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斌
本文所討論的專題儀式類電視文藝節目,從電視文藝的分類形態上屬于文藝晚會范疇,在播出制作方式上可劃入主持人節目,即由主持人起組織、串聯、解說、交流、主持、組合、引導作用的,冠以儀式類名義的專題性電視文藝節目,如表彰或頒獎儀式等電視文藝晚會性質的節目。
不容忽視的是,近一個時期,在以收視率論高下的激烈競爭中,作為電視文藝主要節目形態之一的“電視晚會”,由于一些媒體漠視其原則與規律,過多甚至過濫運用,片面強調強化娛樂性,弱化了其藝術性和現實性。我們知道:電視文藝的基本創作原理是形象性、典型化地反映社會生活,要求內容和形式統一,大眾性、連續性和有益無害性是其創作原則。但有相當一些專題儀式類電視文藝節目,卻只是借用(甚至是誤用)了電視晚會的表現形式,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質感方面均有較大缺失,甚至商業宣傳味道極濃,致使名目繁多、冠名奇異的首映禮、開幕式、賽事典禮、團體慶典等都以文藝晚會的形式在電視里播出,此類具有明顯商業色彩和廣告宣傳的“文藝片”貼上電視文藝的標簽,不但扭曲了電視文藝的功能,也削弱了電視媒介的公信力。
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的電視媒體在制播專題儀式類電視文藝節目時,不僅要考慮成本、贊助、收視等經營問題,更要堅持社會效益和社會責任。電視文藝節目不同于一般的文藝形式,它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其現實性首先集中體現在它的題材上。電視文藝節目的內容要反映時代的主旋律、影響公眾輿論。即使是歷史題材和外國文藝題材的文藝節目也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其次,它的現實性還體現為突出顯示和強調文藝的思想性和教育作用。筆者認為,電視文藝節目雖然不同于新聞節目,但是專題儀式類電視文藝節目往往又具有很強的新聞性,如以人物表彰(“感動中國人物”、“十佳人物”等)為專題的節目,此類節目除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之外,還具備較強的輿論引導性,因此在題材和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嚴格把關。在選擇制播專題儀式類電視文藝節目的題材內容時,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嚴格掌握內容和形式統一的原則,把握大眾性和有益無害原則。絕不能“小題大做”或生貼硬靠,不考慮電視文藝的創作規律和受眾的需求,而只滿足贊助方、合作方等方面的訴求,將其所需要傳遞的信息不合時宜地摻入文藝的元素予以放大或擴大。不勉強遷就,不濫竽充數,這應該是我們在選擇制播專題儀式類電視文藝節目時的第一考慮。
其次,我們在制播專題儀式類電視文藝節目時,要加強策劃,精心調度,綜合運用各種表現手法和制播技術。電視文藝節目的基本特征是藝術性,它通過聲音和畫面形象的典型特征和感情因素去撞擊受眾的心扉,并使之產生共鳴,達到審美引導和潛移默化的作用。隨著電視藝術表現方法和技術手段的不斷完善與創新,我們能運用藝術和技術不斷拓展,為制播專題儀式類電視文藝節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電視文藝節目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它的現實性還體現在它的“新”字上,節目內容要新,形式也要新。因此,我們在策劃和制播專題儀式類電視文藝節目時,要根據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原則,創新運用各種手段。如充分調度舞臺、燈光、音樂、背景屏幕動態設計、人物事件等背景資料插入、主持人與參與者及受眾互動等因素,努力使各種表現方式和技術手段緊緊圍繞節目的主題和氛圍,真正起到烘托、渲染和激揚作用。
由于專題性電視文藝節目多為主持人節目,是由主持人來組織、串聯、解說、交流、主持、組合與引導的,因此,對主持人的選擇要根據專題的主題內容和所欲營造的氛圍,針對具體需要,確定本臺的新聞性、社教性、服務性還是文娛性節目的主持人。對主持詞(串聯詞)更要精心設計,要緊緊圍繞主題的需要,簡潔流暢、生動自然,將敘述、評論和抒情盡可能地融為一體,要依托生動的新聞素材和感人的專題事件來感染人。主持人要充分認識此類專題電視文藝節目的特點,嚴格遵守臺本規定的關鍵詞、內容范圍和節奏限定,嚴格遵守直播節目的有關規定,切忌以應急為理由“跑偏”、饒舌和“展示”,在互動時也要遵循電視文藝的規律和節目既定的原則,絕不能出現炒作邊緣題材、惡搞整人娛樂、增加出位環節等低俗媚俗行為或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