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莎莎 黎志勇 陳 杰
(新疆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表1 2003—2009年新疆國有及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部分經濟指標
1.推動經濟快速發展。2003年,新疆國有及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共計439家,占全區企業總數的34.77%;全行業總產值178.43億元,占規模以上輕工業的94.0%;全行業銷售產值170.7億元,占規模以上輕工業的94.1%;全行業出口產品交貨值24.7億元,占規模以上輕工業的98.8%;全行業產品營業利潤173.1億元,利潤總額1.35億元。2009年,新疆國有及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就達到648家,較2003年增長了47.6%,實現工業總產值453.3億元,銷售產值達419.6億元,其中出口交貨值30.45億元;實現凈利潤24.2億元,年凈利潤增長率高達61.88%。可見,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拉動全區經濟快速增長起到重要作用。
2.直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目前,比較普遍的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的建設模式是“基地+龍頭企業+農戶”,在這種模式下,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與農戶簽訂購銷合同的形式建立生產基地,企業為生產基地提供市場價格和品種等信息,引導基地生產符合企業與市場需要的農產品。在“訂單型”農業為企業提供穩定優質的農產品同時,農民通過“訂單”,產品有了銷路,克服了農產品儲藏、保鮮期的瓶頸限制,價格有了基本保障,從而農民的收入得到直接提高。此外,正在逐步完善的農產品協會組織通過提供銷售信息、銷售渠道幫助或者參與基地農產品的銷售,對利潤進行二次或三次利潤分配,使農民收益更加穩定。
3.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途徑。從表1可以看出,2003—2009年新疆國有及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吸納的年平均就業人數穩定在11萬的水平,這部分人僅僅是參與到農產品出口加工整個鏈條中的一小部分。隨著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的增加,必然帶動原料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這就更加拉動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途徑。另外,初級農產品要通過包括保鮮、儲藏、加工、包裝等在內的加工處理,配套服務需求的擴大也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拓寬了就業途徑。
1.長期以來,新疆使用外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國家十分重視新疆的發展,制定了關于鼓勵和扶持新疆地區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為新疆地區做好招商引資工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環境。新疆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的建設以及其所帶動的農產品出口加工貿易的發展,將更加有助于吸引外商投資,彌補新疆農業發展資金不足的現實問題不僅可以提高新疆對外開放水平,促進農業的加快發展。
2.建設出口加工基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首先要完善水、電、交通、檢驗檢疫、商服、通訊、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綠化、消防、防洪等配套設施,以更好地拉動當地的投資;倉儲物流業、冷藏保鮮業、金融保險業也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由基地建設帶來的出口加工貿易的連帶效應主要有:通過大力發展加工貿易農產品的上游產業,提高本地農產品產業的科技含量,加速本地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帶動當地農產品的出口,增強本地農產品產業的配套能力。通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貿易的下游產業,可以促進本地企業參與國際、國內分工,提高本地企業的出口加工能力。
1.可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行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因其產業特性,較容易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統一的可持續發展。建立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能夠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資源,發揮加工企業的優勢,將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改變傳統的農產品生產—初加工—銷售的簡單市場模式,升級為農產品生產—初加工—深加工—銷售的商業化模式,這樣可以更大程度地挖掘農產品的價值。同時農產品相對其他產業,在加工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影響小。綜合起來,通過建立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帶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可以達到生態農業所追求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最大化。
2.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外貿效益。從當前國際農產品貿易的特點來看,經過深加工、具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更大。而與新疆農產品具有濃厚的地域特點、品質優良、在市場上具有較高的聲譽相比,當前新疆農產品加工水平較低,附加值低,絕大多數還處于原料和初級加工階段,遠遠達不到國際農產品的深加工水平,這樣的低附加值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明顯不強,給新疆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極其有限。同時應看到農產品加工企業能憑借自己的經濟實力強、規模大、信息靈、產品優、銷售體系健全等方面的優勢,了解國內外的市場需求信息,引導生產基地和農戶調整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多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可以開拓、擴大和占領國內外更大的市場。因此大力發展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帶動一大批企業進入農產品深加工行業,極大地提升新疆農產品加工轉化水平,促進農產品深加工增值,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經濟收益,大幅度地提升新疆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本文以新疆的農產品出口額與GDP作為樣本,對農產品出口對新疆GDP的拉動進行實證分析。
以SPSS17.0為分析工具,以1995—2009年的新疆國內生產總值和農產品出口額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樣本容量為15,其中lnGDP為被解釋變量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自然對數,lnCK為解釋變量,是農產品出口額的自然對數,u為誤差項。
本文用以下模型進行擬合:lnGDP=a+blnCK+u
以自然對數作為變量的原因在于,本文旨在研究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是否具有相關關系,以及當解釋變量發生變化時,被解釋變量會相應地如何發生變化。采用自然對數形式可以直接以彈性的形式反映出兩者的關系。另外用圖形進行擬合的時候,對數形式的函數也是眾多的曲線中擬合得比較好的一個函數形式。
根據散點圖顯示新疆GDP總值的自然對數與新疆農產品出口額的自然對數存在明顯的線性關系。

圖1 新疆GDP的自然對數與農產品出口額的自然對數的散點圖

表2 模型分析

表3 相關系數
(4)寶石及其制成品
2008年出口寶石及其制成品金額為1.88億美元。
(5)機械設備
2006、2007遠東及后貝加爾地區機械設備出口額為2.82億美元、3.37億美元。2008年、2009年機械設備出口額為2.32億美元、5.37億美元。

表8 2006—2009年遠東及后貝加爾對外貿易地理分布 單位:%
從表8中可以看出,2006—2008年遠東及后貝加爾地區的對外貿易主要是與亞太國家進行,其中2006年占80%以上,2007年占78%。2008年遠東及后貝加爾地區對外貿易地理分布上沒有本質上的變化。與日本貿易額比2007年增長2%,占遠東及后貝加爾地區對外貿易額的28%。2009年中國占遠東及后貝加爾地區對外貿易額達到28%,超過日本躍居第一位。
從表9可以看出遠東及后貝加爾各行政區的對外貿易額相差很大,地區發展不均衡。薩哈林州貿易額占貿易總額40%的比重,而阿穆爾州、布里亞特共和國一些年份僅占貿易總額2%的比重,還有個別地區甚至更少。

表9 2006—2009年遠東及后貝加爾各行政區對外貿易額構成 單位:%
2006—2009年遠東及后貝加爾地區進口的主要商品有機床設備、糧食商品、金屬及金屬制品,而出口的主要商品為石油及石油產品、木材及其制成品、魚類及其海洋制品。
從遠東及后貝加爾地區的對外貿易的地理分布及對外貿易構成數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是遠東及后貝加爾地區持久而重要的合作伙伴。在遠東及后貝加爾地區,中國同哈巴羅夫斯克、濱海邊疆區的合作相對來說比較密切,今后一段時間還要適時機地拓寬合作的區域。
在中國對遠東及后貝加爾地區的主要出口商品構成中,主要為紡織及其制品,鞋類等輕紡工業。應加強我國在機床設備、載重車、推土機、挖掘機、糧食商品、農業原料及化工產品向俄方出口的能力,進一步拓寬雙方的合作領域。
[1]于國政.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對外開放[J].東北亞論壇,1992(3).
[2]李向平.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