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其林
論音樂舞蹈史詩《復新之路》的審美特征
□湯其林
新中國至今誕生了三部音樂舞蹈史詩,分別是《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復興之路》。《復興之路》于2009年國慶期間公演,至今已演出100余場。它由序曲和“山河祭”、“熱血賦”、“創業圖”、“大潮曲”、“中華頌”5個篇章構成,深情再現了中華民族自1840年至2009年169年的革命、創業、奮斗艱難復興之路。它以嶄新的視角和藝術表現手段,呈現出廣場藝術和舞臺藝術相結合特點,實現舞美、朗誦、音樂、舞蹈等的高度融合,其審美特征可概括為美輪美奐的舞美、波瀾壯闊的音樂、深邃情感的朗誦、磅礴大氣的舞蹈,從而形成的一種氣勢磅礴、視野廣闊的美學風范。
《復興之路》璀璨的舞臺畫面,如同一道道流動的風景線,讓觀眾在欣賞的同時得到獨特的審美享受。《復興之路》在繼承中國傳統舞臺藝術的基礎上,改變了舞臺藝術的經典樣式,結合了廣場藝術與舞臺藝術的表演形式。其舞美主體樣式,是超越常態的全景化的舞臺設計,“舞臺前區地面,71級階梯將舞臺的中央空間圍成了一個圓形空間,舞臺兩側向觀眾廳側壁延伸出環形平臺,直達觀眾席,舞臺中心區域是一個從后區向前區傾斜的巨大梯形斜面,一個斜面圓形轉臺隱身其間”,轉動起來流動著參差之美。“又在轉臺背景上設置了碩大的LED投影屏幕,影像空間交替變化,配合立體化的舞美結構,虛實結合,與歌舞表演相呼應,創造了多姿多彩的環境氛圍,大大豐滿了這臺音樂舞蹈史詩的情感意蘊”。
在《復興之路》中朗誦以詩化的表達與詩性的語言敘述,在整個演出中承擔著起承轉合與畫龍點睛的雙重作用,而且賦予整個演出獨特而又豐富的審美意蘊。朗誦從主題立意到文詞表達,從基調把握到音聲傳達,尤其精彩。其中的配樂詩朗誦《沉思與抉擇》的構思極為巧妙,閃耀著創作者的智慧與朗誦者的功力。這首詩采用隱喻和象征的手法,在沒有出現“文革”字眼的情況下,通過瞿弦和、丁建華、徐濤、溫玉娟四位朗誦者深情、明晰、直接、具體的語言,委婉、含蓄地傳達出“文革”話題,破解了藝術創作中歷史呈現的難點與困頓,朗誦者基調的把握準確到位,節奏的處理張弛有致,聲韻的傳達剛柔相濟,語言的表現聲情并茂,每個字音猶如鋼琴的琴鍵,掠過每位觀眾的聽覺神經,撞擊著觀眾的心靈。
《復興之路》以呂其明的交響樂《紅旗頌》作為貫穿整部史詩的主線,通過作曲家們的變化與發展,奠定了整部史詩音樂波瀾壯闊的藝術品位,在此基礎上以合唱為主體、獨唱齊唱及其他音樂形式穿插其間構成多種音樂形式的布局。新創作的合唱曲多達七八首,如《我的家園》、《永世不忘》、《遙望我的藍色星球》、《走向復興》等,充分抒發了對祖國的盛情贊美,表達了對祖國完整統一的熱切期盼,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集體復興的意志。史詩還創作了若干首獨唱作品如《曙色》、《呼喚》等,由毛阿敏演唱的《呼喚》如泣如訴,在寧靜的鋼琴伴奏下,流淌出空靈的歌聲,隨后,在凄美的小提琴、低沉的弦樂傾訴中,舞臺中央出現由戰士搭起的人梯,托舉著猶如紅色火苗般的生命,向著希望的前方不斷延伸,“藉此對中國情愫和中國精神進行細膩傳神的音樂抒詠”。
《復興之路》的舞蹈,則幾乎統領了史詩表演的全部視覺呈現。《復興之路》5個章節、33個節目中,成為節目單體的舞蹈26個。它是將音樂充分視覺化的關鍵,是對歷史節點上民族集體情感的經典表情的高度概括和有力呈現。《曙色》中將近650個戰士聚集而成的那道人堤,他們一齊俯身、一齊昂頭、一齊攥緊拳頭、一齊高舉手臂的舞蹈姿勢和形體動作飽含著那個歷史時期的民族意向。第五章《中華頌》中6個有代表性的精美絕倫的少數民族舞蹈,是人民發自內心對生活的歌詠與禮贊。
總之,如果說《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是過去時代的紅色經典的話,《復興之路》就是當今時代的紅色經典,它將成為激勵我們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精神食糧。
[1]趙桂珍.以歷史昭示未來用藝術震撼心靈——漫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0.3
[2]居其宏.以恢弘舞臺史詩塑造國家形象——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觀后[J].藝術百家,2010.1
[3]蔡體良.歷史的畫卷時代的頌歌——評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舞臺美術創作[J].福建藝術,2009.6
[4]毛時安.激揚文字: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評論集[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1
[5]李澤青.多媒體數字燈、LED顯示屏在《復興之路》中的應用[J].演藝設備與科技,2009.6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