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晗 (臨沂大學傳媒學院 山東臨沂市 276000)
構(gòu)想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公平正義、民主法制、安定有序、誠信友愛、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目前中國建設面臨的重大任務,也是和諧社會賦予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努力,但是輿論媒體迅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對新聞傳播的力量有目共睹,那么也就決定了輿論角色的重要性,而在這其中,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因素那就是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
不可否認,當前有許多新聞記者缺乏社會責任感,引起公眾的質(zhì)疑和不滿。而且世界交流日益頻繁的今日,各種輿論力量盛行網(wǎng)絡時代,中國媒體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其中站在采訪第一線的新聞記者更是面臨了巨大的挑戰(zhàn)和壓力,公眾對新聞記者社會責任感的種種討論與質(zhì)疑也不絕于耳。
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是指從事新聞職業(yè)活動人員對其職業(yè)行為所產(chǎn)生的社會作用和社會意義所應承擔的責任。換種方式講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就是根據(jù)人們最關(guān)心的問題,通過客觀、真實的報道,提供關(guān)于事件和問題的全面公平的信息。作為新聞記者要時刻以關(guān)注民生、同情弱者為己任,具有公平心和正義感。很多情況下,報道本身技巧并不是很重要,而重要的是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神圣的職業(yè)道德感。這樣,在采訪和寫作時方可擺脫狹隘眼界束縛,站在縱觀社會全局和歷史發(fā)展的高度上,反映時代精神。
新聞工作的性質(zhì)和功能決定新聞記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新聞記者的強烈社會責任感,也是當前新聞隊伍建設的迫切需要。新聞隊伍總體上看來是好的,但也存在著極個別害群之馬。就是這極個別的人在當前的改革大潮中方向不明、是非不清、社會責任感缺失,其所作所為給新聞工作帶來了負面效應。所以才會導致有的人把新聞工作當作撈取私利的工具手段,見錢眼開、唯利是圖;有的則是為了追求“轟動效益”迎合低級趣味,不顧社會的影響;更有甚者無視新聞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炮制假新聞,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新聞記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是維護當前安定、團結(jié)大局的需要,而新聞工作的社會責任首要的體現(xiàn)在正確的輿論導向上。
對于每個行業(yè)的人來說,恪盡職守總是第一位的,新聞記者由于其職業(yè)的特殊性,所以其對社會負有輿論監(jiān)督和引導的特殊責任。但是作為一個公民來講,尊重生命以及他人的基本權(quán)利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新聞記者面對危險狀況的機率很大,那么在這種情況下,記者的職業(yè)再神圣也沒有權(quán)利見危不救,絕不能以職業(yè)的理由袖手旁觀。如果有能力而不去救的話,也不能稱之為一個合格的新聞記者。
隱性采訪確實可以了解到公開采訪了解不到的新聞事實,便于更好地暴光違紀行為和不良現(xiàn)象。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暗訪在取得較好的新聞效果的同時,也因其涉及到采訪手段的特殊性,極易產(chǎn)生負面效應,引發(fā)法律糾紛,導致各種新聞傷害事件的發(fā)生。作為新聞記者應在各種違法行為和不良現(xiàn)象前作出理智地冷靜地分析,如后更好的選擇使用采訪手段,切實發(fā)揮隱性采訪的作用。
當新聞工作者因為自己的事實報道損害到當權(quán)者利益時,恐嚇、暴力侵害、生命危險甚至威脅到親人朋友的安危之事隨之而來,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應該怎樣選擇?是堅守自己的責任感和職業(yè)道德,還是明哲保身?記者這一職業(yè)向來就被社會寄予極高的期望,被人們稱為社會的良心,但是在社會對記者抱以極高的期望的同時,是不是也該為這顆良心提供一個安全的生存環(huán)境?
作為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之所以面臨諸多爭議與挑戰(zhàn)的原因簡單概括以下幾點:
新聞記者是一個高危險職業(yè),作為一個新聞記者,要時刻準備著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在一個法制社會里,由于社會體制健全和全民認知程度較高,相對較安全,但在一個建設中的民主與法制社會里,就很難說了。有正義感和有社會責任感的記者往往最容易受到傷害。強化媒體從業(yè)人員的社會責任感和媒體競爭的合理市場化,是醫(yī)治記者職業(yè)道德下滑和媒體社會責任感缺失的有效措施,也是對“社會的良心”最好的保護。
1.采訪之余伸手向基層單位要這要那,順手牽羊;2.一輩子只寫表揚稿,一輩子報喜不報憂,一輩子只寫所謂的“正面報道”。對社會上的假、惡、丑現(xiàn)象不敢、不愿揭露報道;3.年紀輕輕,對社會沒有多少貢獻,卻時時在意享受所謂的“記者待遇”;4.以“大腕”自居,“無冕之王”派頭十足,以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會,每到一處牛氣沖天、指指點點,儼然一副救世主姿態(tài),極度不謙虛;5.平時高談闊論無所不知,但往往在實際采訪中卻脫離實際,即使是生活常識,也常犯指鹿為馬的錯誤。這是當前個別記者本身存在的問題。
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引發(fā)的種種爭議,雖然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但這也是對新聞記者工作的重視,解決這些問題還應首先要從自身抓起。
正如《南方周末》的記者們說的那樣:“我們一次次淚流滿面地奔波在多災多難的土地上,首先是因為我們愛,因為愛,我們恨;因為愛,我們爭;因為愛,我們以記者特有的方式,和土地、和父老鄉(xiāng)親血脈相連。”而這種“愛”,正是新聞記者社會責任的最高體現(xiàn)!
《南方周末》和《北京青年報》無疑是兩份不錯的教材,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向這兩家媒體學習也成長的必修課!在那些沉甸甸的文字背后,卻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內(nèi)容與社會責任感的高度統(tǒng)一。
俗話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無論在什么狀況下,堅持著自己的社會責任和良知,認真踏實的工作才是一個新聞記者應該去堅持做的。
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面臨著的種種挑戰(zhàn),需要從完善新聞體制和保持新聞記者與時俱進的思想入手。新聞媒體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發(fā)展,不論是對中國社會、中國民眾還是對世界來說,新聞記者都要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保持著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義無反顧地堅持用事實說話,堅定的朝著正確的道路走下去。
[1]劉惠文,魏超主編.新聞學傳播學導論.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5(12).
[2]邵培仁.傳播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3]藍鴻文.新聞采訪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
[4]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
[5]李良榮.新聞學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0).
[6]劉海貴.當代新聞采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