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四川文理學院 四川達州 635000)
巴渠民歌作為巴渠地區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它的存在與發展體現著巴渠地區諸多歷史文化信息和深層文化內涵的演變軌跡。這些信息大量隱含在民歌的曲調、旋法、音程關系、傾向性、緊張度、色彩性、調式特征等各種音樂語言特點里,并生動地體現著巴渠民歌的區域性色彩。這些具體的、靈動的音樂語言與風格形態在某種程度上充分折射出了巴渠地區以至四川地區的文化內涵變遷的脈絡軌跡。
1、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因素與巴渠民歌區域色彩的形成。
巴渠地區的民歌具有著多樣性、豐富性的特點,它的分布和影響也遠遠超越了巴渠地區而輻射到周邊眾多區域。巴渠地區多樣性的自然環境與相對封閉的經濟環境特點也影響到了此地區民歌的區域性色彩的形成與發展。歷史上巴渠地區曾經經歷了多次的戰亂與民族融合的洗禮,在地處西南地區的廣闊區域里,它曾經與諸多的少數民族、外來民族以及后來在“湖廣填四川”的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八年抗戰時期大量東部人口西遷的過程中,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進行了充分的碰撞與融合,多種因素的文化也進行了多次的、長期的交匯與演變,最終形成了具有典型的巴渠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在長期的社會活動與發展生產的過程中這種影響又被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區域,形成了一個以巴渠地區為核心的“文化帶”。
2、族群、社會環境、文化帶、文化層因素與巴渠民歌區域色彩的形成。
巴渠民歌的區域色彩的形成還與反映著人們的生活和思想觀念的歷史傳統有著緊密的關聯。巴渠地區人文、藝術等歷史文化傳統悠久,具有巴蜀地區文化的典型氣質。巴渠地區經歷了多次人口遷移,混居著多個少數民族,因而族群文化觀念相對強烈。社會環境的相對閉塞和邊緣地區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巴渠民歌等多種優秀文化藝術的形式和風格。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巴渠地區的語言特征、音韻特征、修辭技巧、戲曲特征、表演文化等特點都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此地的社會環境、風俗習慣、文化特質,也成為巴渠地區特色民歌色彩類型的多樣性、豐富性的重要表現形態之一,所以說這種多樣性的藝術形式最終能夠以綜合性的特點反映當地諸多的民族文化、藝術特色、人文風俗、地域因素以及社會心理等深層社會歷史內涵。而這些隱含在巴渠民歌中的內涵恰恰是其區域色彩形成的深層原因之一,從更深層的文化層面上反映出了地域性文化的結構特點與內涵積淀,也進一步折射出了巴蜀文化帶的深層特點與歷史脈絡,因而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與歷史信息。
3、人文環境、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因素與巴渠民歌區域色彩的形成。
巴渠地域處于四川中部,屬于典型的山區地形,這樣的半封閉式的地理特征并未造成本地民歌的隔離,相反它以開放性的心態吸收了一切可能的外來因素與風格特征,并經過多年的沉積與歷練最終形成了具有本地區特色并兼有多種外來風格色彩的、相對穩定的樣式,反映出了巴渠人民在創造歷史文化過程中的開放性心態與包容性的文化傳統,成為當地藝術文化發展的動力因素之一,而這種文化又進一步影響到民歌的地域色彩的形成與發展。這種包容性還來自于巴渠地區具有多個宗教信仰的傳統。歷史上各個民族經歷了多個不同的宗教信仰階段,豐富的宗教文化產生了不同的歷史文化積淀,二音樂往往是各種宗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種影響當然也體現到了巴渠民歌中。另外,巴渠地區很多歷史、傳說都以口頭方式傳播,多個民族運用了多種不同的語言系統使之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特點和色彩,這種現象對于音樂風格特點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正是由于這種開放性的人文環境、多樣性的宗教文化和多樣性的語言文字,使得巴渠地區的音樂文化產生了特有的區域色彩。當然在同一區域相似的地理環境中,不同的文化之間也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交匯、融合,產生了很多相互交匯的因素與特征。在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巴渠地區的民歌最終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色彩特征。
1、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是巴渠民歌文化內涵演變的內在動力。
巴渠民歌的文化與其他地域的文化一樣,經歷了多次的碰撞與融合、多次的轉折與演變。巴渠地區很多留存下來的民歌特別是一些民間藝人演唱的歌曲中仍然保持著其發展早期的特點:相對寧靜、古樸的特征,曲調相對平滑、簡單,反映了當時音樂旋律的語言化特點和通俗化特征。這些特征在某些方面折射出了當時的音樂文化發展信息與生活內涵,并間接反映了當時的音樂文化發展狀況、人們的生活狀況、社會心理、權力結構、組織結構、文化結構等內部生態環境方面的特點。在明清以來,隨著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原來單一的土著情況有很大改變,人口構成、人口結構、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進而影響到了巴渠民歌色彩的發展。尤其自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以來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使得原來相對穩定的人口、民族結構、人們的生活內容發生了改變,這些因素造成的心理變化也在后來的巴渠民歌中有所反映,成為巴渠民歌色彩的多樣性的影響因素之一。
當生活內容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活動半徑和區域擴大、人口的流動性增大之后,民歌的風格、色彩也有所轉變。原來相對單一的情緒變得更為多樣,從思念遠征的愛人、兒子,牽掛未成年的孩子、家中年邁的老母到怨恨當局者的政策、痛恨當地的惡霸、強盜以至到為將來的擔憂和當下生活的艱難等都成為巴渠民歌的主要表現內容。而表現內容的多樣性也造就了巴渠地區民歌表現形態的多樣性。因而,巴渠地區民歌色彩的形成與演變與當時的社會事件、歷史發展等都具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反映出了巴渠地區的深層文化和社會發展特色,具有較為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是文化藝術發展結晶與典型表現,是巴蜀地域音樂文化發展過程中開放的奇葩。
2、生態環境的變遷是巴渠民歌文化內涵演變的外部動力。
巴渠民歌的形態與風格演變是多種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構成了巴渠民歌色彩與風格演變的生態圈。具體說來,生態圈的內涵包括著多方面的因素,既有豐富的歷史信息、也有系統的人文環境因素,既包含了當下的一切人類活動,也包含了未來的發展條件。這些因素的綜合就構成了巴渠民歌發展演變的生態環境系統,從而成為推動這種藝術形式從風格到內涵演變的外部動力。研究這些系統對于巴渠民歌未來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巴渠民歌豐富的樣式、風格與內涵的不斷演變都與其發展的生態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千百年的發展中,這個系統始終存在并影響著巴渠民歌色彩的形成與區域色彩的穩定,造就了巴渠民歌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因而,生態系統的更新與維護關系到巴渠民歌的生存與發展。
巴渠民歌是一種散落于民間的藝術形態,因而它必定會隨著人們生活狀況、生產狀況的改變而改變。歷史上數次民歌風格的變遷都與當時的社會結構、社會生產以及歷史事件等因素具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在大文化環境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巴渠民歌也會有所反應并發生相應的變化,但同時它也有相對獨立的一面:當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后或者大文化環境發生重大改變之后,它仍然在某段時間內保持著相對穩定的風格特性,這是民歌的發展的一般規律,體現著民歌在反映社會現狀和宏大歷史事件方面的低敏感度和滯后性。但歸根結底,對其長生影響的最大因素是民歌活動的主體:人。人的審美取向和價值取向決定了民歌的色彩特點與形態結構因素的選擇。相對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滯后的傳播媒介、相對平和的民族心態使人們的審美取向和價值取向也有著相對的穩固性,這也給民歌新色彩、新因素的融入帶來了困難,因而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其發展的緩慢。當然從另一角度看,這種因素也構成巴渠民歌發展與傳承的生態環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延續性,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巴渠民歌當今獨特的區域色彩帶。因而,在逐漸工業化的當下如何更好地維護巴渠民歌發展的生態系統、生態環境關系到巴渠地域民歌的發展樣式與形態、風格特點。
諸上所述,巴渠民歌的區域色彩的形成有著諸多的歷史原因,它的發展與其主體因素各方面素質的提高以及生態系統、生態環境的建構和維護等諸多因素具有著緊密的關聯。當下的商業社會環境、工業生態系統早已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巴渠民歌原有的生態環境,影響到了其近一步的傳承與發展,因而如何構建適宜的生態環境是決定巴渠民歌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1】齊琨.歷史地闡釋:民族音樂學之歷史研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06(3):83-90.
【2】鄭元者.地方性知識的迷障:音樂的中國經驗及其藝術人類學價值[J].音樂藝術.2006(2):86-91.
【3】趙英,何元平.巴渠地區“薅草鑼鼓”藝術形態研究[J].四川戲劇.2008(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