,但經濟增長的自身卻無法帶動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因此亟需國家政策的引導,以拉動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這進一步驗證了協整估計結果的正確性。
本文就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性進行了實證研究,我們得出以下的幾個結論:
1.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的區域差異性顯著,但差距均呈縮小趨勢,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性顯著。研究結果表明,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要強于東、西部地區,其彈性系數為1.09%,分別高于東、西部地區0.34和0.47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的彈性系數略高于西部地區。這表明中西部地區經濟的“追趕效應”顯著,“彎道超車”效應、西部大開發的投資拉動效應正在逐漸增強。
3.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是引起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而東、西部地區的格蘭杰原因則不顯著。因此,東、西部地區的當務之急是提高投資效率,而不是一味的追加投資規模,而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
目前,如何協調區域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協調發展,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固定資產的投資效率將成為今后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各地區要抓住 “十二五”發展的戰略機遇,重新認識和定位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努力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提高固定資產的投資效率,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升我國的綜合經濟實力。
[1]高天成,楊俊.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J].工業技術經濟,2009,(1):50-52.
[2]李紅松.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地區差異比較[J].生產力研究,2004,(5):104-105.
[3]龍霞.中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27-32.
[4]劉朝明,張創才.投資率與經濟增長率的比例及其控制[J].經濟學動態,1997,(4):19-21.
[5]劉金全,于惠春.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增長之間影響關系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01,(1):26-29.
[6]雷輝.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實證分析[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2):50-53.
[7]彭支偉,陳柳欽.轉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地區差異與收斂性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06,(3):36-44.
[8]張華嘉,黃怡勝.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對1978-1997年中國經濟的實證分析 [J].世界經濟文匯,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