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茹 (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山東青島 266000)
法常號牧溪,蜀人,禪僧無準和尚之弟子。喜畫龍虎、猿鶴、禽鳥、山水、樹石、人物,不曾設色。多用蔗渣草結,又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妝綴。
牧溪在文人畫一脈中評價并不高,或者說很受忽視。元人湯垕著《畫鑒》說:“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竹,粗惡無古法。”明朱謀垔在《畫史會要》中說:“法常號牧溪,畫龍虎、猿鶴、蘆雁、山水、人物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妝綴,但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其實“雅玩”二字評價牧溪并不恰當,甚至媚俗。中國畫論并不怎么推崇牧溪,他的作品大都留至日本,江戶時代的日本收藏家把牧溪的作品都視為珍寶,這種觀點當然也隨著牧溪的作品一同來到了日本。雖然這樣的畫論進入了日本,但是日本仍然把牧溪視為最高。
在牧溪的眾多作品中,以《六柿圖》最為后人所贊賞,并被世人公認為禪畫中的經典之作。牧溪以簡逸之筆法及分明的墨色表現出柿子的前后空間層次,畫幅中只繪出六個柿子其余空無一物,留下一遍遙而無際的空間。這樣的空間表現使得畫中的白并不顯得空,而留白處卻讓觀者存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正如李霖燦在《雄獅美術》中說到的:“宇宙可以過去,但藝術家筆下的這幾枚柿子卻會萬古長存。每一個觀眾都會一見不忘,留下永不泯滅的印象,這正是人生短藝術長的最好注腳。”《六柿圖》極富禪宗意味,墨色單純透明,造型厚實圓滿而又不失空靈,充滿禪意。在一片清曠之間,按禪宗的說法,那真是“無法可說”之境界了。唐代詩人杜審言曾嘆息:“為造化小兒所苦。”(宋?黃徹《鞏溪詩話》卷六),面對世間萬物,能不囿于造化之“形”所拘,能于物象之外自由自在地抒寫情懷,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通徹禪機的牧溪手里,一堆柿子也能隨意成圖,筆奪造化。中國畫家落筆之際,寄托了無盡的情思和意趣。雖寥寥數筆,卻貫注了對生命的深刻體驗,而不是僅僅關注于物象的外在特征,這就是真正的東方藝術——寫意精神。牧溪的《六柿圖》很好地為我們闡釋了這一切。畫面空闊明凈,六個柿子有聚有散,錯落有致但并不凌亂。造型中流露出的簡約,樸拙,靜遠,淡泊的禪思。
在簡單的構圖中《六柿圖》有呼應、有變化,充滿著禪機。從牧溪的《六柿圖》中不難看出于畫幅中線稍下部位,橫排畫柿子六只,兩旁兩只,成兩斜置,兩平放,而左起的第三只巧妙地安排在并列成線的五只下方,恰恰湊成一下、二左、三右之數,使畫面構圖在極為單調中頓起奇特的變化。這不僅是藝術上的變化,也是有趣的數的變化。從這一張畫可看到,墨趣律動,自然變化,氣韻生動,剛健柔和,筆墨渾融一氣呵成。中國畫主張“無法而法,乃為至法”。這里的無法就是忘法。它既非有法,又非無法;它不是對技法的排斥,而是使技法純熟到忘卻。有法、無法,都是對技法的執著;忘法,才能不為法所縛,才是對技法的超越。《六柿圖》正是如此,力求精煉,并沒有刻意“經營位置”,只是隨意組合,超越形式,法無定法,一切皆從胸中流出,強調心靈的作用。這正是禪宗的直指本心,心外無法。同時又正合于禪宗的“無心合道”的智慧,這些都與禪宗思想相通。
在中國,水墨畫的意境深受佛理的影響。宋元以來寫意禪畫的風格:在筆墨上,樸質灑脫,神韻情趣,飛白頓墨,神氣全得躍然紙上。牧溪的《六柿圖》中橫排畫柿子六只,兩旁兩只用墨線畫成,一如白描;中間用闊筆蘸墨抹掃,成兩斜置,兩平放,斜放者墨稍淡,平放者墨稍濃,墨色濃淡表現陰陽明暗。筆墨變幻無窮,隱藏不少玄妙。在對待筆墨上,中國畫提出“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是有。”筆墨、線條,不只是造型的需要,它本身也被賦予了意義,其意義在有中之無;空白不只是被涂抹,它本身也被賦予了意義,其意義在無中之有。美國的藝術評論家邁克爾?勃蘭森曾說,在有些中國畫家的作品中,“有一種介于自覺與即興之間的關系,它們同時并存,中國畫家總是將它們表現得很自然。”他認為“這種自覺與即興的結合是當代藝術的一部分”。其實,這就是中國的禪。西方的一些畫家,為了追求隨意、即興,往往走向肆意與瘋狂。其實禪并非放縱,而是對內心的高度警覺。中國繪畫最妙處就如同參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用心”。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中國繪畫之所以成為具有生命力的藝術,也在于其筆墨與空白之間產生內在的張力。通常人們以為張力存在于筆墨與筆墨、形式與形式之間,因此只注意筆墨與形式的擺布。其實不然,只有在筆墨與空白之間具有張力時,形式與形式之間才能產生張力感。藝術家應該是懂得并善于把握黑與白兩極相遇時那種微妙關系的人。空白與筆墨就如同有與無一樣永遠在不停的流動,它們之間隱藏著內在的和諧。藝術的表現就像禪宗的最高真理一樣是靠內心的領悟。藝術的表現只是一個容器,其中盛有發自作者心靈的甘泉,而欣賞者只能接過一只空杯子,你所品嘗的同樣是發自你心靈的東西。
禪宗的美學精神是非理性其中。藝術創作的美學原則強調的也是“無理而妙”、“意在言外”、“瞬間頓悟”。超越形式,法無定法,一切皆從胸中流出。而這正顯示了中國繪畫思想與禪宗思想多方面的相通,特別是在最高境界上的相通。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禪宗文化注重的是精神上自發的領悟,禪畫是中華文化的絢麗燦爛花朵。
1.徐建融《法常禪畫藝術》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2.楊璦玲《牧溪<六柿圖>與南宋禪風繪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2002年6月.
3.吳永猛《 論禪畫的特質》《華岡佛學學報》第8期.1985年10月.
4.黎蘭《牧溪繪畫研究》臺北:漢光股份有限公司,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