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鵬 (南陽理工學院藝術系 河南南陽 473004)
記得錢穆在其《國史大綱》的前言中有一段話:“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云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這段話套用到今日的建筑及環境藝術上就是:一、任何一黃皮膚黑眼睛設計師,尤其是地位較高,引領前沿的設計師,對其本國傳統建筑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學術泰斗,不能算一中國設計師)。二、所謂對其本國傳統建筑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土建筑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了解了一些外國房子,不得云對本土建筑有知識)。三、所謂對其本土建筑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傳統建筑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傳統建筑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掌握了一些現代建筑技術、材料,販賣了一些國外的殘羹冷炙理念),而將我們當今建筑文化鏈條的斷裂、創新觀念的缺失一切諉卸于古人。
這些言論很容易被視為民族主義的矯情。在一個渴望現代而且日益現代化的中國,現代就成了壓倒一切的權威話語,成為建筑的主流語言,而傳統則被等同于落后。無論是近年興起的綠色設計概念還是風景園林專業都以現代性作為其核心概念,少見對建筑本土化主題的思考和探索。如上所述,文化鏈條既已斷裂,創新精神便失去其最初憑依;這就無怪一群無根的中國設計師在字母組成的概念海洋里游蕩,其作品也就難免打上種種募仿痕跡,沒有了自己。其中緣由有對“現代”的盲目迷戀,根源卻是對傳統建筑的種種忽視和誤讀。
那么在立論之先有一個問題:何為傳統建筑?何為現代建筑?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其實是等量齊觀地將其視之為“古代建筑”和“西方建筑”,這也是一切謬誤的起源。現代的公園里多有粗制濫造的仿古式亭子,其采用傳統形制卻很難與背景和功能相協調,不能給人以半點傳統的感覺;相反,丹下健三的許多設計用的是鋼筋水泥,卻被評為具有日本傳統——可見傳統建筑必須是能夠體現本民族的建筑結構與空間特色、審美觀念,而非取決于其時代、樣式、采用何種材料和技術。現代建筑和西方古代建筑在本質上也截然不同。現代建筑的背景是大規模的社會化工業生產、人口劇增、城市化以及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全新的建筑體系;任何東西方建筑在生產技術和社會制度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都必然轉化為現代建筑的形式。一種建筑體系的核心部分并非這些外在的表現,而在于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以及與所在民族傳統心理、思想、審美的契合度。物質技術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潛藏在人心深處的文化記憶和價值觀念卻極難改變,這也正是我們討論建筑本土化的起點。實際上,西方也面臨著本土化的課題,如著名建筑師阿爾托等,都是以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作為切入點,以求得現代化和本土化的和諧統一。
在筆者看來,中國傳統建筑的核心部分就在于其“真實”和“自然”。所謂“真實”在于建筑結構與裝飾的高度統一,沒有純粹裝飾性構件的存在,每一種藝術造型、裝飾部件都有其現實意義和作用,而其結構本身又呈現出美奐美侖的藝術效果。裝飾反映結構,結構形成裝飾。如傳統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大屋頂,在檐口與坡面兩個方向上都采用曲線造型。這種造型的現實目的在于改善采光揚水,保護墻體與地基;然而在整體上,上翹的檐角和曲線本身降低了屋頂的沉重感,使體量龐大的屋頂不但不顯得笨拙,而且具有輕盈挺拔的動感,達到了功能與審美的高度統一。此種形式我們可以稱之為“結構本身的美”,或者“真實的美”。令人驚奇的是,我們忽然發現這種審美觀正是現代建筑派的核心宣言: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書中說,建筑形式與內容應該一致,在美學上不應外加裝飾,建筑形象應該與適用性,建造手段(材料,結構,構造)和建造過程相一致。在實踐中現代建筑也是這么做的,注重按照材料和結構的特點,運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藝術效果。其主要手法有以下幾種:首先是追求幾何形體的比例、造型、尺度劃分,建筑的各個構件包括樓梯、排水管道等都被納入幾何構圖的要素范圍內;其次是利用不同的材質如素面水泥、玻璃幕墻等形成不同的色彩、質感之間的對比統一。“落后”與“先進”在核心觀念和表現手法上擁有如此驚人的一致性,這個事實很值得當代那些唯西方唯現代的設計師們深思。
當古代建筑違背這種真實性的時候,我們就不能視其為傳統,至少是不能視其為值得繼承發揚的優秀傳統。例如清式建筑作法過于追求形式采用不合理的梁徑比,這個做法增加了大梁的自重,因而強度下降;它就違反了傳統建筑的本意。同樣,當采用傳統形式和符號違背這種真實時,其實質乃是對建筑傳統的背離。我國在建國之后的一系列標志性建筑里為了體現民族文化,采用了很多給建筑加“大蓋帽”的做法;這些鋼筋水泥的大屋頂極大浪費了空間,增加了建筑自重和造價,這種做法看似是對傳統的繼承,實則與優秀的建筑傳統背道而馳。
所謂“自然”有兩重含義,其一是指傳統文化心理與建筑實踐中的親近自然。與西方不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觀反對把人與自然相分割和對立,所謂“天人合一”“情景交融”,這些觀念和特質都在傳統建筑中有著鮮明的體現。傳統建筑注重室外環境的選擇和塑造,注重人與自然的互相協調和反映,在選擇優美自然景觀的同時賦予自然以人文意識。這些觀念表現在建筑空間上就是特別重視室內外空間的溝通,傳統建筑中的屋頂、墻體、門窗、檐廊等都屬于過渡空間的范疇,這些構筑柔化了由室內空間向外部空間的變化過程,使人的生活起居與廣袤的自然環境達成了微妙的聯系,用有限的空間體量提供了審美體驗的無限可能性。現代建筑中的優秀居室設計也是追求良好自然環境的,遠的如流水別墅、安藤仲雄的一系列住宅設計等。近者如長城腳下的公社,其常用手法就是大量過渡空間的存在,這些空間采用室內的裝飾手法和設施同時又袒露在自然之中,模糊了室內和室外的界限,人在居室內生活,同時又是在自然中生活。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定義這樣的建筑呢?它是現代建筑,同樣它也是傳統建筑,即使它采用了現代材料,糅合進一些現代意識,其核心理念和空間性質還是符合傳統的文化審美心理。建筑傳統并不是僵死的一成不變的規則,它是可以隨著時代和材料技術的進步不斷發展演變的,這是尤其需要我們注意的地方。
“自然”還在于形制和裝飾、空間造型的豐富多彩,中國傳統建筑不但適于人居,能夠提供合適的內外環境滿足多種功能需求,它本身的形制也是多姿多彩的。傳統建筑中大量過渡空間的應用在建筑實體上表現為虛實交替的空間序列組合,它是生動的,多層次交織而成的,建筑外觀因而顯得錯落有致,渾然一體,絕非大屋頂這種單一的意象可以概括代替。現代建筑中的“灰空間”概念與傳統建筑中的空間處理手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在用類似的概念來定義著空間的轉換和滲透,追求著別致新穎的造型。但是現代建筑過多地受到材料和施工標準化的限制,對功能和造價的機械追求使得建筑造型單一,外觀簡陋缺少變化,雖然有設計師的不懈努力,建筑和城市的面貌還是越來越僵化、沉悶、缺少真正的品位和人文關懷。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營造多元化的室內外空間和文化氣氛是現代設計師追求的方向,在建筑造型和空間處理上優美、自然、生動的傳統建筑同樣能夠給予我們許多重要的啟迪。
如上文所述,同樣作為框架結構體系,中國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是天然自洽的,無論是核心觀念和空間處理手法以及外觀造型都具有極大的潛在一致性。這就使得建筑與室內設計的本土化探索不僅顯得必要,而且具有極大的可操作性。對中國設計師來說,本土化是一個注定繞不開的情結,它絕非簡單的民族情緒宣泄,而是一種全新的思維和方向。對傳統建筑的重新認識、重新解構不僅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是對現代建筑的全新理解和再創造。傳統并非是一種或幾種固定形式,不是大屋頂造型也不是白墻黑瓦的色彩運用,更不是圖案紋樣、家具陳設這樣的裝飾符號,而是建筑與空間的核心處理規律,是隱藏在民族心理深處的文化意識與審美特征。本土化也絕不應該是簡單的組裝拼合,而是在現代語境下對傳統建筑文化全新的解讀和運用。
[1]《中國古代建筑史》陳志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