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景紅 (武漢商業服務學院 湖北武漢 430000)
秦始皇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里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于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發現了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兵馬俑多用陶冶燒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先燒后接,有的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壯、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
秦兵馬俑場面宏大,威風凜凜,隊列整齊,展現了秦軍的編制、武器的裝備和古代戰爭的陣法。秦兵馬俑皆仿真人、真馬制成。陶俑身高1.75米~1.95米,多按秦軍將士的形象塑造,體格魁偉,體態勻稱。陶俑又按兵種的不同分為步兵俑、騎兵俑、車兵俑、弓弩手、將軍俑等。步兵俑身著戰袍,背挎弓箭;騎兵俑大多一手執疆繩,一手持弓箭,身著短甲、緊口褲,足蹬長統馬靴,準備隨時上馬拚殺;車兵俑有馭手和軍士兩種,馭手居中,駕馭著戰車,軍士分列戰車兩列,保護馭手;弓弩手張弓搭箭,凝視前方,或在立姿,或在跪姿;將軍俑神態自若,表現出臨陣不驚的大將風度。武器有青銅劍,青銅矛和弩。這些都顯示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表現了極高的造型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寶庫。
始皇陵的武士陶俑,以其形體如真,情態自然,有賴于精湛的藝術技巧和獨創的表現能力,從而形成為光彩燦然的“秦俑藝術”。
眾多的體高等身的陶俑,或駕戰車,或成群站立,按照軍事布防,排列成一定的陣形。雖然這些是當作拱衛陵墓的“陰兵”,但它展現的卻是秦國兵強馬壯氣吞山河的風貌和秦始皇博大雄渾的氣質。秦俑的人物以其獨一無二的藝術特點,成為了今天研究古代文化與藝術成就的重要遺產資料。秦俑作為立體空間的造型藝術,是一批大型的寫實主義佳作。造型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秦俑身高1. 75~1. 96米,腰圍有細有粗,肩寬有平有傾,但卻等高同體。頭顱、體軀、四肢及其細部結構,也基本合乎解剖學比例。其中竟有高達1. 98米的武士俑。這些武士多半是虎背熊腰,膀圓腿粗、體形碩大健壯,是軍隊戰斗力的佼佼者。而且,除了水軍之外,步、弩、車、騎等兵種都可以在秦俑陣營中找到他們的形象,如《淺談秦陵兵馬俑》一文中表述的那樣:車御戴冠(或幘)、著臂釬長甲,車士則是戴幘執長兵的武卒;騎兵戴壓發的武弁。擐齊腹短甲,提弓;步卒著甲,或戴冠幘,其中著袍弩兵或著甲弩兵,均免胃束發,很可能有遠射與近射的不同;將俑著袍,擐細甲,戴切云之冠,登勾履,持劍,足以表現出指揮者的身份。服制因兵種、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概由其戰斗作用而定。
兵馬俑的造型令人驚嘆之處就是其做到了各個武士的面貌不一,他們擁有不同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唇,或眉清目秀,或胡須冉冉,如此眾多的武士形象,更是表現了他們不同的年齡層次和人身背景,可以說,這是對當時秦朝軍隊的復制,是一批真正的“陰兵”。
同時,他們爵秩有高下,而且,在年齡上,年老者,面龐清癯,長須可捋,態度平靜,顯現出不茍言笑,穩健多謀的老將風姿;壯年者,面闊耳大,天庭飽滿,眉宇飛揚,間有髭須,表現了血氣方剛、威猛善斷的“智將”氣質。他們頭戴切云冠,穿襲戰袍,擐小扎長甲,著跗注登勾履,拄劍擰立,昂首挺胸、體魄魁偉,顯然是些指揮若定、身經百戰的將官。而戴長冠,穿胸式甲衣的佐俑面目清秀,態度恬靜,是一位勤于思考,善作謀略的輔佐軍官。這些指揮俑塑工精細,敷色明朗,出之塑工中的高手,代表了秦俑藝術的最高水平。可以肯定,秦俑臉型如此得豐富多樣是以現實的人為原型模板,也同能夠表現個性特征的塑技有關至于用我國民間概括的“國、用、風、目、田、由、甲、甲”等“八字”,或“十字”字型套用,顯然是難于包括的,而且也易陷于機械呆板。秦俑所顯露的喜、靜、思、怯、驕漫、滑稽等表情,也許是塑造真人的一種輔助手法。
一位秦學者對秦陵兵馬俑的人物造型予以了肯定,他說:“秦俑乃天人合做,不但“形似”,而且“神具”,是人類的奇跡”。我們看到的兵馬俑,其實并不是其本身的面貌,時間的流逝和地下環境的影響,使得兵馬俑褪去了本身的色彩和手中木柄類的武器和穿戴,其人物造型的成功,重中之重就在于其塑造的人物個性鮮明,首先,秦俑的手臉、冠服、武器等的設色,均取平涂手法。由殘留顏色看,不論是總體,還是個體,都交叉對比,使之絢麗多姿,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年器用色彩的實際。秦俑雕塑,頭部最精;整形著彩,面部最細。頭發黑褐,雙唇含丹,顏面粉紅,已顯真實。特別是眼珠用黑墨來點,褐色瞳孔上以黑而襯,便使得其眼部后靈活性,以此帶動著整體,便能使得所有陶俑栩栩如生,仿佛并非泥塑。
同時,兵馬俑人物造型的個性不僅僅是體現在他們的臉部造型上,更是體現在其神態動作和人物布局上。兵馬俑的造型分布其實上是一個具有戰術意義的軍事布防,并用擁簇戰車,同時配合起戰馬、坐騎,相互呼應,表現出了一個軍隊的威嚴氣勢,他們表現出的,不論是身經百戰的老兵,還是剛剛入伍的年輕戰士;不論是善斷遠慮的將領,還是遵命唯謹的小卒,都有著不畏強敵,冷靜自若的勇敢表現。而這里,更是要注意他們細節上的個性,比如同是胡須,然而胡須的造型就非常注意,哪怕是相同類型的胡須造型,也根據人物的形象不同而有非常明顯的差別,同時,衣紋隨體曲折、發帶翻飛等,細節上的精益求精也為兵馬俑的造型藝術添上了一筆非常重要的色彩。
秦陵兵馬俑的人物造型千變萬化,獨具匠心,而其造型的手法更表現出了非常具有研究意義的藝術特色,概括起來也有以下幾點:
相比起真正的戰爭規模,我們知道,兵馬俑所有的軍隊是不可能與當時真實的部隊規模相抗衡的,但是,兵馬俑的不同面部表情、繁雜的人物細節和其不同的人物姿態,使得我們在看過一個又一個兵馬俑后,都贊嘆其鬼斧神工,而就是這些不同的造型,給予了我們這里有千軍萬馬的錯覺,他們步、車、騎、弩四個兵種的編列次序非常講究,武士握持兵器的姿勢多是真的,但弓、弩、戟、鈹置地卻是不合理的。試想想:固然“兵無常形”,但如果依實際兵數布陣,再多筑幾個俑坑豈可容納!實中有虛,虛中含實,才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支撲面而來的浩浩蕩蕩的大軍。
之所以將兵馬俑稱為藝術,就是因為其造型中所蘊含的藝術性非常耀眼,其傳神的造型可以說讓國內外的學者、游客都嘆為觀止,其“依體造型,力求準確,塑工本身即是標尺。”陶俑的形象,刻劃細膩,顱部大樣準確,五官適度,胡須各別,發絲根根清晰有如剛剛梳過而挽髻上頂的。鎧甲札葉大小,厚薄一定,規格如矩,履底、合的針腳走向如實,而袍擺、褲管卻僅具大型,衣紋皺褶也只是寥寥數道陰線。從整體看,秦武士俑上細下粗,似不相稱,但活靈靈的面部緊緊抓住觀者的視線,那碩大粗壯的身軀有如大雁塔莊重穩定,給人以難于搖憾的力量之感。可見粗略是對精細的補充,反之又是以精細提神。
兵馬俑是靜的雕塑,然而,雕塑這卻能運用高超的手法,以靜顯動,比如發帶翻飛,似有風動之感。眉毛粗壯高起,多種胡須上翹,不似常人,但作用正如舞臺上戲劇人物畫眉、掛須一樣,使得面部輪廓清晰,五官位置更加明朗,有助于表情變化和人物性格的刻劃。軍吏俑左手挾劍,兩指微屈;或右手緊握左腕拄劍濘立,都表現出一定的力度感。蹲姿甲俑右臂自然下垂拳半握,左臂曲肘手微伸,一上一下,十分清楚地表現了緊握弓、輕護弦的內在動勁。兵馬俑就是依靠這些定格的造型畫面,夠了出一副生動的軍隊畫卷,可以說,運用靜態的雕塑表現動態的美感,是兵馬俑造型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是,秦兵馬俑的造型始終不是上天所做,其必有自身的缺陷之處,在研究兵馬俑人物的造型藝術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其不足之處,才能深刻的分析出其藝術性所在,揚長避短,深刻了解這一瑰寶。
總結起來,兵馬俑人物造型有以下的不足之處:
第一:結構松懈欠佳:在兵勇的塑造和燒制過程中,因為疏漏,造成了許多長短臂、甚至有臂短及腰者,還有的短頸壓肩、窄胸如猿猴,手掌大的嚇人,腳小如女子等。
第二:形象方面的疏漏:許多人物的造型重復很多,甚至在不同的軍職中重復,這也許是燒制者的疏忽,同時許多形象并不可取,他們是這一威嚴軍隊的敗筆,比如許多陶俑骨瘦如柴、相貌猥瑣等等,可以說在極具寫實的同時疏忽了這些必要的塑造手段,使得兵馬俑群體有了瑕疵。
第三:許多細節與歷史不符:可以說,秦陵兵馬俑的塑造本意是要還原一個真實的軍隊供秦始皇在陰間差遣,然而,埋于底下的兵勇由于是燒制所成,不可能如同真人一樣按照邏輯排序站位,兵馬俑的人物不乏很多的站位、所持武器、職責,與古代兵法不符,許多更與歷史不符,只能說,這是工匠們的一個疏漏,在保證了人物個性的同時忽略了一些大體安排上的細節。
秦陵兵馬俑以其獨特的造型藝術使得其具備了相當高的美學研究價值,秦俑的美便不僅僅是其人物的美,更是整體的、人物襯托的美。
四坑一組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俯視全坑,給人以“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動感和強大的壓力。若置身俑群之中,環視周圍,則有“人在畫中”的感覺。因此,傅天仇教授稱作“平中幻變”的構圖和“交響樂式的雕塑”,是很有道理的。
秦俑中各個方陣相互呼應,氣勢磅礴,是以俑、馬、車的大和多而構成一個威嚴的大環境,塑傭同身,他們根據不同的組合,不同的形象,夠了出了一派令人贊嘆的宏大氣勢,這要是秦帝國千年之前稱雄于世界的最好表現,同時,也表現出了秦軍不畏強敵的決心和帝國的繁榮昌盛。它是秦始皇一切崇“大”意識的具體反映。龐大的軍事場景所造成的心理效果,無論是當時,或是今日,都無疑會使人感受到它具有一種氣勢奪人的力量。
秦俑生于秦地,是陜北濃縮的古代民族藝術,雖然秦俑身處軍隊,然而他們的衣著裝飾、形象表現,都是當時民族文化的反應,他們的造型已在前文中廣有論述了,可以說,正是其表面上的造型美,讓秦陵兵馬俑越顯內涵。
作為大型的立體造型,秦俑藝術是以現實主義手法較為成功地再現了秦軍威儀的。秦俑塑造之真切,所用武器、車馬具之實用,有假有真。匠心獨運,忠實中蘊含著藝術之美。雕塑藝術家能夠遵守局限性(軍隊、靜態),而又克服了局限性帶來的抑制(行動自由和情緒的多變)。在人物個性的創造上,使內心感情的變化通過成功的刻劃神態和適當的動勢而獲得成功。在整體安排上,使幾個兵種的對稱排列或依作戰單位用方塊式穿插,從而避免了無數靜止的重復帶來的單調、乏味,而使人生厭和困擾。在這里從個體的“神具”到整體的氣勢,貫穿始終,正是秦俑藝術美的所在。
兵馬俑的人物、車馬,都按照一定的次序擺放,雖然每個人物造型各異,然而當身處于秦俑群中,可以感受到其整體帶來的雄渾氣勢,他們的機構、布局、分配、站位,相互映襯,便讓人充分感受到了其整體的嚴謹,正是因為良好的整體布局,才給我們帶來了之前所陳述到的氣勢之美,氣勢,在探討兵馬俑的價值之時,并不能單純的看單獨每座兵甬的造型,其真正的美,就是大量的兵馬俑所構成的磅礴畫面。
兵馬俑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更是全世界的一個奇跡,兵馬俑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感染了中外學者和游客,其特色的最大展現點——人物造型,更是將兵馬俑的美的靈魂展現的淋漓盡致,兵馬俑憑借著獨特的造型和傳神的內涵,將千年前的雕塑造型藝術推向了頂峰,研究、探討兵馬俑人物造型藝術,是一項非常具有學術意義的話題。
[1]聞枚言等《秦俑藝術》.《文物》1975年第11朝.
[2]王學理《秦俑軍服考》.《陜西省考古學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三號,1983年II月).
[3]周仁等《秦侍衛甲俑的服飾與繪彩》.《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