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雪 李汶柏 (東華大學服裝?藝術設計學院 上海 200051)
城市是一個人工物化的環境,是一個具有一定組織結構的代碼化的物質和文化環境。這種環境形式,必然要體現城市的物質、功能、文化習俗、歷史傳統這些特點,使城市在文化生活和信息交流中具有文字語言的某些特征,即符號化。城市導向系統正是這一符號化的承載物之一,一座舒適宜人的城市,應該具有一套與之相配并且科學合理的導向系統。城市導向系統包含的范圍很廣,從道路的路牌、交通導向到小區內的門牌樓層,從公園的綜合圖示到高樓大廈的樓牌指示,從機場的路線指引到美術館的解說牌,都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指引人們簡單容易并且準確無誤地到達目的地,因此,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外來游客,都離不開城市導向系統。
城市化進程中導向系統也在不斷的發展,換個角度說,城市導向系統的發展也見證著城市的發展。早期城市的環境和功能都極為單一,建筑、街道布局與城市特色相對簡單,導向系統也相對簡單。工業革命后,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密度也大幅度增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城市范圍不斷擴大。城市的功能不斷完善和多樣化,飛機、火車、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的使用,徹底改變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城市人出行、辦公、交往等等都需要借助信息指示系統??虏嘉饕凇睹魅盏某鞘小芬粫芯驮O計了300萬左右人口的城市,網狀的交通系統,鐵路、公路、停車場等聚集地下,城市環境極為相似并有規律,客觀上需要信息系統以保證城市的正常運轉。而現在,由于城市的發展與人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模糊性的、綜合的、相互交錯的空間相繼出現,這些空間的性質與職能不同,導向系統的設計要求也存在差異。公共導向系統從一個模糊的設計概念走到了設計前臺,城市需要科學的、符合城市意象與形象的、與環境協調的公共空間導向系統[1]。
在分析導向系統與城市公共空間的關系前,我們先來看看我們所存在的并且熟知的城市。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種空間的結構,只是尺度巨大,需要用更長的實踐過程去感知。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首先就提出了城市的可讀性,他認為,一個可讀的城市,他的街區、標志物或是道路,應該容易認明,進而組成一個完整的形態。通過實例分析,他發現了一些重復著城市意象元素的形態類型,并且將其分為道路、標志物、邊界、節點和區域[2]。我們在探路過程中,其決定作用的就是這些環境意象。當然環境的意象性也有強弱之差,有些地方的意向性很強,人們可以輕松愉悅的到達目的地,然后那些意向性較差的地方,往往會使人迷路其中。所以在進行導向系統設計規劃前,我們應該對城市意象性進行研究。
很顯然,對城市的感知,每一個感官都會產生反應,綜合后成為印象。不同的條件下,對于不同的人群,對城市的印象必然不同,并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對城市的理解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與其他一些相關的事物深刻交集的,隨之改變。但是對于某座城市,即使是成千上萬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人們,也會擁有一些共同感知的事物。
在城市公共空間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一方法,對某一城市進行調研。觀察者進行系統的徒步實地考察,在地圖上繪出存在的各種元素以及它們的可見性、意象的強弱、相互的聯系等其他的因素,并且標明對形成潛在的意象結構特別成功或十分不利的地方。除了這種主觀判斷外,還要對城市居民進行訪問,獲取他們對城市的自身意象。將最終結果用于城市導向系統的規劃設計,使之與城市更加配合。
現代城市,獨特性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它體現了不同的城市形象,也形成了城市不同的發展道路。20世紀80年代起國內開始把城市的獨特性作為城市發展的綜合競爭力之一,由此看來,在城市未來的發展中,擁有獨特的風格形象,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從來不會把意大利的羅馬與日本的京都混淆,他們擁有相異的歷史文化形態,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風格。我想,一個城市形象,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認識,即歷史文化、標志建筑與母體建筑、總體布局[3]。
任何地方的發展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形態,這也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基礎條件,只有歷史的存在才能體現出城市風格,歷史文化資源是城市發展之“源”,沒有歷史沒有文化的城市談不上是現代化城市。城市的現代化是在歷史文脈延續基礎上的現代化,城市的發展應當“源遠流長”,以廣州為例,她被譽為嶺南孤獨、“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東方大港、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嶺南文化薈萃的中心、中外思想、文化和經濟交流的重要門戶……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傳統就是廣州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點。城市形象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和作用的產物。芬蘭著名建筑師伊?沙里寧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边@正體現了城市形象與城市文化之間有一種對應的關系,文化本身就是歷史的投影。所以我們對于城市形象的研究,可以從歷史文化資源整合入手。
阿爾多?羅西對城市構成有一個基本闡釋,他認為城市是有它的標志和母體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凱文林奇的認知圖中的標志性建筑對于城市研究固然重要,但是每個城市中無數的普通建筑,即“母體”建筑,始終潛隱于人們的大腦中,人們認識老北京,除了天安門、北海白塔、前門箭樓等,主要是通過他的胡同和四合院來理解北京的居住文化;同樣,人們認識老上海,除了外灘、跑馬廳等之外,主要是通過它的弄堂和石庫門。一般游客也許往往滿足于游覽城市的幾棟標志性建筑,如上海的東方明珠、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倫敦的大本鐘。但生活在城市的居民,與其更加息息相關的是城市的母體建筑。所以要真正地了解某一城市的形象,就應該去看它的居住形態。
了解城市的總體布局,不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城市性格,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城市空間,得到關于如何布局導向系統的有效信息。俯瞰北京,是個由城墻構成的“回”字,加上環線,變成了多層的“回”字,而上海是個較為開放的城市,雖然建造環路,但它始終是以放射性的路系為主。當然,這是隨著發展城市設計的結果,使城市生活更完善,把握城市布局,也可以使導向系統更加適當,更好地提供服務。
事實上,一個城市的形象并不僅是空間上的概念,自然生長、發展中的城市之所以具備某種特定的形象,是各種外力綜合的結果,包括經濟、地理、技術、文化等[4]。一個與城市環境、人文特征相匹配,功能完善的導向系統的第一印象對于城市形象的形成尤為重要,能在主觀上提升城市的品位。[5]所以對我來說,研究城市形象,并不是目的本身 ,我的目的,是將其提煉運用到城市導向系統的設計中。
從以上對于城市空間的研究,首先從城市意象角度,用道路、標志物、邊界、節點和區域五方面來形成城市意象,人們通過這些意象認明城市。在現代城市中很少會有人完全迷路,因為除了基本的城市意象外,還許多可以借助的工具,比如地圖、路標、公交站牌等等。那么我們可以將這兩者統一起來,將人們所熟知的城市意象用在城市導向系統中,那么在借助工具中便可以更容易得到所需信息,相互的,城市導向系統也作為城市意象的補充,作為一種工具存在于城市中,幫助人們更好地生活或者游覽其中。其次從城市形象角度,與人的相貌一樣,每個城市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形象。人的相貌,往往反映了人的性格;同樣研究城市的形象,也可以從中發現與它的文化性格之間的聯系。將城市的這種“性格”提煉為符號,運用在導向系統設計中,才能使導向系統融于城市之中,突現城市形象。
城市導向系統是為了以最合理、最易識別、最具效率的路徑指引設計來引導、控制人流循環系統及各類運輸系統,使各類人群、車輛到達既定的目的地。但是,優秀的城市導向系統,不僅僅幫助人們識路,還可以使人們對城市形象有共識性和歸屬感,使人們容易感受城市歷史文化,理解城市的構造,了解所處的環境,并且最大程度地發揮城市的功能,提高城市的形象。
[1]陳立民.城市公共信息導向系統設計——與空間的交流[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1.
[3]張欽楠 .閱讀城市[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4]李大華,周翠.歷史文化資源與城市風格定位——以廣州為實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王裴.基于城市形象塑造的公共空間導識系統設計初探[D].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