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雪 (長江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重慶 400000)
日月如梭,在歷史的長河中,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和建筑風貌都無法脫離其所處環境的影響。苗族,無論是真實的歷史還是民間傳說中,都充滿了被外族搶奪土地的辛酸和不得不退居山林的無奈,族人的不甘和一次次的拼命廝殺,目標只有一個:沖出大山,爭得一方平展而開闊的適宜于耕種的土地。
從古到今,世界任何一個地區的建筑形式大多都是受當地的地形地貌直接影響形成的。例如,陜北、晉中地區的窯洞,當地的人們直接在天然的土壁內開鑿橫洞,洞內加砌磚石, 這種流傳了千百年的修建方法充分體現了當地人們利用地形地貌的建造特點;相反四川阿壩州的羌寨,卻都是用當地的石頭砌成的房子。
黔東南地區在地貌上處于云南高原湖南低山丘陵過渡的梯狀斜坡帶,地勢高,起伏大,地形變化較為復雜,地貌上呈階梯降低;地質上屬于新華夏構造體系 ,除北部有面積的石灰巖外,其余多為輕變質板巖、石英砂巖、變質砂巖等。該地區的苗族民居形成就與其所處環境的地形地貌密不可分。這里的建筑形式多以干欄式為主,通俗點說就是吊腳樓或者是半邊樓。因此,當地復雜多變并且具有特色的地形地貌使得貴州凱里地區的苗族民居形成了獨具特點的建筑形式。
地處黔東南地區的苗族由于當地地形構造特殊,于是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天氣。夏季:由于該地區雨量較大,濕氣重,所以高坡處較涼爽,但是低洼地帶會出現較高的氣溫。而冬季,由于高坡地帶濕度較重,因此冬季也比較寒冷。鑒于以上種種氣候的客觀因素,所以,該地區的苗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就采用了與氣候相互協調、共生的“干欄式”,這樣的建筑形式能更好的處理房屋的隔熱、通風、防雨、防濕等不利因素,解決了潮濕地氣對室內居住環境的影響。綜上所述,充分證明了苗族民居的構造形式除了受到當地地形地貌的影響以外,還受到了地域氣候的影響。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地區分布著一個個布局具有鮮明特色的苗族村寨,當地的人們在修建民居的時候考慮到這里大多是雨季和潮濕的地方,因此,在這里建造能夠適應這種環境的建筑形式自然鎖定了能夠防潮、通風、防雨的吊腳樓。然而,由吊腳樓組成的村寨都是靠山面水,依次排列,同時隨著各戶村落人口的不斷增加,新建的房屋又自然向周邊展開,又形成了新的村落與寨子,若干個村落聚集,就形成了鎮。遠遠望去,參差錯落,頗為壯觀。
黔東南苗族地區人們對村寨的選址是非??季康模?,首先村寨的位子要選在有高大楓樹的地方;第二,即使當地是一個依山傍水,人杰地靈的地方,但是如果沒有楓樹,那人們就會先栽種下楓樹看看能否存活,然后才決定是否在此建立村寨??梢姰數厝藢鳂涞某绨莺途囱?。
貴州苗族居民為了適應當地潮濕多雨的地理環境而創造了一種底層懸空式的建筑形式,即南方干欄式建筑——吊腳樓木結構房,現已成為當地苗木居民首選的建筑形式。光陰如織,經過千百年的歷史,苗族居民在結合當地地理環境的基礎上將南方干欄式建筑融入,創造出了具備苗族風情特征的建筑——吊腳樓單體建筑和其他附屬建筑。
苗族居住的建筑屬半吊腳樓形式,建筑與自然山體相結合,底層后面部分與山坡結合,用石頭壘基平接地面,利用4-5跟立柱支撐,形成臺基,上面立柱建樓。底樓用相對差的杉樹皮和木板做墻壁,建造牲畜農具屋。二樓是苗家生活的起居室,由杉木板分隔,集中了堂屋、臥室、火堂、客房、廚房等,整個樓層房間以中間堂屋對稱排列,三間五間不等,內由一通道連貫;廚房和茅廁設在左右兩邊,或是搭建一兩處“偏廈”。堂屋比較寬敞,屬于吊腳樓的中心位置,具有多種使用功能,如娛樂、休閑、用餐、待客、交通樞紐等。三樓比二樓低矮,從一樓室內樓梯進入,是吊腳樓的頂層,苗族人一般用來堆放雜物和儲存各種糧食。吊腳樓的房蓋是用青瓦或杉樹皮建造的,類似于漢族建筑里面翹角的歇山頂的形式。整個建筑只有固定椽子用了少許鐵釘,其他位置全部都由榫卯構筑而成,屬于典型的穿斗式木結構。干欄式苗居的退堂屬于半戶外的空間,是室內空間至凹廊入口的過渡區域。這種室內外空間的過渡區域對建筑的采光和通風有良好的作用—— 與自然環境結合空氣清新宜人、沁人心脾,光線更為充足,夏天通風較快,冬天則陽光明媚。
以上講述的都是苗族的主體建筑,除主體建筑之外,居民還建有生活生產所需的諸多小房子,如糧倉、曬棚、肥棚、禾晾、茅房等其他附屬建筑。這些功能性的附屬建筑如點點星光交映在群山綠水之上,與主體建筑吊腳樓構成一幅完美的苗家畫卷,將建筑群落與大自然的美麗融合,渾然天成。苗家寨門是對外形象展示的標志性建筑,各寨都建有精巧別致的寨門,獨具特色,更有勝者如雷山縣郎德寨就不止建有一個寨門,它分為上寨門、中寨門、后寨門;寨門作為苗族居民入口迎賓的交流場所,與吊腳樓建筑形式相輔相成,共同打造出具有苗家風情特征的魅力山寨。
在日趨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城市中,人們越來越渴望生態、綠色、節能的建筑景觀形式,就像黔東南苗族的村落一樣。然而,在寸土寸金的現代都市里,生態景觀建筑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人們漸漸開始走向郊區,甚至回到一些原生態的地區去欣賞與大自然融合的建筑景觀的美。
苗族民居從建筑的形式上來講在現代城市的建設中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山地城市,更是值得人們借鑒的。黔東南苗族的吊腳樓這種上實下虛的懸空結構,其架空層可大可小、可封閉可開敞、可高可低、可規則可變形,使其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需而用的形式能更好的適應當地的地形。吊腳樓依坡地而生,既能最大限度地爭取空間,同時也不破壞當地的原始地形地貌,建筑與自然協調共生。
在當今提倡環境要追求“城市個性”的時代, 苗族干欄式民居的這種建造方式科學又巧妙的使建筑與環境相結合,既保持了原生態地貌,與此同時也根據該地區特有的地形地貌建造成了黔東南地區獨具特色的建筑和村寨形式,是非常科學合理的方法。因此,我們也應該在現代化城市環境的建設中充分借鑒苗族村落的建造原則,尋找出適合自己城市的建設思路,這樣才能摒棄千篇一律的現代化城市建設,打造出既生態又具有城市特色的、高識別性的現代化城市來。
[1]李先逵.干欄式苗族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6):1-4,63-64.
[2]崔惜琳.傳統民居的地域性特色及其啟發性[J].建筑知識,2006(3):48-50.
[3]李先逵.創造現代干欄更新山城風貌[J].華中建筑,1998(2):94-96.
[4]孫大章.中國民居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