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鎮寧 (濟寧市工人文化宮 山西濟寧 272100)
山西民歌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曲調優美,又多姿多彩,千百年來,這些民歌在山西人民中間世代相習,廣為傳唱。由于山西獨特的地理位置、封閉的環境,山西民歌自古至今受到外來民歌體系影響不大,自成一體,自成一脈,在民歌音樂領域保持了其頑固的封閉性。她不僅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也記載了人民的傳統和歷史,反映了人民的斗爭和生活。因而,她是歷代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和生活伴侶。
山西民歌是按照民歌的不同體裁和歌種來進行分類的。根據山西民歌的實際狀況,把她分為了《山歌》《號子》《小調》《二人臺》《小花戲》《秧歌》《燈歌》《鳳秧歌》《大腔》等九個不同的體裁和歌種類型。
1.在《山歌》中又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以河曲為中心的晉西北黃土高原的《山曲》;另一部分是以左權為中心的太行山一帶的《開花調》。這兩種山歌,名稱不同,風格各異。
2.《號子》中有在歌種勞動工地所唱的《打基歌》《打夯號子》;也有黃河河岸的黃河《船夫號子》以及在打藍場地所唱的《打藍調》等。這些《號子》都和各種不同的勞動生產形式緊密相連,因此,各有風味,特色鮮明。
3.《小調》的數量較多,反映的生活面也較廣。基本上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勞動和斗爭生活;第二部分反映了對自由生活和愛情的追求與向往;第三部分反映了多種不同的社會生活和歷史傳說;第四部分是近、現代各個不同革命歷史時期的新民歌個新小調。這些小調縣縣有,村村唱,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態。
4.《二人臺》《小花戲》《秧歌》等,都在晉北、晉中等各地的小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歌舞小戲。各地群眾一方面把這些小調加以發展用戲曲形式表演,同時又以發展了的小調面目在群眾中廣為傳唱。
5.此外,《秧歌》和《鳳秧歌》是各地群眾在傳統節目中“鬧秧歌”或“鬧社火”時的表演曲目。因此,是《地秧歌》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大腔》則是左權一帶的一種聯曲體民歌,具有說唱體的痕跡。
1.山西民歌不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鮮明,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藝術風格上是很不相同的,這是由于各自所依附的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以及歷史條件的不同所造成的,如河曲、保德偏關一帶的民族,其藝術特點是音調高亢、音行跳躍性大,因此聽起來有塞上高原的那種特有的遼闊雄渾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潑辣、樸素明快之中又洋溢著詼諧纏綿之美。
左權民歌是自成脈系的,它的格調不同于山西任何地區的民歌,一般說來都顯得比較清新、柔媚。左權民歌有不少“三拍子”情歌,這是其它民歌沒有的。
曲風多樣、意境多元,既有表現男女之間或奔放或委婉的愛意的曲目,又有表現生產生活的瑣事趣聞的歌舞,既有表現節日特別是春節眾多集會的熱鬧場景的曲目,又有表現本地婚嫁喪娶風格的歌曲,既有婉轉哀怨令人聞悲泣的,又有活潑奔放聞之豁然開朗、情緒高昂的,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歌曲,猶如走進五千年文明的三晉大地一樣,處處都有歷史、處處都有驚喜。
受到配器形式影響山西民歌的音域大多比較開闊,音調較高,學習模仿起來難度較大,與南方民歌不同的是山西民歌的配樂大多選擇鑼、鼓、嗩吶、镲等比較喧囂的樂器,因此演唱者必須用很高亢的聲音來迎合,加上很多歌曲是在節日、喜慶之時所唱,唱者聲音不能過于委婉,因此形成了柔中帶剛、弱中帶強、溫柔奔放的個性。
2.強烈的敘事性和明晰的敘事結構,大多數山西民歌都像樂府詩歌一樣,具有很強的敘事性,一首歌曲也像一篇記敘文一樣,有事件的起因、經過、高潮、結局,歌唱者在演唱過程中有很強的表演空間可以挖掘。比如《看秧歌》中將為什么去看、怎么去看的、看的過程中碰到了什么事,結果如何完整的呈現了出來,相對于南方民歌來說,山西民歌重敘事,抒情較為直接,南方民歌重于通過對某一物的描摹來抒情。
3.山西民歌中情歌的表現大都比較直接,男女之情在歌曲中表現的單純,直接、熱情、奔放,就如同山西本地人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的態度是高度一致的,山西民歌中的情歌大多回熱情直白地用言語來凸出。
祁縣、太谷民歌,還有壽陽、太原民歌,由于這一帶地理條件優越、交通發達、經濟文化繁榮,再加上近代社會商賈流行,所以這兒的民歌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較為靈活、自由、富于變化。
晉東南壺關、晉城、陽城、沁水一帶的民歌,調式古板、鄉土習俗氣息較濃。
4.注重山西民歌風格和延長技巧的準確把握
由于山西民歌地域性強,風格迥異,獨特的方言語調,外地人很難模仿,也導致了全國的熟知度和傳唱度不高,無論是山歌、號子、小調還是套曲,也無論是晉北、晉中還是晉南民歌,歌詞有極強的方言色彩,尤其是在一些關鍵性名詞、難度性較大的發語詞和感嘆詞上面,即使是山西本省人,非本地土生土長的,也很難模仿和傳唱。在教學中將地方風格特點與演唱技巧結合統一是一個難點,要把握山西民歌的風格特點,就要研究歌曲的地方文化和當地生活語言的規律和特點。
例如左權民歌的音樂風格就和當地人們的方言特點密切相關,左權人談話有兩個特點,意識粗喉大嗓,二是前高后低,反映在音樂上,也具有這些特點,如左權大腔《奇怪》。又如《開花調 會哥哥》明顯帶有由高到低的語言特點,不注重把握民歌的風格特點就失去了歌曲內在的底蘊,唱什么都一個味兒,這也就失去了民歌應有的藝術魅力和價值。
當然所謂民歌風格也絕不是鄉音俚語咧開嗓子喊,只有講科學的演唱技巧同獨具將它的民族風格相結合,才能煥發出光彩,才能更好地把山西民歌發揚和傳承下去。
[1]張沛《山西民歌300首》.北岳文藝出版社,198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