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軍(河南師范大學 河南 新鄉 453007)
中國工筆人物畫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畫種,其人物造型不準確卻神采活現,人物形態線條流暢、飄逸,筆勢飛動靈活,用形體動態與人物行為來表現人物風度,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尋味。所謂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畫的“意象造型”是指畫家把觀察到的客觀物象經過一番處理后的影象,是畫家主觀的意念、情感、創作手法和客觀的事物融為一體,也就是“象”和“意”的融合。工筆人物畫意象造型主要體現在它的裝飾趣味,而裝飾趣味又呈現在其繪畫形式表現的各個方面:精練、富于韻律感的線條,平面化的構圖處理,主觀性的色彩和抽象化的造型等等。
意象造型是以傳達“意”為主旨的。中國工筆畫畫造型從一開始就不存在西方繪畫中科學觀察、理想分析的理念。中國人的特殊思維方式決定了中國工筆畫畫造型特殊的認識方式及表現方式。中國人的思維特征,其核心是“意”,恪守“意”的精神實質是中國畫創作思維的靈魂,中國的藝術觀從來都是輕“實”重“意”。在“形似”和“神似”之間,“形似”是人物畫的手段,而“傳神”是造型的目的,當被動地描摹客觀形象不能滿足傳神的要求的時候,就需要作者對藝術形象加以主觀的處理。
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對中國畫產生巨大影響的首推道家思想,意象之說中的所謂的“象”就是來自于中國道家的太極思想,中國畫的藝術理論正是受到太極陰陽關系的影響,同時又融入了人的主觀意識,才產生了中國畫對“象”的認識。在中國古代道家和儒家同奉為經典的《周易》中已有“圣人立象以盡意”之說,這時“意象”是指人們對客觀物象的主觀意念和想象。到了魏晉南北朝梁劉勰首次提出“意象”這個美學范疇,指明了繪畫創作中“物我感應”的關系。到了東晉顧愷之提出“遷想妙得”的藝術創作主張,強調經過畫家主觀創造、反映物象內在精神,最貼切的詮釋了中國畫的“意象性”。隨后唐代張璪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觀點更是把產生畫家胸中意象的描繪解釋得精辟而獨到。
傳統哲學思想對中國繪畫有著深刻影響,“意象造型”也而通過線條、感覺、筆墨等表現出來,成為中國畫家的最高審美追求。
中國畫中的線,是作者的造型能力、筆墨功力、涵養、理解與感覺的結合,是對主觀物象的意象造型,而不是反映式的描繪、不可能像體面造型那樣細膩地再現物象的拘泥變化。因此線還能按審美的需求,在一定的程度上顯示出不同物體的質感或者肌理效果,賦予自然形態無窮的生機與魅力,使作品的畫境產生出超越時空的藝術張力。中國畫最早的造型行為就選擇了用很強的概括性、簡煉性的線來表現對象。
中國畫中的線,以線本身的藝術變化去體現物體形態與構成力度,運用不同性質的線去適應事物不同的質感、氣度、神態,并將作者對事物的不同情感有機地融合于其中。中國畫的線在表現自然狀態時,將非常繁雜無章的物象,經過一定的主次取舍,組織編排之后,通過用線的長和短、粗和細、強和弱、輕和重、曲和直、頓和挫、虛和實、多和少、松和緊、疏和密、輕和重、粗和細、黑和白、硬和軟、毛和光、順和逆、斷和連、整和散、澀和潤,有秩序感、有規律性的塑造多姿多彩的形象,以達到形神兼備的造型要求。這樣,既符合物體的形態、結構,又具有裝飾的形式美感。
平面布置法是中國畫的一種重要裝飾手法。中國畫以線造型、排除光暗體面,本身就是一種平面布置。它追求平面上點、線、面的節奏感,布置靈活,即所謂近不擋遠、越遠越高、越疊越高、而非近大遠小。潘天壽說:“吾國繪畫之寫取自然景物,每每取近少取遠;取遠少取近。使畫面所取之景物,不致遠近大小相差過巨,易于統一,合于吾人觀賞。”所謂“近景遠取”“遠景近取”“取中而近遠均不取”,避免同時取遠又取近。總之,是為了盡量減少物象與物象之間以及物象自身的縱深層次和空間距離差異,減少由此而產生的透視變形。平面布置法的另一種手法是通過平面布置法可不受時空限制將不同時空的物象互不相礙地同時組織在同一畫面之中;也可將不同時間發生的各種故事情節統一描繪在同一畫面內,卻毫無生硬牽強之感。總之平面布置力求洗練單純、平鋪直敘、明快爽朗,這樣使中國畫的裝飾味就更濃。
中國畫雖然是“隨類賦彩”,表現對象的固有色,但不是純客觀的自然主義的描繪,而為了強調對象的特征,或為了畫面的藝術效果和主題思想的表現,在適當的場合可以進行變色。這些表面傳統的工筆畫不象西洋繪畫那樣強調在光源的照射下色彩所呈現固有色、環境色、光源色,而是根據畫家的需要,結合描繪對象,自由的進行色彩組合,目的不在寫真,而是為了起到一種裝飾美化的作用,其用色主觀的成分遠遠多于客觀的成分,色彩效果上的裝飾性就顯得特別強。如工筆重彩以強烈的色彩對比呈現出濃郁的民族個性的裝飾趣味,工筆淡彩則呈現出清新、素雅、恬靜的裝飾趣味。
中國工筆人物畫的造型是中國畫意象的一種體現。中國工筆人物畫的造型經常趨于程式化,面部五官吸收西方寫實因素,但畫面整體還是保持了平面化的裝飾性。它是對自然形象作出取舍和強化的總概括,把抽象形式的美感因素和感情因素與特定的自然形象融合起來,從而達到更加理想化的藝術形式。這種把作者情感和技巧與現實形象相結合的藝術手法更為概括、巧妙,或許便是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玄妙所在。
中國傳統工筆畫大師的優秀作品是現代畫家創作不可或缺的珍寶,“意與象”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中國工筆畫應站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吸取民族藝術的精華,吸收當代文化中有利于工筆人物畫發展的時代元素,使中國工筆畫有新的發展,而不失去其傳統魅力。事實上在對傳統工筆畫進行革新的嘗試也一直沒有間斷過,難的是如何能夠將傳統與現代自然的溶于一體,形成新的視覺形態,而當下最需要的不是局部的改造,而是要認真對待技術性的變化形成新的視覺方法,以共識、以實踐的實驗心態去對待工筆人物畫創作中的用線及相關問題,經常回頭審視傳統工筆人物畫中用線的方法和如何表現形體與節奏韻律的效果,要正確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并且為當代繪畫所用,要有一種性情去認真研究技術如何為藝術做貢獻的路徑是藝術家一生的追求。
由此可見,工筆人物畫中的意象造型精神是畫家“觀察與神思”的升華,是在堅持傳統與創新中的傳承。它借助一定的形式化的語言,去傳達物象的內在神韻,聆聽的是物象以外的情感,畫家只有真正體會到中國工筆人物畫造型的內在精神和語言規律,才能正確對待傳統,從而推動了工筆人物畫大步的向前發展。
[1]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陳師曾.中國繪畫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羅世平.線描_中國畫文脈傳承的基石[J].美術研究, 2008/4.121-122.
[4]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
[5]田田.淺談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裝飾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4/4:142-143.
[6]李魁正.中國線意造型的藝術精神_有感于首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暨畫集的出版[J].美術.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