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湲 張大亮 許曉云(河北工業大學 天津 300401)
汽車自19世紀末誕生以來,已經歷了100余年的風雨歷程。它的誕生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以至今天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伙伴。汽車設計是技術和藝術緊密結合,充分反映人們需求、時代技術以及社會環境的一門綜合的、和諧的技術。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消費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開始根據自己的身份、性格、個人喜好和經濟能力等方面選擇性的購買自己適合的產品,追求個性的消費模式。隨著汽車設計在技術層面上的差距縮小,汽車外觀造型設計尤為顯得重要。
汽車車身作為一種復雜的機械產品,由多種部件構建而成。從整體角度分解和分析汽車的外觀造型時,其中的任一部件都可視為獨立的形態實體,都存在其特征性。不同車型的造型特征有不同的“個性”表現,因此汽車外觀造型應看作是一整個實體。一方面,汽車的外觀造型特征包括其結構信息和功能信息,例如汽車的前引擎蓋、裙擺、前大燈,擋風玻璃等。此外,汽車的外觀造型特征體現著設計師的設計意圖和經驗,是展現汽車造型信息的載體。汽車外觀造型設計中,通過調整外觀造型特征的“個性”,會設計出不同“性格”特點的汽車造型。
同一車型的設計開發中,基于相同的車身結構布置,不同處理,來表達不同的設計概念。因此汽車外觀造型特征直接反應了汽車造型的概念,是汽車造型設計的載體。汽車的類型、品牌及風格在造型上的體現,都是通過特征這個載體傳遞的。
人們對汽車的認知,在不同的特征表現上產生的注意和反應是不相同的,往往汽車的整體造型和前臉造型的特征受到的注意最多,是造型設計信息量最大、最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設計汽車外觀造型的重點。不同設計師有著不同的設計理念,因此不同的汽車造型使得人們關注的造型特征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寶馬7系最先受到消費者關注的是其前大燈和進氣隔柵的設計,然后再是引擎蓋的曲面、側面腰線以及車身的整體比例等。這些特征的整合構成了汽車外觀造型的風格體現,是汽車外觀造型類型、風格、品牌和消費者識別之間的媒介。
汽車造型特征的屬性可以分為功能屬性、行為屬性和結構屬性。設計的需求決定了功能屬性,其中包括造型意象和審美的功能信息;汽車的造型關系決定了行為屬性,包括造型特征之間的構形、關系及位置也就是空間行為;而汽車造型設計最終的表現形式則是結構屬性。
汽車造型特征屬性間的相互關系體現為:1.功能決定行為和結構,并對后者起主導作用。2.行為實現功能,行為的最終表達和約束則是通過結構來實現。3.一種結構只對應一種行為,而多個行為可以共同實現一個功能。
汽車外觀造型的個性化定制設計逐漸成為汽車消費的發展趨勢。過去根據權勢,身份而進行設計的設計模式已經過時,汽車用戶的具體需求在設計中逐漸加強;造型的個性化設計需求漸漸超過了功能、實用性。車型也日益豐富多樣、個性張揚,針對不同汽車用戶的不同造型需求進行設計。“以人為本、度身訂做”,汽車造型個性化的設計模式已漸漸成為汽車設計的全新研究方向。近年來,一些跨國汽車集團已試行分布式虛擬現實系統,即在網絡環境中,充分利用各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資源,共同合作對同一產品進行互動性的設計,甚至請汽車消費者與設計師共同對汽車的開發設計進行交流。
汽車造型個性化定制是在汽車生產廠商現有條件的前提下,針對消費者個性化設計需要的營銷方式。具有其自身的特點:汽車不只是高檔的消費品,還是綜合了機械、電子,材料,能源動力等技術的復雜科技產品。這些特點決定了汽車造型定制設計不同于其他產品定制那樣“隨心所欲”。因此汽車造型個性化定制設計模式的實現要保證生產及成本可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對汽車中造型元素進行編碼既是汽車造型設計的過程。汽車造型設計當中,繼承傳統特征以及創造新特征至關重要,如何表現兩者是設計創新的關鍵。通常而言,汽車外觀造型中最具特征元素代表性的是汽車的前臉和側面。包含了前大燈、保險杠、進氣隔柵、側面腰線及整體輪廓線等。
這些都被當作汽車符號設計中的重要元素。因為汽車整體外觀造型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前臉造型的設計,其次除了汽車廠商的品牌標志外最明顯的就是進氣隔柵的造型。例如,人們對寶馬和奔馳的印象中除了它們的品牌標志外,對它們進氣隔柵的“雙腎”造型以及“盾型”造型也尤為深刻。在汽車造型設計中,汽車的前大燈往往是設計師們體現其風格特點的重要構件,而保險杠不僅是保證汽車安全的重要部件,同時也是汽車外觀造型中不可或缺的設計要素。最后,正如上文提到的汽車造型個性化定制的本身因素及特點,以至汽車造型的個性化定制不能單單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天馬行空”,而是要在汽車生產廠商生產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進行。
綜上所述,汽車造型設計只有做到“以用戶為中心,滿足用戶需求”,才能順應汽車市場的不斷多樣化和細化,為企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使汽車定制設計,成為汽車全新設計的方法。
[1]彭妮斯帕克.設計百年:20世紀汽車設計的先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6.
[2]謝友柏.現代設計與知識獲取.中國機械工程, 1996, 7(6): 36-41.
[3][美]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18.
[4]付黎明.工業產品造型設計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24-28.