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艷普
中國電影發展現狀分析
□ 譚艷普
近年來中國電影票房數字不斷被刷新,票房過億早已經不是神話,中國電影業似乎比想象中更加繁榮,但是我們不能被簡單的數字沖昏了頭腦,中國電影業其實遠沒有我們看到的這樣樂觀,其中隱藏的危機更是不容忽視。
電影評論 人才緊缺 營銷策略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加入世貿,曾幾何時很多人對于中國電影將面對的嚴峻形勢分外擔憂,而我們的國產電影業的發展形勢似乎沒有想象中的嚴重,曾經的票房過億已經不是神話,一部《唐山大地震》5億的票房刷新了歷史,一部《讓子彈飛》更是掀起了全民討論的熱潮,讓什么飛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2010年最后一天,中國電影市場將交出有史以來最高的票房成績單——100億元。
從表面上看我們的電影業發展得似乎如火如荼,這其實與我們為了發展本國電影業,應對加入WTO的挑戰采取的政策密不可分。面對生存困境,國家秘密出臺了國產電影改革和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提高電影創作質量、推進國有電影制片單位轉企改制、激勵民間資本參與攝制影片、積極推進院線制改革、加大電影合拍力度等。這些改革措施激發了中國電影的活力,推進了中國電影的現代營銷理念的發展,中國電影的發展之勢似乎不可抵擋。而我們的電影發展真如表面那樣紅火嗎?一個簡單的票房數字就真能說明當今中國電影的發展態勢?熱票房背后,我們該有哪些冷思考呢?
與中國電影發展態勢相比我國的電影批評和電影評論似乎遠遠落后。自電影誕生之初,西方一直是電影的理論重地,產生了一大批影響世界電影的電影理論家,如愛森斯坦的蒙太奇論,巴贊、克拉考爾的電影紀實論等等。而中國電影理論自電影誕生之初就與西方有著重大的距離,而如今,雖然在電影技術的推動下、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中國電影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中國電影評論和批評的缺失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對比好萊塢,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差距。好萊塢的電影評論已經存在一百多年之久,而且已經成為了美國電影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電影發展的電影評論,催生了電影藝術理論和電影批評理論,并使之逐步走向成熟和專業化,也成為了推動電影繼續向前發展的重大支撐。而我們的電影評論,在現代電影發展中似乎處于失語狀態,相比今天鋪天蓋地的影視作品,相比遍布全社會的影視文化和文化消費群體,我們的電影評論或是批評或是不成比例,影響甚微,在互聯網上看似鋪天蓋地的電影評論文章,很少能有真正的反思價值。
真正的影評需要更多的文化想象力和各種文化知識,而不是簡單地說好或說壞,我們需要知識分子發揮作用,而不是在漫天的評論文章中知識分子缺失,互聯網評論的繁榮其實并不樂觀,我們應該需要電影批評能夠專業化、學術化,而非心情化,更不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見,我們應該讓我們的精英分子發揮作用,重建我們的電影批評,讓他們來影響我們普通大眾的欣賞趣味,這樣才能推動中國電影真正向前發展。
當我們為電影的發展而歡呼,當我們也拍所謂的大片賺取眼球之時,我們應該看到我們與別國電影技術的差距。
在13屆中國國際電影節上馮小剛也曾語出驚人:“中國電影就是像中國足球,現在不缺錢,缺的就是技術。”直言中國電影技術與國際水平的巨大差異,直言“高票房”掩蓋下的技術之困。近五年來,隨著中國電影事業的飛速發展,一些國有電影企業開始逐步意識到技術短板,《2012》、《阿凡達》等帶來的視覺震撼,更令中國電影“不差錢,差技術”的呼聲漸長。
這一現實已經引起了很大的關注,“不差錢,差技術”的困境始終束縛著中國電影的長遠發展,作為中國電影基地的上海也認識到這一情況,并采取了一些措施,爭取把上影做成中國電影的技術基地,克服中國的技術短板。我們中國人拍的很多影片的后期制作多是在國外完成、去加工、去增加特效,如果這樣的技術永遠依賴國外,那中國真正的“大片夢”永遠都不會實現。只有緊縮與別人的技術差距,把上海真正建立成亞洲領先的影視后期制作中心,能在影片的膠片沖印、特效制作等后期制作領域,形成一條新的技術產業鏈,中國才會出現真正的大片。
除了技術落后,人才的匱乏才是中國電影的困境實質。國內從事電影視聽聲畫等特技制作效果方面的人才很緊缺,我們從國外購進的先進設備,很多因為缺乏專門的人才而白白浪費。而電影界人才的缺乏不僅僅是后期制作方面的技術人員,也包括導演、編劇等方面,都面臨著嚴重的人才貧血。早在兩年前導演吳宇森就曾強調中國電影界應該注重提攜新人,我們不能一直掐指數著第五代第六代的名字,應該培養出時代的第七代第八代,雖然偶爾有新導演能拍出與觀眾見面的作品,但他們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困境。現在我們可以憑著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等這些大導演指導的影片追求票房的影響力,可這些導演也都有江郎才盡的一天,而導演人又青黃不接,如果照這樣的態勢發展下去,未來幾年中國電影必將難以前行。
在100億元票房背后,是不少令人尷尬的“二八開”比例數字:5部國產片只有1部能進入院線放映;而在影院放映的這100多部中外影片中,26部大片拿走了總票房中的60%左右;其中國產片賺錢和虧錢的比例也是“二八開”,雖然看票房收入每年都有很大的增長,但是《阿凡達》13億多的高票房、《唐山大地震》的5億奇跡就占去了電影票房的很大比例;每年票房收入跟每年影片的增長分配并不合理,有調查顯示去年共生產460多部影片,放映影片100多部,億元大片26部,事實很明顯,更多的影片沒有機會上映,而上映的影片票房差距著實驚人,市場上,既有《讓子彈飛》這樣回報率百分之百的影片,也有顆粒無收的種子。
在幾乎占了百分之八十影片都賠錢的情況下,那剩下的百分之二十的成功靠的就是其導演效應、明星戰術和宣傳策略,近年來一大批花費精力財力進行宣傳營銷的國產大片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無論是跨媒體的多方位宣傳,還是盛大的首映儀式,無論是多種促銷手法的組合運用,還是精心安排的檔期,各種營銷手段的不斷創新和日趨成熟都讓我們看到了國產電影走向市場的變化和決心。
在去年上映的影片中,每一部大片幾乎都是不遺余力地加大宣傳,一部影片票房的高低不僅僅是由其質量決定,也取決于一部影片的營銷策略是否得當。在去年上映的影片中,《狄仁杰》、《唐山大地震》、《杜拉拉升職記》可以說都是宣傳營銷成功過的例子,在今年上映的《讓子彈飛》可以說是營銷成功的大典范,在電影上映半年前之久就開始了宣傳態勢。相比起制作成本的1億多,其宣傳發行成本就高達5000萬,在離《讓子彈飛》上映前幾個月,其宣傳海報已經出現在國內各大城市的地鐵、公交站的廣告牌上,不僅如此,營銷團隊也不惜重金換取各大電視臺的廣告時間。
越來越多的電影人已經認識到電影不僅僅是制作出來的,同時也是營銷出來的,“電影需要營銷,營銷大于電影”的觀念已經逐步深入到電影界中,成為一種普遍的觀念和手段,可以說營銷觀念是改變中國電影新世紀以來產業化進程中的一大進步,尤其是國產大片,在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也推動了國產電影營銷的整體積極性。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雖然國產電影品牌營銷時代似乎已經到來,但是同樣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營銷宣傳的兩極分化嚴重。只有大制作、名導演、大明星、中影、華誼旗下出品的電影才有機會或有能力為一部影片的宣傳不惜一擲千金,而更多的幾乎百分之八十的影片并沒有充裕的資金用于營銷宣傳。與此同時,我們的電影營銷很少能夠走入國際市場,很多影片都只抓住國內的票房收入,海外票房收入與電影相關后期產品的開發都存在著嚴重不足。中國電影的市場份額在國際市場份額上幾乎沒有影響力,我們不應該只讓別國的大片走進來,也應該讓我們自己的電影走向世界。
總之,在我們電影高票房的背后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大多數影片其實屬于虧本狀態,上映的影片在其營銷策劃方面也還有很長的探索之旅,我們不應被簡單的數字迷昏了頭腦,而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與世界電影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我們也許只看到《阿凡達》票房的成功,而沒有注意到一部《阿凡達》,人家也許已經用了10年來研究、探索才能有今日的成績,我們應大力培養將來能創造屬于中國《阿凡達》的后備之軍。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藝術學系 電影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