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龍吉 金藝花 (.延邊大學藝術學院 吉林市延吉市 33000;.吉林市朝鮮族群眾藝術館 吉林省吉林市 30)
眾所周知,文化遺產是人類在長期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創造、積淀出來的智慧結晶,是該民族營造重要的生存環境、提升文明品位,引領未來發展的具有指導性的原動力,同時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依據身體的動作、形態動情地表現出人世間思想和情感的舞蹈,依據意識作為律動性產物以非物質文化形態存在著。隨著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加之引發不斷的更新、派生、衍變,對舞蹈文化進行及時的保護,已刻不容緩地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尤其進入21世紀讓人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文化的社會財富價值和它的社會效益性。與此相同的是,伴隨著社會文化環境的發展,在今天全社會廣泛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中,如何正確認識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通過移民文化形成的中國朝鮮族文化意識形態特征及其價值成為重中之重。這就成為我們能夠參悟、領會,發掘,保存,傳承,發展等內容的基本環節。
在這里,特別需要著重指出的一點:中國朝鮮族舞蹈的發展沒有停滯在歷史的傳統,單純地繼承與發展,而是在自身特定的生存環境下,以發現的審美意識為根本重新的開發、創作。其中《頂水舞》《淘米舞》《紗帽舞》等多種的民俗舞蹈都能更加深刻地反映這一點。這些中國朝鮮族特有的民俗舞蹈,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地在大眾生活中被普遍化。正在逐步成為中國朝鮮族傳統舞蹈的象征。
與此相同,中國朝鮮族舞蹈是根據朝鮮移民以生活意識、主體意識、鄉土意識為基礎,扎根在中國土地上。近一個世紀以來,與中國近代史一同發展的同時,始終立足于自身的社會生態環境,吮吸著民族傳統的乳汁。在攝取養分的同時,合理地吸收同族的朝鮮和韓國舞蹈藝術的精華,使得中國的朝鮮族舞蹈藝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此過程中,傳統的民俗游戲、民俗舞蹈被藝術化,舞臺表現形式得以發展,創新出了具有中國朝鮮族舞蹈特色,也形成了不同的舞蹈派別,如藝術創作舞、民俗藝術舞、廣場藝術舞、大眾娛樂舞以及健康美舞等多樣派別和形式。不僅如此,也產生了今天的舞蹈理論、舞蹈教育、舞蹈普及和管理。系統化的同時建立起科學化的體系,為中國朝鮮族舞蹈傳統性的確立以及傳承、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由此看來,中國朝鮮族舞蹈具有自身地緣性,生態環境的特殊性。從發源地朝鮮半島承接下來的民族共同體固有的傳統性,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下,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衍變,使其具有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作為中國朝鮮族舞蹈現存的兩個傳統的系別,使中國朝鮮族舞蹈具有“兩重性”。既具有朝鮮半島的特征,又具有鮮明的自身特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及保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前人創造的文化財富;傳承的目的是為了謀求全新的創造性發展;創造和發展的目的更好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以及保護并不是單純地局限于對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以及保存,應當在正確地傳承和發展的連帶性的觀念中進行。特別是中國朝鮮族舞蹈,它以自身民族傳統文化為依托,移植于中國這樣一個新的環境下,在創造性發展的同時,由于其具有的特殊的文化形態,隨之產生了文化遺產發掘和相關保護工作。所以隨著對中國朝鮮族舞蹈文化形態的正確判斷,對于其自主性原則和變化過程的真實性的探求,應以細致的分析、深度的研究為前提來予以進行。這是近一個世紀以來,集中國朝鮮族的歷史和文化之大成,作為樹立我們傳統的文化工程的核心部分,傳承給子孫萬代的重大課題。也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立足于上述觀點,筆者對于中國朝鮮族舞蹈文化遺產的發掘及保護,作出以下建議:
⑴應堅持自主性原則。
眾所周知,從朝鮮民族共同體現存的三個文化圈的形成來看,中國朝鮮族已經延續了100年的自主文化發展史,盡管被稱之為“移民文化”。但是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吮吸著民族傳統文化的乳汁,在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圈內,堅守自己的文化特性,在本土文化與自身文化并行的同時,造就了自身頑強的生命力。
⑵ 應保證實事求是的真實性原則。
在以傳統舞蹈為基礎,重新創作的過程中,站在原形和衍變形態同時并存的角度收集和比較的同時,根據兩者的差異性實事求是地查明衍變的過程。真實地整理其具有創造性的側面來進行發掘和保護。
⑶ 應加強隊伍建設和提高素質。
由于文化本身存在于社會生活之中,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和相關事業的保護是全社會的責任,是全民性的事業。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和保護的直接性的保障。
⑷ 同時展開社會宣傳工作。
在多方、有深度地發掘的前提下,通過反復性的研究討論會,展示會,培訓班,表演會以及交流會等多樣化途徑和方式,為傳承和發展,嘗試起到預先宣傳的作用。宣傳蘊含在文化遺產中具有文化價值的部分。
⑸ 應明確舞蹈遺產選定的標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作為有前景的文化產業,是缺乏直接性經濟效益的投資型文化工程。還存在著對發掘和保存對象的選定問題,所以具體對待的時候要慎之又慎。這是因為用有限的資金在低回報率的項目上投入人力、物力,稍有閃失就會導致文化價值在整個事業的效益性上產生缺失。
但是從已經被制訂的朝鮮族舞蹈遺產名錄來看,能夠感受到一部分盲目與無知的側面。例如說“在舞臺上再現的是生活中功利性動作形態的表現形式”或是“利用民族特有的生活道具或勞動工具編出的舞蹈”,存在很多用舞蹈文化遺產制訂的說不清,道不白的事實。
參照上述情況,《文化遺產制訂制度》的出臺也是極為必要的,但是相對的也應該制訂《廢除制度》。這是為了文化遺產被制訂后,在缺乏深層研究、創新開發以及社會效益的狀況下,通過適當適時地廢除,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經濟流失;同時也將成為加強文化遺產管理力度的有力措施。
今天在走進21世紀的同時,也面臨著文化資源正在轉化為社會發展的原動力的新時代。對于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已上升為影響人類生存質量的永恒的課題。筆者認為通過今后無窮無盡的文化核動力基地的建設過程,使其成為未來方向性投資的第一選擇。因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是一項必須以政府強有力的支持和財政投入為前提,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的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