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春
淺談如何發現和培養群眾文化人才
□袁淑春
群眾文化事業發展到今天,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發現和培養群眾文化人才迫在眉睫。
關于群眾文化工作中人才的培養問題,雖是老生常談,但不一定每一個群文工作者都做得到,盡管多年來不斷提倡,研究文章累見報端,不等于說每個文化工作者都認識了。
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人才在哪里?大體上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具有從事文化活動某種專長的人,如專業人員轉業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廠礦機關工會或文化宮的一些專業人員、民間藝人等等;一部分是具有潛在素質的苗子。前一部分人是少數,對于群文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如何組織發動的問題;后一部分則是人才中大部分,是需要我們發現培養的,或者說是等待我們開發的人才,亦是本文論及的人才。
看來,擺在每一個群文工作者面前的,首先是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去尋覓人才,發現人才。當然,要想發現千里馬,必須有識“千里馬”的伯樂。伯樂是誰?主要是從事群眾文化的人。
其實,做伯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伯樂絕不是庸才,伯樂也是人才,是胸襟開闊的愛才勝過自己的人才。從這個意義出發,要求從事群文工作的人具有一定的素質:一是博學,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專多能。它要求群文工作者未必非做專家(雖然專家也是需要的),最好是雜家。二是要有愛心。愛心者,愛人才之心。胸懷廣闊,愛惜人才至深。三是耐心。耐心者必有一種執著追求的精神,在群眾的汪洋大海中,追求和尋覓人才,唯其如此,才能做到慧眼識人才。
人才的發現,這僅僅是開始。還需要加工、雕琢、培養,才會真正成為我們需要的人才。如果說發現人才需要愛心和耐心,那么,培養人才則需要熱心和匠心。熱心者,就是群文工作者要滿腔熱情地培養人才苗子。有志于此,需要“兩感”,即責任感和緊迫感。
先說“責任感”。培養人才,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動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為建設群眾文化這座大廈添磚加瓦。從事業這個大處著手,去認識培養人才問題,才不會計較個人得失。對每一個選中的人才負責任,傾注愛心,矢志不渝,下大力氣去完成培養人才的任務,這是既光榮又艱苦的事情,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
再說緊迫感。改革開放的今天,網絡文化、廣場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鄉鎮文化、村屯文化等等,可謂群眾文化事業空前大發展,急需人才,又人才短缺。這是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沒有更多的群眾文化人才,將有愧于現實和歷史。因而,我們必須要有緊迫感,才能高質量快速度地完成培養人才的使命。
群眾文化事業中人才的培養應該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方面予以重視和支持。唯其如此,才能為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群眾文化活動不只是玩玩樂樂,它對形成安定團結的局面,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激發向上的精神有較大的作用。各級領導只有從這個高度去認識群眾文化工作,才能真正地把群眾文化活動人才培養重視起來。
我們說領導應該重視人才培養,原因有三:一是從大文化的意義上出發,群眾文化無處不有,無處不在。人才也來自四面八方,牽動著社會的各個部門,唯有領導重視,才能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減少內耗,發揮培養人才的整體效應。二是人、財、物的支持。人才培養的經費要發揮國家、企業、群眾三個積極性。領導牽頭解決各方面問題,會減少各方面的阻力。三是政策對頭。對培養人才有貢獻的群文工作者應予以獎勵,以激發他們的干勁。在社會上產生廣泛的影響,被培養的人才中的優秀者,除了往專業劇團和藝術院校輸送外,也可以擇優者安排適當的社會工作,這樣會激發人才努力向上。
啟動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為培養人才出力。一是要造成整個社會重視人才的聲勢,利用廣播、報紙、電視大力宣傳,把培養人才問題曉喻社會,從而引起重視;二是“取之于民,還之于民”。從社會各方面選拔人才,并由社會出一部分培養經費,培養后再送回社會方方面面,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再就是創造一種積極競爭、良好平等的環境。有些市縣和鄉鎮,聲樂群體之所以幾年中發展到幾百人隊伍,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單位招用、行政部門選用、藝術院校招生,讓人才有出路,有用武之地。
各級文化館、站應把群眾文化人才培養納入整體規劃,建立人才檔案,做到底數清、梯隊明、重點突出。
此外,各館、站文化工作者要主動地去工作,向各級領導部門宣傳人才培養的重大意義,在得到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培養體制,可以分級為基礎,逐步往上延伸,各級培訓班任務要明確,各負其責,免得浪費人、財、物。
如果能做到以上這些,人才就會如雨后春筍般地遍地涌現,群眾文化就會出現生機勃勃的大好局面。
責任編輯 李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