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鋒(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 江蘇 南京 210018)
這里引用教皇保羅六世在的在1969年5月18號說的一段話:我們的年代是一個問題時代,一個問題很大的時代。在科技的神奇影響下,一切都是在經歷著變革。如果我們愿意在生活中睜大雙眼,每天都有問題等著我們去研究,去解決。
在人類的古樸時代,對事物最初的認識是最偉大的,往往是在經歷了繁榮之后便陷入了浮躁虛偽之風。我非常崇敬偉大的古樸時代,那個時代的藝術帶有人類最質樸的情懷。偉大的藝術家和文學家往往是產生于偉大時代的初始階段。
1費爾巴哈說過:“人的依賴感,是宗教的基礎,而這種依賴感的對象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對象,這一點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歷史所充分證明的。在歷史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獲得了這樣的反映。自然崇拜是原始宗教中的最早形式和最初內容。 人對自然的崇拜,莫過于人把自然看作人類起源的認識更早、更重要了。在若干民族的創世神話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人類對自然本身的崇拜痕跡。
后印象主義是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后的美術現象,也稱“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后印象主義熔鑄了個人的情感、思想,出現了史無前例的革命。它偏離了西方客觀再現的藝術傳統,啟迪了兩大現代主義藝術潮流,即強調結構秩序的抽象藝術(如立體主義,風格主義等)與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主義(如野獸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等)。所以,在藝術史上,后印象主義被稱為西方現代藝術的起源。在后印象主義之前,側重的都是重在內容和客觀的再現,尤其古典主義,直接取裁于宗教神話題材,為宗教服務,不曾脫離文學的影子,沒有找尋到美術本身,即提上“美”這樣的概念上來。而“美”本身,純粹的美,換言之,即“形式”。并不是剔除內容不要,而是更側重于情感的外在表現,更注重人生個人的存在價值;而這時的西方美術真正邁入一個個性強烈張揚,表現自由的時代了,藝術不再是宗教宣傳的工具,從此,藝術也對人生有著哲學一樣的終極思索。
今天的藝術與昨天的藝術大不相同,它迷失了方向,只滿足于視網膜成像原理的繪畫,和把世界描繪在平面的紙或畫布上所產生的那些“科學般準確”的精美繪畫,實際上并不能表達這個世界。藝術從來都沒有完全客觀的表現。作為一個平常的人,我們都具有平常人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方法,并隨時可以調整自己的所在位置。我們觀察、認識事物的方法很大一部分都被框定在嚴格規范之中。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藝術作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的最后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因素。”
19世紀開始油畫已經慢慢還原到視網膜的復雜形體了,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說更加接近自然的本身,而不是繪畫在表達和吸納自然。事物總是有著一種超乎尋常的平衡,當它越接近自然的時候,越來越逼真的時候,實際上也就失去了繪畫本身的一部分特性。19世紀下半葉,浮世繪從日本傳到歐洲之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當時的一些前衛藝術家如梵高、高更、莫奈等眼里,這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它的平面繪畫方式消解了體積和明暗,鮮艷的色彩使得畫面產生出了強有力的視覺沖擊效果。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簡化和色彩的裝飾效果,受到來自東方的浮世繪影響比較大,但是還沒有擺脫印象派的手法。后來多次到法國布列塔尼的古老村莊進行創作,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間版畫及東方繪畫的風格感到興趣,逐漸放棄原來的寫實畫法。由于厭倦城市生活,向往仍處于原始部落生活的風習和藝術,高更不顧一切,遠涉重洋到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島上去生活和畫畫,直到去世。
高更以真誠地描繪了土著民族的生活。作品用線條和強烈的色塊組成,具有濃厚的色彩和裝飾效果,對現代繪畫影響極大,所以也被稱為“象征派的創始人”。
可能大多同時代的藝術家的感情,都覺得需要繞開現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礙,回到更簡單、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高更的繪畫在現代藝術中的重要意義,在于他對于繪畫本質的信念,他把繪畫的看成是獨立于自然之外,當成記憶中經驗的一種“綜合”,而不是印象主義者的那種直接的知覺經驗。他把色彩的和諧、色彩和線條當成抽象表現的形式。比起大多數同輩藝術家來,他的探索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東方、古典前以及原始藝術的影響。我們在他身上,發現了現代原始主義的根源,發現他向往獲得一種表達方式,以拋棄西方傳統的習慣勢力,回到史前人類和野人的真理中去,從而達到真理。高更是如何通過他的繪畫語言來達到他對于原始質樸情感的描繪的呢?我通過其繪畫的造型和色彩還理解其繪畫.
從藝術前的“藝術”開始至今,人類對于“造型”視覺與思維方式探索的多元格局是始終如一的。在漫長歷史的文化喧囂中,質樸的造型源頭總是隱藏在背后,卻又總是在藝術陷入困境之時及時地出現。
高更的繪畫造型語言及色彩語言我們從古埃及繪畫和史前人類的壁畫就可以看出相似點
1.樸拙的造型,深粗的線條,概括的造型。古樸時代的藝術都是相似的,在那個時代,藝術都是帶有最樸素的情感。在人類的古樸時代,對事物最初的認識是最偉大的,往往是在經歷了繁榮之后便陷入了浮躁虛偽之風。
2.沉著的色彩,強烈的對比性。色彩不會很豐富,不會嬌媚,往往是極少的集中顏色的搭配,直接擊中心里。如同一種溶巖般的熱流,便滲入到骨髓深處。透露的訊息是人的本身就是苦難的歷程。
注釋:
1.費爾巴哈http://www.dfholiday.com/article/html/6095.html.
1.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1月第17次印刷.
2.朝戈.《敏感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3.約翰-赫斯特.《極簡歐洲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2011年2月第2次印刷.
4.亨德里克-房龍 《人類的藝術》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年2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