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珂
“形、神、勁、律”作為身韻基本動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韻的全部內涵。古典舞學家唐滿城曾提出并強調“身韻”要從擺脫戲曲的行當、套路出發。從中國的大文化傳統,包括書法、武術、來探索它的“形、神、勁、律”,提煉它的元素,總結古典舞運動的路線、法則和陽剛、陰柔、節奏的內涵,從而使之不再有戲劇化、比擬化。形態的突出,神韻的體現,勁頭的運用,律動的強調,使得中國古典舞有著特殊而不同的魅力,對中國古典舞來說,“身”是外在,“韻”是內涵,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切外在的、直觀的體態、動作以及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姿態與姿態之間的過渡路線,凡是一切看的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稱之為‘形’。”①“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征,沒有“形”作為藝術表現和傳達的媒介,任何藝術的審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不同形態表現不同舞種的風格,中國古典舞的“形”是最具有獨特內涵與表現力的。它要求體態上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由王亞彬表演的《扇骨丹青》,舞蹈的開頭折扇打開左擰身,呼吸,上身由上至下圓弧路線,翻折扇,落腳屈膝,呼吸流暢,讓更多的人也欣賞到了中國當代古典舞“擰、傾、圓、曲”的人體形態。從而領略到中國古典舞行云流水、迂回婉轉、閃轉騰挪、剛柔相濟的動作意象,理解到“和諧即美”的審美理想,感受到“神形兼備”的內在精神氣質,感悟到“天人合一”的深層內涵。
“神”的藝術特征是遵循“心、意、氣”的規律而運動。“神”也是舞蹈者心態和內涵的表達。表演者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覺去支配舞蹈動作,做到形與神的統一,而不是簡單純粹的完成動作。比如在歡快的音樂中,表演者的神態是快樂的、活潑的,是積極向上的。而在比較悲傷的作品中,表演者的情緒則是低落的,隨著舒緩的音樂表演者的神態是傷心的。舞蹈開始前,遵循“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②它的真正含義是通過自身自覺的意識、意念和感覺來支配詮釋舞蹈動作,并且起著主導支配的作用。
只有把握住了“神”,動作的“形”才有了生命力。著名京劇教育家錢寶琛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說:“開三,勁六,心意八,無形者十”。③在他看來,舞蹈動作中,“形”只占三分,“勁”占六分,“心意”(即“神”)卻占八分。這并不是說“形”不重要,而是說“形”是可以通過模仿去做,而“勁”和“心意”是必須通過潛心揣摩才能掌握的。要領會動作的要領不單單是要把動作的框架模仿下來,那只是一個空架子,沒有內涵,在觀賞者看來也沒有靈性和神氣,要真正地把動作做好,必須要用心地揣摩它的神韻,動作由內而發。
“勁頭”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靠勁頭運用得當得以表現的。如舞蹈家陳維亞編創的舞蹈《秦俑魂》,如果沒有動中顯靜的“亮相”,“抑揚頓挫”的動勢,眼、手、步伐的運用,就不能看出從舞蹈中所透露出的秦俑的氣勢,若演員不能用心把秦俑“復活”,呈現出的是“人”而不是“秦俑”,那舞蹈就失去了審美價值。動作力度的大小不是平均分布的,有輕重、緩急、強弱、快慢、長短、頓挫、符點、切分、延伸的區別,而這些都是通過形體的動作表現出來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體態、角度、方位均已準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以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抻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比如在第九屆桃李杯中根據唐詩演繹的舞蹈《鄉愁無邊》。動作非常舒暢,需要舞者全神貫注,完全融入音樂和氣韻中,保持呼吸的慣性和感覺,一氣呵成。舞蹈中貫穿了身韻中的提沉、頓挫、緩急的對比。充分闡釋了古典舞中的韌性的美。舞蹈從古典審美中尋找動作的歸去來,以古典身韻的氣場整個貫穿這個舞蹈的始終,呼吸、留、隨、松等古典舞訓練中的元素性動作在這支舞蹈中均有體現,當然這些也是肢體動作上的表演,舞者注重了“形”、“意”、“神”,并運用了古典舞身韻的元素。讓觀看者感覺舞者由心意帶動了呼吸,再由呼吸支配腰部動作而體現出了那種斷腸人在天涯的意境。
“律”這個字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它依循的規律這兩層意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勁正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順則能一氣呵成,有如行云流水。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視“不順則順”的“反律”,以產生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的效果。如“逢沖必靠、欲左先右、逢開必合、欲前先后”的運動規律。③等一切從反面做起的“反律”式規則:“反律”,也就是要遵循動作從反面做起的法則,“燕子穿林”就是“反律”規律最典型的體現。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在完成動作時既能有順水推舟、一氣呵成的順勢,又能在動作中有起伏跌宕、相反相成的逆向效果,這種又順又逆的特殊規律才能產生動作強烈的對比性和起伏感,這也就是身韻“律”的奧妙與特質。
身韻的訓練就是要從最核心、最本質的“元素”入手,把訓練“身韻”和陶冶“神韻”相結合。這些基本的動律元素就是由心意帶動了呼吸,再由呼吸來支配腰部的運動來體現,如王亞彬所表演的《扇骨丹青》,作為當代中國古典舞的代表作,其“閃、轉、騰、挪”的動勢,以及瞬間止息如紅日欲出、滿弓蓄勢的感覺,動作以“神”帶“形”,“形神兼備”的表現,以呼吸和力量帶動身體,全身心投入狀態,使得觀眾與舞者同呼吸同舞動,一種沉浸自我的體驗,讓欣賞者被舞者帶入了一種行云流水的氣場中,跟隨它峰回路轉,無不體現出中國古典舞獨有的神韻和獨特的精神氣質,當之無愧成為舞蹈藝術的佳作。
結語
身韻在古典舞中占據重要地位,“形、神、勁、律”使得古典舞有著不同的形態與韻律,與其他舞種相比有著不同的特色,達到古典舞的“破其形,揚其神”的實現,因此可以認為,我們民族以一貫之的文化精神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立足之地——確切地說是立身之本。古典舞的美離不開身韻的內在影響,舞蹈是內在呼吸、韻律與外在身體協調的結合。其中內在的身體韻律在舞蹈的表現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使舞蹈這一簡單的詞有了內在的靈魂所在。研究古典舞必須要從身韻中的提、沉、沖、靠、含、腆、移、旁提的動律元素以及呼吸的運用,“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諧合。從而形成古典舞中的細膩柔和、剛柔并濟的美感所在。
注釋:
①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9月,第10頁。
②唐滿城:《唐滿城舞蹈文集》[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8月,第73頁。
③唐滿城:《唐滿城舞蹈文集》[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8月,第72頁。
主要文獻:
1.于平:《高教舞蹈綜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9月。
2.馮雙白:《新中國舞蹈史》,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1月。
3.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
4.唐滿城:《唐滿城舞蹈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